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庆幸的是读了研(上)—奋发

2020年3月,随着硕士毕业论文的线上答辩完成,我也即将结束我近二十多年的学生生涯,正式开始工作。

2020年开头发生的这一场全球范围内的疫情,让每个人的生活被打乱。

更可怕的是,对于2020毕业的应届生来说,春招直接消失。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刺激就业,各大就业公众号依然转发着各式各样的春招信息,企业也因为疫情将面试改为线上。

但就业形势之严峻,只有这些毕业生才能清清楚楚感受到:简历投递之后再无下文,初次了解之后再无下文,就算通过终面之后,企业仍然迟迟不发offer......

而这一切,对本科生来说更是难上加难,因为春招大军中,包含了大多数本科生,和部分秋招失利的硕士研究生。

企业在春招放出来的岗位本来就比秋招少,这一场疫情,直接让2020年春招消失。尽管部分企业响应国家号召线上春招,但真正通过这次线上秋招拿到offer的人少之又少。降薪、裁员这些都真实发生在我身边。

本来打算春招再看看更好机会的我,也只能紧紧攥住现有的还算凑合的offer。

经历过崩溃的秋招,看着直接消失的春招,心中感受一言难尽。

回头看看自己的求学之路,我最庆幸的,是读了研。

我的本科是西北地区一所普通二本学校,尽管是普通二本,但高考仍然是我整个考的最好的一次。

挣脱高中沉闷的束缚后,我也像其他人一样,开始享受自己的大学生活,追剧、社团、攒钱旅游,偶尔也逃逃课,追求及格,轻松散漫的过完了大一。

但这样的散漫在大二评奖学金时给了我一击,因为成绩不够突出,我只获得了校内二等奖学金。

不甘落后的我开始努力学习,把每天晚上、假期、周末上自习变成一种习惯,不学习就会焦虑的习惯。

为了让自己少于受手机的干扰,把社交平台消息都调成静音,以四十分钟为起点,不断挑战更长时间不碰手机,专注于学习。

在这样自己跟自己较劲的学习中,我的成绩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后来相继拿到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大三一开学,我动了争取保研的念头,那时候班上有个同学非常厉害,绩点长年排在学院几个专业三百多名学生的第一名。

而我们普通二本院校,保研名额非常少,只有2%的比例,也就是一个专业基本只有一个同学。

强大的对手,渺小的希望,胜率渺茫。

身边要好的朋友都认为我没有丝毫机会。连我自己都那样认为。但是心中那一丝不甘让我始终放不下:尽全力一试,不让自己后悔!

与此同时,我也紧锣密鼓的准备考研。

一个什么都不关注的人决定踏上考研的这条路,首先做的就是查阅大量关于学校、专业,考试科目,考试安排、复习计划等信息。考研帮、知乎查阅初试、专业、学校等信息,上考虫、新东方的课程。根据了解到的考研经验和自身学习习惯,那段时间将学习计划安排精确到分、天、周、月。

坚持将当天的任务完成,绝不允许将任务拖到明天。

推进考研计划的时候,我也必须保证学业也不能落下,绩点一旦落下,就更不可能保研。

同时想要保研,根据以往的规则,还需要参加国家级的比赛,并且拿到省级前三的好成绩,才能拿到相应的分数。而这个分数,竞争对手是具备的。

于是我主动联系了同伴参加了感兴趣的比赛,毫无比赛经验的我为了做好比赛项目和伙伴通宵达旦,不断修改和演练答辩,最终获得了省三等奖。

竞赛、学业、考研目标这些事情,让我的大三上学期连轴转,高强度的工作和心理压力让我陷入了抑郁中。

学习效率低下,食不下咽、夜不能寐,而低下的学习效率又让自己更焦虑,陷入死循环。

这样的状态持续两周,精神状态实在坚持不下去,最后我暂停了学习计划,开始自我心态的调节—想清楚自己的目的。

我为什么想要读研?

