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师的愿景、使命和价值观(一)

《少有人走过的路》这本书开篇第一句话就写到:人生苦难重重。如何度过这苦难重重的人生?一个人要明确自己的愿景、使命和价值观。

培训之路同样是苦难重重,常年的出差考验的不仅有体能,还有家庭的经营;站在讲台上的风光背后,是长年累月的作息不规律;哪怕上一分钟都还在惶恐还在悲伤还在郁闷,但只要站上讲台就要呈现出自信满满的状态;没有课程邀约就意味着失业,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之下持续学习永无止境的优化课程……

怎么走好培训之路?培训师需要明确自己的愿景、使命和价值观。

[if !supportLists]«  [endif]愿景——你想成为谁?

愿景是你能看到的未来景象,主要有两方面构成:一方面是自己努力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另一方面是自己要努力做成什么样的事情。

作为培训师,毋庸置疑,都想成为讲台上的发光体,通过自己的课程,推动学员的改变,连带推动学员身处的环境改变,从而推动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一些。只是,现实世界不确定因素太多,会遇到挫折,会遇到误解,会遇到茫然,我们有可能会在不确定的现实森林里迷路。

就如我在2004年刚入行的时候,我们有一群人每周都聚在一起学习和分享,我们每个人都憧憬着美好的未来,这群人中有工作三年就被破格提拔为学校教导主任的小学老师,有博士毕业的大学老师,有退伍军人,有经营企业的老板,有政府官员,而我就是一个普通的穷学生。当他们在台上可以流畅分享的时候我只有听的份儿,当他们非常熟练应用PPT的时候我才第一次知道原来还有PPT这个东西,当他们花很多钱出去学习的时候,我只能从不宽裕的生活费中抠出来一些买培训磁带和书籍来凑合着学,当他们穿着得体的套装特别像一个培训师的时候,我还是一个少不更事的学生。我的起点就是如此的低,我的起点就是如此的狼狈,然而,一个人的起点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她能否在认定的方向上持续走下去,走向她心目中想要成为的那个样子。

就如我接到过当年带我入行的一个老师的微信:“真没想到当年我们这群人中只有你在培训业异军突起了。”

我的回复是:“哪有什么异军突起,只不过是未曾放弃而已,如果你也继续,成就一定比我还大。”

未曾放弃的过程非常艰难,很像希腊神话里受惩罚的西西弗斯,他每天必须将一块巨石推上山顶,等石头滚下来又推上去。这个过程无比的煎熬,会觉得这样的人生看不到未来,的确是的,在我从业的前五年时间里,时时想要放弃,因为实在是不知道这样的坚持会带来什么。

让我庆幸的是,我的愿景一直都在,我从入行开始就坚信一定可以成为讲台上的发光体,一定可以推动学员的改变。我在租住的房子里贴上大白纸,写着我的未来规划,我在笔记本上写下自己的梦想,我在脑海中时时想起第一场培训时见到的星光熠熠的Apple老师。

我们通常认为,愿景是一个很务虚的词。但是有愿景的人,才能够比平常人走得更远。能成功的人,需要1%的愿景和99%的行动,但这1%的愿景必不可少。

愿景犹如我们奋斗之路的导航系统,犹如天上的那颗北斗星,当我们身处迷雾森林中时,我们需要的不是详尽的地图,我们需要抬头仰望星空,找到指引方向的北极星。

地图虽然详尽,就如别人的经验一样,但如果在森林里迷路了,地图有时候并不可靠,因为现实环境并非一成不变,如果地图上有错误的信息,那么我们就有可能陷入原地打转的困境。

举个例子,我在最早期的时候做过8个月的拓展教练,是那种穿着教练服系着安全带的教练,我有严重的恐高,但还是要战战兢兢站在8米的高台上带领学员做项目,当时的我觉得这份工作挑战是在太大,虽然师傅已经倾囊相授所有的克服恐高的秘笈,但我还是无法突破,而且拓展教练和我想要做的培训师相差甚远,于是就心情就变得极度郁闷,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怀疑工作的价值。

当时我做拓展的师傅给我的经验就如地图,但对于我那时候的现状而言并不适用。

最终引领我走出那段困境的就是我的愿景,我记得我当时在出租屋里把大白纸贴在墙上,用白板笔认真地写下做拓展教练对我想成为的那种培训师的价值,当我写满后,瞬间被赋能,开始全身心地研究拓展培训,这也成就了我现在的培训特色,因为有拓展培训技术的应用而变得更有竞争力。

愿景的力量就是如此强大,当我们深陷未知的黑暗森林时,我们就仰望一下星空,看一看那颗北斗星,确保我们的大方向没有跑偏。

地图看起来很精确,别人的建议看起来很有用,这些确定性的信息其实会让我们陷入细节,失去大方向。而北极星很遥远,形象模糊,就如愿景作为丰满的理想总是让我们觉得遥不可及,但却是确定性的永恒存在。让我们记住:北极星优于地图,愿景优于建议。

愿景为什么会有如此强大的力量?

