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丰收

    “话丰收 ”也是每年的“中国农民丰收节”之际

      在这个经历了疫情

      遭遇了超长梅雨季的

      不平凡年头里

      上海的农业生产却实现

      提质增效的新突破

    步入金山、奉贤、松江、嘉定……丰收的喜悦正在田间地头里快速蔓延。


      稻花香里说丰年。今年上海沪郊农民“说丰年”的舞台又多了一个,9月22日——24日,一场礼赞丰收硕果的“上海庆丰收大展示活动”在上海农业展览馆亮相。


      上海9个涉农区带着各自的丰收果实“进城赶集”。


      在上海农业展览馆馆长顾士连看来,这场庆丰收的“集市”,即是“舞台”也是“擂台”:“一方面是展示各个区好的发展成果,另一方面实际上也是通过一种比拼来激励大家,相互学习借鉴,如何提升农产品的品质,绿色有机的水平,从而引导农业产业发展向优质安全方向发展。”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每年这个时节,奉贤区农委主任陈建平都会感慨万千:“春天时候一片绿油油,在汗水浇灌之后,到了秋天,就成了一望无际的金黄色的美丽画卷。民以食为天,人离不开土地,我们必须让这片土地更肥沃,迎来更大的丰收,因为丰收就意味着国泰民安。”


      这段日子,上海农民们最大的丰收要数早稻了,遍布各郊区的万亩稻田里到处都是收割的繁忙景象。展馆里,市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曹黎明在网络直播间里,一边品鉴、推介着各个区带来新米时,一边告诉网友们,稻米的丰收对于上海的其他农业生产有着重要意义。


      “上海水稻面积已经占了上海耕地的2/3,平均一亩地产稻谷在1100斤左右,上海郊区140万亩大概就是15亿斤的水稻。水稻实际上是保护土壤最好的方式,一季水稻一季旱作,水稻跟蔬菜轮着种,蔬菜地连肥料都不用施了。”曹黎明说。


      金山的蟠桃,松江的猪肉,奉贤的蟹味菇,宝山的空心菜……菜香、肉香、果香,展馆里飘散的味道诉说着上海农业生产的全面丰收。


      丰收不仅在量,更在质。嘉定区农委党委委员李炯以马陆葡萄为例说:“我们对葡萄种植的科技要求非常高,首先是基础设施不断提升,其次在品种上每年都会进行调整。种植过程中,化肥要减量,同时还要控制产量,否则亩产太高就会影响品质,这和优生优育是一样的道理。今年疫情期间,我们发现品质好的,品牌知名度高的葡萄,销量、产值都有所增加。”


      上海坚持走的优质农产品发展路,在赢得丰收的同时,是否也能赢得市场,实现“叫好又叫座”?在这一点上,刚刚与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合作建立线上“沪农优品馆”的拼多多平台或许最有发言权。


      平台方扶贫助农高级项目经理张铭介绍,仅在这场“庆丰收大展示活动”举办的首日,“沪农优品馆”就累计销售了1.1万单,其中,崇明、松江等地的国庆早稻米日销约6000单,累计超过20吨。而此前五五购物节期间,上海南汇8424的西瓜卖到60块钱左右一个,虽然价格比宁夏等地的西瓜高出数倍,但是销量却一点都不差,当天平台就卖出了8000多单。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上海的优质农产品广受认可。


      农业产业的硕果累累,正使得农业在人们心中成了越发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也成为让人向往的家园。


      浦东新区农委主任苏锦山说,如今郊区正迎来农业人才的“丰收”:“浦东不但处处有“小三园”,小菜园、小花园、小果园,还有一处比一处美的“大三园”,连片的田园稻浪滚滚,连片的花田花园鲜花盛开,连片的果园果实累累。这些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城里人愿意到乡村去创业,我们有乡村中心、乡村CBD,在这些新型载体空间里,这群年轻的新农人和我们一同拓展新型的农业生产方式、组织方式、销售方式,导入更多新业态,焕发更多新活力,而这也是丰收的另一层含义。”


中国的农耕文化是悠久,自古以来农业生产占据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大部分。那么中国的农耕文化是什么时候起源的呢?农耕文化的历史发展又是怎么样的?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吧

农耕文化,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以为农业服务和农民自身娱乐为中心。农耕文化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其主体包括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中国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类型。农耕文明决定了汉族文化的特征。中国的文化是有别于欧洲游牧文化的一种文化类型,农业在其中起着决定作用。

