喝酒的日子 17

高阳在胡雪岩书里写到清朝晚期有商人已经从上海进口葡萄酒来中国销售,当时应该还只是小规模圈内售卖,有点像现在专业酒窖直接从国外一些精品酒庄里购买带让报关公司申报回来卖给专业个人买家。有外国人的地方尤其多民族聚集的地方,越容易让这里的文化多元起来,时间再往前推,作为河西走廊的西端敦煌在唐朝,作为边塞交流要地和屏障也是一个多文化融合荟萃的地方。

人的迁徙,饮食文化也会一起跟着走。当年麦哲伦出行时,带的货物价值里葡萄酒占一半以上,殖民地的扩张也带来了葡萄酒世界格局的形成。还有一些是国家间的出行也会让饮食进行流动,比如大蒜和黄瓜就是在汉朝由张骞从西域带回来的。

长距离的移动,肯定会有保存的风险和考虑,毕竟那个时候没有冰箱可以有恒定温度,尤其是从寒冷地区过赤道再往寒冷地区移动时,剧烈的温差会导致变质,于是聪明的人类制造出了新的物种。

他们发现让酒的度数增加,可以在过赤道时不容易变质,而且能相对长期保存不被船上的高温搞坏。于是有了高度的IPA印度淡色艾尔啤酒,从名字也可以看出来,这是一款开始时流行于印度的啤酒,英国人为了能在殖民地印度喝上啤酒,于是在发酵的啤酒里增加额外的啤酒花和酒精含量,这样可以在漫长的海上仍然保持啤酒的质量。反而变成加一款新式啤酒,随后有酒商在英国本土也开始售卖这样的新式啤酒,并迅速在英国畅销。

殖民地也有催生当地的新式酒款还有一个例子就是朗姆酒,据说英国人在占领南美后,发现了甘蔗可以制糖,让本地黑人大量的砍割甘蔗,️很多甘蔗多余后,本地黑人意外的发现发酵后的甘蔗可以成为一种酒精饮料,随后英国人进行了改良,才有了现在以甘蔗为主要原料的朗姆酒。

还有一款也是英国人喜欢喝的雪莉酒,其实也是为了能满足长距离运输,在发酵的葡萄酒里加白兰地蒸馏酒才形成了高度数的葡萄酒。还有起泡酒其实先于静态葡萄酒产生,在除二氧化碳过程里无法彻底实现索性让二氧化碳更多,才有了强气泡酒的发明。

类似于这样的偶然发明,还有啤酒做成后不知道谁先想到再蒸馏一下就变成了威士忌。突然想到有人问邱德夫为什么每家酒厂的糖化时间和蒸馏时间都不一样而且都在宣传里成为一个区别于其他品牌的卖点。而邱德夫的回答很简单,并没有太高深的理论,就是在大量实践里这么长时间符合所要的结果,然后程序设定在这个时间点里即可。

所以很多结果都只是偶然里才产生的。

好啦,今天聊到这儿,明天见,拜拜喽~

你可能感兴趣的:(喝酒的日子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