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嫉妒 读东野圭吾《恶意》有感

嫉妒,是怎样的词?

  《圣经》认为世间有七种大罪:一傲慢;二嫉妒;三暴怒;四懒惰;五贪婪;六饕餮;七淫欲,这是天主教认为遭永劫的七罪宗。

      嫉妒-Envy位列第二大原罪。

      人印象里,天使——圣洁无私不食人间烟火,然天使也可能会因嫉妒而变了味道。

      神先创造了天使,之后又以土块创造人类,然而神宠爱人类甚于天使,把人类放置在高于天使的地位上。堕天使背叛神的原因,有一个说法是嫉妒而非骄傲。堕天使不满能力低劣的人类更受宠爱,群起反叛。

    1589年的恶魔学学者开始把每种罪行和恶魔联系在一起,代表各种罪行的恶魔会引诱拥有相同罪行的人。根据Binsfeld说法上进行的分类,嫉妒配对利维坦——吞噬一切的巨大海怪。

      嫉妒跟贪婪一样,是一种因为不能满足的欲望而产生的罪恶。贪婪通常跟物质财产有关,而嫉妒则跟其他方面有关,例如爱情,或他人的成功。

“对自己资产的喜爱变质成了忌恨其他更美好事物的拥有者的欲望”。

                                                          ——但丁

东野圭吾是我很喜欢的作者。

他的书《恶意》的豆瓣简介是这样的:

畅销书作家在出国的前一晚于家中被杀。凶手很快落网,对罪行供认不讳、但求速死,却对作案动机语焉不详。

他当真是罪犯?他究竟为何杀人?

在彻查被害人与凶手的过去之后,警官面对案情、手法均平淡无奇的事实,却感到

如坠万丈深渊般无边的寒意……

作为一部手记体杰作,为何《恶意》多年来在票选中始终名列前茅,同时被评论界众

多读者视为东野圭吾的巅峰之作,与《白夜行》同享光辉与荣耀?

和其他书不同,东野圭吾淡化谜团,淡化凶手身份,把重点放在“犯罪动机”上。

谋杀案的解决没有花太多时间,野野口修很坦然地承认了自己的罪责,在不到三分一的地方,就对自己的罪行供认不讳,却一直不愿提及他的作案动机。

在三分之二的篇幅里,“犯罪动机”成为唯一的悬念。

犯罪动机何以能占据如此大的篇幅?

故事的开头这样描述两个主人公:

野野口修和日高邦彦住在同一个街区,上了一所国小和高中,野野口被校园暴力不想出门的时候,日高天天找他结伴去上学。


日高——有原则,有正义感,从小就敢直面校园暴力,为人谦和,待人有礼。

“不管对谁,他总是非常亲切”

野野口修——内向胆小, 为了逃避暴力,主动做了恶人的跟班,参与欺负日高的行动。

即使如此,日高成为畅销小说作家之后仍提携想成为作家的野野口,甚至在得到了

野野口修参与校园暴力的证据后,还帮助他隐瞒事实。

从人物关系上看,日高完全就是野野口的救世主。

可通过加贺不断问询,我们看见事实被一点点揭开:

各种微小的证据,都在证明着,其实野野口才是受害者。伪善的,可怕的,甚至有些变态的日高形象浮现出来。


一般故事到这儿就结束了,可恶意不是。

在加贺的努力下当虚伪的皮相被一层层剥开,野野口蒙满尘垢的心灵被加贺托在手中。一切都是阴谋,只是野野口一年多时间里,出于根本说不清道不明,不知从何而起的恶意,精心设计的一场谋杀。

让人可怕的,不是他杀害了一直帮助他的朋友日高邦彦,而是其穷尽患癌后最后的岁月,也要玷污日高的整个人生。

甚至,杀害他,都只不过是开始的一个步骤。

这样的费尽心机,昭示着结果日高的性命只是一个开始,野野口真正想要的是谋杀他的一生。死亡不是结束,只是开始。

      从开始的“影子作家”到与日高前妻有染,直到最后的只是憎恨日高邦彦,恨意层层深化,逐渐将真相拨开,呈现在读者面前。

东野圭吾将人性中的阴暗放大到了极致,让我们不得不去正视它。“人性”中深沉的恶意——嫉妒过于直白地展露出来,让人不寒而栗的同时,却又感慨万千,引起广泛共鸣。

生活中,因嫉妒而诱发恶意不在少数。被称作“象牙塔”的校园,亲密的室友,关系好的同学朋友,也会因嫉妒发生各种纠纷,或因奖学金,或因入党的名额,其他各种各样的原因,有时也许根本没有理由,静静呆着,嫉妒也会不知不觉找上门,甚至不如陌生人。

故事里,野野口修即使堵上自己所剩无几的人生,也要贬低对方的人格,这是怎样的一种心态?

日高已经死去,却无法磨灭野野口在黑暗中肆虐生长的恶意。不甘与嫉妒让他的心理最终变得畸形,恨意如同生长在身体里的癌细胞,最终让他迷失了自己。

更可怕的是,对于野野口来说,这样的情绪已经超越了意识的存在

因自我厌恶和罪恶感,对于善意和正义,不是怀有感激,而是抱着嫉妒和恶意;

不是自我救赎向往追求,而是不断贬低污浊光明。


其实不然。

别人对你说的话,做的事,决定了你是什么样的人。

这个你,是外在的你,可能不真实,可能你不喜欢。

人活在世上,面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不同时间可能处事态度方式不同。

你对别人说的话,做的事决定了别人如何看待,如何形容你。所有的描述综合在一起,形成了你的面貌,其中可能有争议,肯定有各种各样不同的声音。

当然,这个你也不断在更新,可能堕落,可能改过自新,可能永远善良。

但随着人的逝去,你将被定格,终将归于平静,不再纠结于真实的你是什么样的,也将无从查询、验证。

日高对他所做的一切让他产生了极度的自卑感,可软弱的野野口修连痛恨自己都无法做到。于是只能将自身的一切过错,归咎于日高邦彦,日高的存在更凸显了这一点。

日高总是善良的,只要日高活着,他的行为就会受到世人的好评。

所以野野修杀死日高,让其无从解释,无从言明真相,让其定格在最后其塑造的变态形象中,以摧毁日高的真实人格,达到麻痹黑暗而满足自我的目的。

明明是一个破烂街区中的小孩,凭什么获得大家的喜欢?

明明打不过那些实施暴力的人,凭什么要去多管闲事?

凭什么他能成为畅销作者,而我只能做儿童读物的作者?

凭什么得癌症的是我,而不是他?

凭什么让他握着关系我名誉的证据?

凭什么?凭什么?

嫉妒体现在暴力上时,是因自我的黑暗卑懦而对不屈品格产生厌恶,反映为实际就是不断变本加厉地实施恶行。

其或以恶意手段践踏人格,或以暴力手段从文明的拥有者身上谋取自己所渴求的,或是物质或是精神上歪曲的满足,以此得以获得变态的存在感和价值。

而谋杀与诬陷,不过是人最终摆在明面的嫉妒。


“只要你的心是善良的,对错都是别人的事”

——大鱼海棠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鲁迅

不管对谁,日高总是非常亲切,拉其出泥沼,给予好的帮助,却招来伤害和恶意。到底怎么做才能安身立命于世间?为人方式有千万,很难确切地定义….

同居一城,衡宇相望。

可与语者,举目而寥寥。

你可能感兴趣的:(有关嫉妒 读东野圭吾《恶意》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