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阉割使用的区块链

       近一年多来由于数字货币的低迷表现,使得大量的垃圾区块链系统被淘汰,似乎区块链应用在非币圈的应用迎来了新的一轮的发展,但是我们看到区块链应用的春天还远远未到来,杀手级的应用没有出现,行业性的应用也只是在边缘流程中尝试,这种表现好像和外面宣传的区块链技术很不相称,区块链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怎么才是使用区块链的正确姿势?这些都是接下来我们要探讨的话题。

       在我看来区块链最核心的作用是存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状态信息存证,也就是说经过参与方认可的状态信息保存在区块链上,这些状态信息记录事件发生时的情况,一旦记录就不可篡改,可作为后续验真的基础,另一个方面是状态信息变更存证,当一个状态信息经过智能合约这个状态机之后变成了另一个状态,这个过程会被系统记录而且不能篡改,因为区块链会记录状态机的输入参数(交易数据),状态机本身(智能合约代码),经过智能合约处理后的状态信息,这些都是存证,记录了参与方在认可的状态机上进行的操作,不能抵赖。这里的存证是一个更抽象的概念,几千年来我们已经习惯了中心化的存证方式,而区块链构建了一种去中心化的信任体系,它将是存证最理想的载体,由于智能合约的出现,机器第一次有了自主经济主权,机器可以成为一个可靠的中间人,你可以把最重要的资产托付给机器。

       在认清了区块链的存证本质后,我们在此基础之上来构建商业逻辑,通过区块链记录一份参与方达成共识的数据,这份数据是以去中心化的方式维护的,参与方在互不信任的情况下也能进行合作,谁都不能对达成共识的数据进行篡改。去中心化数据共享是区块链行业应用的核心,基于同一份达成共识的数据进行业务逻辑处理,提升参与方的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智能合约让商业逻辑变得透明和不可干预,智能合约成为拥有自主经济能力的可信第三方,可以使得参与方遵守同一份商业逻辑,不存在业务逻辑上的分歧,让参与方快速达成共识。

       区块链数据共享本质上解决了参与方可以共同操作一段数据的难题,由于参与方可以是不同的机构,如果他们之间需要协作交易,传统的方式是首先需要系统对接,然后各自记录自己的操作,要么是引入一个共同信任的第三方进行三方对接,最后一定要做的一个事情就是对账,这里面可能由于通讯问题,时间差问题,各自系统记录数据问题等导致对账很难对平,如果采用区块链来完成对接,那么区块链系统就记录了参与方共同的交易,大家在一个账本上操作,就不存在对账问题了。

       目前大多数的区块链的应用都是以这些理论作为基础进行区块链应用开发的,看似没有任何问题,但是我们似乎总是觉得区块链做的这些事情都是建立在缺乏信任的场景中,而在真实的业务场景中,机构间的协作前提条件是首先通过目前的中心化信任体系来搭建信任关系,明确双方义务和责任,然后再在区块链上搭建业务应用,通过区块链进行跨机构数据共享和交换,一些做非区块链技术的研发人员就很不理解,要实现这些业务功能,为什么要用区块链呢?使用现有的技术完全可以实现你要的所有功能,不论是中心化的还是去中心化的(两两之间互相对接)都不是问题,开发的工作量和运行效率都不比采用区块链技术差。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唯一可以解释的是,区块链可以保留所有人的操作痕迹和共识的状态(存证),这也不是不可解决的问题。于是区块链应用陷入了一个比较尴尬的局面,不懂的人觉得很神秘,不敢轻易尝试,太了解的人觉得这项技术并没要外面宣传的那么牛逼,不用也可以解决现有问题。

       区块链真的就这点能耐吗?显然不是的,这要回到区块链数字货币,当然现在都不叫数字货币,而是叫做数字资产,但即使是这样,也像过街老鼠一样,所有做区块链应用的都会宣称自己的区块链底层是没有币的,所有的联盟链都是去币化的,因为数字货币冲击了货币的发行权,各国政府都采用了各种手段进行打压,导致我们在用区块链进行业务应用开发的时候,有意无意的都要避开区块链原生的价值网络的本质特征,这是对区块链技术的一次技术性阉割,目前的区块链应用网络里只有信息流没有价值流,这也就是我们发现区块链应用并没有比现有的互联网应用更有优势的原因,我们很多的业务场景其实是信息流和价值流是同时存在的,而目前区块链应用中信息流通过区块链,价值流还是走传统的金融机构,这种割裂极大的限制了区块链的能力,央行正在研究国家版的数字货币,我们区块链应用正是需要一种稳定的数字货币来充当价值网络的介质,我相信一旦区块链价值网络的回归,那就是区块链应用真正春天的到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被阉割使用的区块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