农耕文化的历史起源

追溯中国农耕文化起源有一句“男耕女织”之说,它不仅是指早期的劳动分子,也是 农耕文化形成的基础。早在河姆渡时期,出土的谷物化石,则说明“农耕”由此(或更早)产生。

农耕文化的历史发展情况

以此,人们的活动便以“男耕女织”为中心,而随时间推移,长期沉淀形成的文化内涵及外延、各种表现形式(如前方所述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文化类型。

农业最早是在中原地区兴起来的。中原农耕文化包含了众多特色耕作技术、科学发明。裴李岗文化有关遗存中出土了不少农业生产工具,为早期农耕文化的发达提供了实物证据,尤其是琢磨精制的石磨盘棒,成为我国所发现的最早的粮食加工工具。大家知道,三皇之首的伏羲教人们“作网”,开启了渔猎经济时代;炎帝号称“神农氏”,教人们播种收获,开创了农业时代。

大禹采用疏导的办法治水,推进了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数学、测绘、交通等相关技术的进步。战国时期,由河南人郑国主持修建的“郑国渠”,极大地改善了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随着民族的融合特别是中原人的南迁,先进的农业技术与理念传播到南方,促进了中国古代农业水平的提高。可以说,中国农业的起源与发达、农业技术的发明与创造、农业的制度与理念,均与河南密切相关。

农耕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农耕文明决定了中国文化的特征。中国的文化是有别于欧洲游牧文化的一种文化类型,农业在其中起着决定作用。欧洲文明掠夺式特征,诞生于此前的狩猎文化,与滥觞于种植的中国文明存在明显的差别。聚族而居、精耕细作的农业文明孕育了内敛式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农政思想、乡村管理制度等等,与今天提倡的和谐、环保、低碳的理念不谋而合。

拉禾子人物雕塑 种田人物雕塑 下地干活人物雕塑

农耕文化 游牧式的文明经常因为无法适应环境的变化,以致突然消失。而农耕文明的地域多样性、民族多元性、历史传承性和乡土民间性,不仅赋予中华文化重要特征,也是中华文化之所以绵延不断、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以渔樵耕读为代表的农耕文明是千百年来汉民族生产生活的实践总结,是华夏儿女以不同形式延续下来的精华浓缩并传承至今的一种文化形态,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的理念已广播人心,所体现的哲学精髓正是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资源。

从思想观念方面来看,农耕文明所蕴含的精华思想和文化品格都是十分优秀的,例如培养和孕育出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独立自主、爱好和平、自强不息、集体至上、尊老爱幼、勤劳勇敢、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邻里相帮等文化传统和核心价值理念,值得充分肯定和借鉴。

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的家庭模式是“耕读传家”,即既要有“耕”来维持家庭生活,又要有“读”来提高家庭的文化水平。这种培养式的农耕文明推崇自然和谐,契合中国文化对于人生最高修养的乐天知命原则,乐天是知晓宇宙的法则和规律,知命则是懂得生命的价值和真谛。崇尚耕读生涯,提倡合作包容,而不是掠夺式利用自然资源,这符合今天的和谐发展理念。

著名人物: 张仪(前378年-前309年),魏国贵族后裔,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谋略家。张仪曾与苏秦同师从于鬼谷子先生,学习权谋纵横之术,两次为秦相,前后共11年,亦曾两次为魏国国相。王勃(约650年-676年),字子安,唐代诗人,汉族,“初唐四杰”之首。王勃祖父王通是隋末大儒,号文中子;叔祖王绩是著名诗人;父亲王福畤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职。王勃从祖王绩,王绩的诗风直接影响了王勃的诗作。薛瑄(1389年8月20日-1464年7月19日),明代思想家,著名理学大师,河东学派创始人,字德温,号敬轩。由于他曾在朱熹的白鹿洞讲学,所以人们尊称他为“薛夫子”。曾任大理寺正卿、礼部侍郎、翰林院学士等职。冯钦哉(1889年-1963年),原名敬桂,又名精一,后改名敬业,字钦哉,抗日爱国将领,民国中央执行委员,民国二级陆军上将,杨虎城部前期重要将领。傅作义(1895年-1974年),字宜生,抗日名将、追求进步的国民党员,促成北平和平解放。

你可能感兴趣的:(话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