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lium 容器网络的落地实践

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 Kubernetes,围绕多云、安全、可见性和可扩展性等新要求,可编程数据平面的需求用例范围越来越广。此外,服务网格和无服务器等新技术对 Kubernetes 底层提出了更多的定制化要求。这些新需求都有一些共同点:它们需要一个更可编程的数据平面,能够在不牺牲性能的情况下执行 Kubernetes 感知的网络数据操作。

Cilium 项目通过引入扩展的伯克利数据包过滤器(eBPF)技术,在 Linux 内核内向网络栈暴露了可编程的钩子。使得网格数据包不需要在用户和内核空间之间来回切换就可以通过上下文快速进行数据交换操作。这是一种新型的网络范式,它也是 Cilium 容器网络项目的核心思想。

为什么需要落地 Cilium 容器网络?

Kubernetes 的容器网络方案发展至今,一直是百家争鸣,各有特色。之前因为 CNI 网络方案不成熟,大家用起来都是战战兢兢,时刻提防容器网络给业务带来不可接受的效果,随即就把容器网络替换成主机网络。随着时间的磨砺,当前主流的容器网络方案如 Calico 等已经经历成百上千次生产环境的应用考验,大部分场景下都可以达到用户可以接受的网络性能指标。因为成功经验开始增多,用户也开始大规模启用容器网络的上线了。随着业务流量的引入越来越大,用户对 Kubernetes 网络的认知也趋于一致。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 Cluster IP,是一层反向代理的虚拟网络;一类是 Pod IP,是容器间交互数据的网络数据平面。对于反向代理虚拟网络的技术实现,早期 kube-proxy 是采用 iptables,后来引入 IP

你可能感兴趣的:(Kubernetes,实践入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