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07

《伤寒论》中剂量:

1 斤 = 16 两 = 248 克= 液体250 毫升

1 两 = 24 铢 = 15.625 克

1 圭 = 0.5 克

1 撮 = 2 克

1 方寸匕 = 金石类2.74 克= 药末约2 克= 草木类药末约1 克

半方寸匕 = 一刀圭 = 一钱匕= 1.5 克

一钱匕 = 1.5-1.8 克

一铢 = 0.65 克

一铢 = 100 个黍米的重量

一分 = 3.9-4.2 克

1 斛 = 10 斗 = 20000 毫升

1 斗 = 10 升 = 2000 毫升

1 升 = 10 合 = 200 毫升

1 合 = 2 龠 = 20 毫升

梧桐子大 = 黄豆大

蜀椒一升 = 50 克

葶苈子一升 = 60 克

吴茱萸一升 = 50 克

五味子一升 = 50 克

半夏一升 = 130 克

虻虫一升 = 16 克

附子大者1 枚 = 20-30 克

附子中者1 枚 = 15 克

强乌头1 枚小者 = 3 克

强乌头1 枚大者 = 5-6 克

杏仁大者10 枚 = 4 克

栀子10 枚 平均15 克

瓜蒌大小平均1 枚 = 46 克

枳实1 枚 约14.4 克

石膏鸡蛋大1 枚 约40 克

厚朴1 尺 约30 克

竹叶一握 约12 克

市制与公制计量单位及换算icon古经典中医学习(针灸经方)入门 反复有初学者问伤寒论的剂量换算,一两等于今天的多少克。

1.争议没必要:说有很多争议,其实现在在学术界,基本都是认同一两=15.625 克,根据考古计量器具检验的结果。

临床上应用,一两换15克最为常用。

2、会不会量太大,如果严格按张仲景的用法也不是非常大。因为伤寒论经方一般都是一副药分两三次喝,除非救急才一次顿服。

具体:桂枝汤中桂枝白芍三两,这其实是三次喝的量,一次的量相当于各用15克,都是常规量。

3.当今,药方重煎,煮第二次有效吗?

伤寒论的方子是一次性煮好分两三次喝,如果喝一次好了,后面的药直接扔掉不用再喝。

现在的中药也不便宜,除了感冒发烧这样用有参考价值,其他慢性病都是要喝一段时间的,所以,煮第二次非常有必要,煮第二次依然有效,可以充分利用药物。当然土豪除外。

4、大家真的没太大必要纠结剂量。仲景剂量仅供参考,更重要的是经方的用药思路。例如喝一次没达到目的接着喝第二次,第三次,白天喝了三次,一副药喝完不行,晚上再喝一副。还不行,第二天继续。如果变化了方药也得调整。

边吃边看,是这样的用药原则。所以不能死套来用。

再则,现代的药物大多是人工种植,化肥农药,膨大剂等都用上了。跟张仲景时代的天然药没法比。即便我们按照他一模一样的量也也未必有效。

比如鸡肉。农村的走地鸡土鸡跟工厂饲料鸡相比,饲料鸡没法比,即便你用10只饲料鸡也煮不出一只土鸡的味道。

中药更不用说了。

没法办。很多时候我们只能加量用,或者服用药物的频次多一点,边吃边看。

综合以上几点,大家真没必要太纠结量,初学者,先按大家统认的剂量参考来用。先用了再说。

用多了,有了体会和经验,剂量上才能精准把握。就好比厨师炒菜,炒多少菜,下多少配料,都得看人来,这个就需要经验的积累。这些是后话了,所谓中医不传之秘在于“剂量”。

《伤寒论》中剂量:

1 斤 = 16 两 = 248 克= 液体250 毫升

1 两 = 24 铢 = 15.625 克

1 圭 = 0.5 克

1 撮 = 2 克

1 方寸匕 = 金石类2.74 克= 药末约2 克= 草木类药末约1 克

半方寸匕 = 一刀圭 = 一钱匕= 1.5 克

一钱匕 = 1.5-1.8 克

一铢 = 0.65 克

一铢 = 100 个黍米的重量

一分 = 3.9-4.2 克

1 斛 = 10 斗 = 20000 毫升

1 斗 = 10 升 = 2000 毫升

1 升 = 10 合 = 200 毫升

1 合 = 2 龠 = 20 毫升

梧桐子大 = 黄豆大

蜀椒一升 = 50 克

葶苈子一升 = 60 克

吴茱萸一升 = 50 克

五味子一升 = 50 克

半夏一升 = 130 克

虻虫一升 = 16 克

附子大者1 枚 = 20-30 克

附子中者1 枚 = 15 克

强乌头1 枚小者 = 3 克

强乌头1 枚大者 = 5-6 克

杏仁大者10 枚 = 4 克

栀子10 枚 平均15 克

瓜蒌大小平均1 枚 = 46 克

枳实1 枚 约14.4 克

石膏鸡蛋大1 枚 约40 克

厚朴1 尺 约30 克

竹叶一握 约12 克

市制与公制计量单位及换算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