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找自己的预设 20190606 晨间日记

图片发自App

昨天听惊鸿关于信息差的分享,很有感触,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总觉得信息越来越透明,这个没错。不过其实很多真正有信息量的信息并没有在网络上,或者说你根本不知道在哪里等找到。往往我们的圈子就决定了我们的圈子决定了信息的质量和密度,但这还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自己会去筛选符合我们自己预期的信息,有时候不小心就把真正重要的,核心的信息给屏蔽掉了。就好比新闻联播每天都在播,有的人是看笑话,有的人确可以把脉国家大势,给自己的投资指路。

有一个概念叫做信息确认缪误——数据能够通过自我调整来支持我们想让其支持的任何观点。数据家希尔福是这样定义的:最为惨痛的失败性预测,通常有许多共同点,我们只关注那些意味着世界恰如我们所想的标志,而不关心世界的本来面目。

这样的机制其实也是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能够节省能量,当我们获取信息的时候,往往比较杂乱,里面会有不少噪音,会对我们的认知造成压力。为了更好接收,我们会自动忽略和减少跟我们认知不协调的信息,强化印证我们的结论,甚至是已有观点。有些人征求意见,其实并不是“征求别人的意见”,而是为了寻求对方对自己已有结论的一个支持。比如说在自己的认知中默认觉得电商很难做,那么在平台介绍趋势和变化的时候,就会找到支持这个难做的观点的信息,强化这些变化导致自己没有做好,觉得这样变化不合理。同样有一些人看到的确是自己的不足和未来发展的机会,这其实跟自己的心态和所处的圈子有很大的关联度。当然还有一些人利益不攸关,就跟看新闻联播一样看热闹不嫌事儿大。

数据好像有一种吸引力,已经有的观点和选择偏好对于数据具有一定的引力作用,这里不是同性相斥,而是物以类聚,异质化的数据不会被吸引过来,给你的感觉好像是“我是在开放性地手机各种数据”。当信息量越来越大,支持你的选择和判断的信息越来越多的时候,我们更加认为我们的决策是正确的,有一种“果然如此”的优越感。

【下一步行动】

数据就是奸臣——你预设了某种东西,数据就会来证明这种预设,但它其实也不是奸臣,因为你是昏君,数据才能成为奸臣,你预设了某种东西,它就会来迎合你。“数据不会撒谎”,前提是我们的认知能做到不偏不倚。

在决策之前,先想想自己的预设是什么,而不仅仅是追求更多的支持者。

你可能感兴趣的:(找找自己的预设 20190606 晨间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