一方面愿景会让我们获得反馈。人是一种需要反馈的动物,但是人生中大部分的事都得不到及时的具体反馈。在没有反馈的时候,我们就会开始怀疑自己要不要继续坚持某一件事情。

愿景就给我们制造了这种反馈,让我们可以看到自己未来会成为什么样子,会做成什么事情。愿景代表预见的能力,也就是把一个抽象概念,在大脑中转化成了可以看懂的图像,让大目标变得可视化。

如果你想让愿景发挥更大的力量,可以把你的愿景各种可视化,例如找到代表自己愿景的一幅图放在手机桌面上,我就是这么做的,我手机桌面上是一只奔跑的红豹子,因为我希望未来的状态就是这样的有力量有光芒的样子,而且我把我的名也叫“奔跑的红豹子”。

另一方面愿景可以引爆我们内心的小宇宙。

《精益数据分析》这本书就提到,创业者需要处于一种半妄想状态,才能直面创业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高潮和低谷,想想看马云1999年在家里创办阿里巴巴时对十八罗汉的许诺,在当时的人看来不是半妄想而是完全的妄想,还有软银集团掌门人孙正义,也是当年投资阿里巴巴的人,他在创业之初的有一次早会,站在水果箱上对着员工讲:“我将成为世界首富,你们跟着我也会成为最富有的人。”下面的两个员工以为老板疯了,就被吓跑了。

我们的人生就是一次自我的创业,我们需要有给自己打鸡血的天赋,不管前一天多么狼狈不堪,第二天早上照样满血复活。这一点可以向18世界的法国学者傅里叶学习,他让仆人每天早上都对他说:该起床了,伟大的理想正在召唤你。

我给自己打鸡血的方式有很多,例如我在很长一段时间早上一起床就放汪峰的一首歌《怒放的生命》,例如我逢人就讲我要80岁依然站在讲台上。

愿景除了能给自己打鸡血,还可以给别人打鸡血,因为像传教士一样宣讲自己的愿景和梦想,会吸引了一群追随者。一个人会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就能走得更远。

我这些年天天给别人讲我80岁的梦想,这种半妄想状态除了引发了我自己的小宇宙之外,还引发了我学员的小宇宙,他们也开始思考自己的梦想,他们也开始践行自己的梦想。

愿景为什么能给别人打鸡血?这是来自于一种了不起的思维方式:黄金圈法则。

黄金圈就是有三个圆圈,里面那个叫WHY:为什么,是指“目的”

中间的圆圈叫HOW:如何做,是指“方法”

外面那个圆圈叫WHAT:做什么,是指“执行”

普通的思维方式是从外到内的,先考虑做什么,再想怎么做,最后才问为什么,也就是WHAT—HOW—WHY。

厉害的思维方式是由内而外的,WHY—HOW—WHAT。

就如圣雄甘地所说,找到你的目标,方法就会随之而来。

如何找到自己的愿景?

企业家杰森•弗里德说,在他们需要头脑风暴的时候,会用尽量粗的笔。假如你用很细的笔,笔尖的分辨率太高,会促使你担心一些你不应该担心的事情,让你掉进细节里。

我们需要用尽量粗的笔写下自己的愿景,这样我们就会关注大画面,从大局出发,聚焦于少数关键想法。

然后快速地写下来或者画出来自己的想法,其实开会也好,写报告也罢,亦或是写下自己的愿景,考虑的时间越长越无法保证效果,反而是在有时间限制的情况下,你才会逼着自己去考虑最重要的因素。

在思考自己愿景的时候,可以借鉴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的三个愿景武器:发现有什么是未来十年不会变化的;最小化后悔表; “以终为始”战略。

“发现有什么是未来十年不会变化的”是指要找到自己持续坚守的事情,例如我找到的是 “自律”这件事情,每天持续的记录时间,记录自己必做的三件事“学习、运动、输出”。因为无论在什么时代下,自律的人都会获得更多信任,自律的人都会大概率助力自己的成功,所以我会持续走在死磕自律这件事上。

“最小化后悔表”是指让自己做出最优选择,例如我在决定辞职离开原来的咨询公司独自创业的时候,我问自己如果我不辞职,十年后的自己会后悔么?我当时就想明白了如果不辞职,我的职业生涯不可能有太大的进展,我最大的损失就是当下的收入,我问自己能承受这个损失么?对比未来十年有可能发生的种种美好,这个损失就是我的最小化后悔表。

“以终为始”是指从目标倒推现在的行动,例如我想要80岁时依旧可以蹬着战靴披着战袍站在讲台上,那么就要从现在开始持续地运动保持好体能,持续地学习保证80岁讲课时还能讲出新的思考。

你可能感兴趣的:(培训师的愿景、使命和价值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