我出生于重庆下属县的农村家庭,父母都是农民,因为家贫,父亲常年外出打散工,母亲常年在家务农,供养我和我妹读书。

从小升初开始,就经历着如果想要去更好的学校,就需要缴纳一笔择校费。而这笔钱,对我爸妈来说可能是半年的储蓄。

于是为了省钱,我只能读最便宜的学校。当其他同学都在参加兴趣班的时候,我在家里帮助母亲料理家务。

高中时候,当成绩不理想,其他同学都在讨论是否以体育、美术等艺体生参加高考时,我从不插言,因为知道那对我来说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我唯有拼命学习,如果不能考上普通本科读大学,我会和我的大部分初高中同学一样毕业就去打工,没过几年嫁人生子。

我的孩子会重复我走过的路。

所幸我考上了大学,来到大学,身边同学千差万别,有像我这样贫寒家庭出身的同学,也有像我竞争对手那样家境优渥,只需要拿到毕业证学位证也能在父母的荫蔽下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的同学。

而我,假如不读研,我可以做什么?

一份普通的工作,拿着不高的工资,过自己安稳的人生,比起我那大多数初中高中毕业就打工的同学们,我似乎好了很多。但是看看我的竞争对手,我的同学们,他们当中比我家境好,又努力的人有很多。

而我,止步于本科,将来我孩子的起点,也仅仅只够得上他们现在的起点。

我和他们之间,差了一辈人的努力。

从小学到高中,我太知道走出那种环境需要付出多少努力了,我希望将来如果我有了孩子,能够拥有比我更多的选择权。他可以发挥自己的兴趣,只要他愿意,他可以拥有好一点的教育资源,而不必像我这样没有多少选择。

或许现在的我在父母眼中,也是读了本科的大学生,也值得骄傲。我当时也是这么想:好歹是个本科生,将来毕业找工作肯定也不会太差。

这样幼稚的想法慢慢就开始改变了。

因为早早就开始关注就业,大三的时候我们也去逛了学校的招聘会。

由于地处西北,且是普通二本学校,来学校开招聘会的大多是根本没听到过的名字,多是沿海城市的工厂,甚至有同学签到了皮包公司。那时候也尝试着去投递简历。稍微听过一点名字的公司,对着我们投递的简历丝毫没有兴趣,更多的是杳无音讯。

于是多数人选择考事业单位、考公务员,但真正上岸的少之又少。

这样的现实,让人无法逃避。

我要去读研----尽最大的努力,哪怕不能上岸。

如果不能,做份普通的工作,至少回想起来以后不留遗憾。

想清楚自己的读研目的后,我把自己放空。高强度的压力让我身心不能负荷,那就减掉一些事情,参加完感兴趣的比赛后,我就再也没有参加新的比赛。只剩下了平时学业和考研,我真正开始投入有条不紊的复习,是2016年的四月下旬。

维持平时学业占用不了我多少课余时间,我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考研上。为了不让身体出状况耽误学习进度,我把考研计划做了调整,给自己留了锻炼的时间,骑自行车绕着校园兜风,或者去跑步。清晰的目标,张弛有度的计划确实有效缓解了我的压力,我又重新进入了学习状态。

考研是一段孤独的旅程,暑假是对每个考研学子最大的考验,因为极其容易形成心理上的懈怠。

每当这时候,我都会去刷一刷考研人的经验,看看人家的学习状态,以及和当年考研的同伴们不断交流学习进度。如果实在出现了心里懈怠,就给自己安排出彻底的休息时间。

到了9月初,学校开始进行综合评定,核定保研资格。之前为了争取保研做了很多努力,紧张焦虑和抑郁在之前都已遍尝,真正要出结果的时候心里反而很平淡。

我做了最全力的努力和最坏的打算。

结果出来了,毫不意外,我的竞争对手获得了资格,可喜的是,有一个全专业竞争的名额,而我以0.017分的差距战胜了另一个专业的我很欣赏的好朋友获得了保研资格。

出结果之后,她来和我道喜,她说:输给你我心服口服。我以为我会对她感到抱歉,但其实没有,一路走来,我和她对彼此所做的努力一清二楚——太惺惺相惜了。

一起考研的同学也都来跟我道喜,他们说:“太好了,你可以提前解脱了”。

考研路上,大家都是孤单的一个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最庆幸的是读了研(上)—奋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