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课堂教学之思考

      课堂是教师成长的主阵地,是学生成长的练兵场。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梳理教材、书写教案、制作课件、制定学习单……种种的准备只是为了让课堂40分钟能够深刻高效,然而,真实的课堂总是不尽完美。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只要真实就会有遗憾。那么怎样才能让自己的课堂尽可能没有遗憾呢?通过这几天的学习培训,我对真实的课堂产生了很多的思考:

      一、课堂用时多长最理想呢?

      可能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经历,刚上班时,翻阅教材总是觉得数学课没什么可讲,知识很容易,于是就会出现一节课不到30分钟就能结束的情况,原因有二:1.教师不了解教材,不明白教材编排的意图,例题和练习题的意图,没有挖出问题的本质;2.不了解学情,总觉得学生一定能听懂,马上能学会,不知道学生知识的衔接点。这样教课学生很蒙,老师也很纳闷,因为学生抓不到课堂的重难点,糊糊涂涂,做题一做就错。在教学一定时间后,老师们又会出现这样一种经历,一节课40分钟很容易任务完不成,只好紧张收尾然后下课,分析原因有二:1.教师没有合理优化教学环节,部分环节浪费时间(如活动、讨论等);2.教师对学生不放心,反复重复反复问。

      以上的两种情况也是老师们对教材把握过程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不懂教材(把教材读薄了);第二阶段:读懂教材运用不熟练(把教材读厚了);其实,还有第三阶段:读懂教材能合理利用(把教材读薄)。不难发现,上课用时长短,与教材的理解程度、利用程度有关,要想课堂时间控制的好,需要深入研究教材,这一点在王建林老师的《匠心设计:成就精彩数学课堂》讲座中,他特意强调教学重点是分析教材得到的,教学难点是分析学情得到的,我们能做的就是要把教材烂熟于心,分析学情做好设计,这样40分钟的课堂就是理想的课堂。

      二、课堂最重要的环节是什么?

      一直认为课堂40分钟都很重要,如果一定要突出重点的话,我会把最重的点放在第10—25分钟。按照正常的新授课来说,前10分钟的时间可以完成导入及自学指导(基础概念或方法),第10—25分钟则是用来合作提升(即重难点突破)和小结的环节,提升环节需要老师在备课时花费更多的时间去设计,可以利用问题思考、活动探索、小组讨论、联系对比等多种形式开展,不管怎样的形式,目的只有一个:重点巩固,难点(易混点)突破,而小结则是知识脉络的梳理,利用列项、树状图、导图等形式,将本节重难点梳理在已有的知识体系中,使知识建立联系、不散落。省教研员刘富森老师也在讲座《基于新课标:小学数学教学变革》中强调教学要抓住培养核心素养的暗线,思考数学的意义,深挖教学的本质。可见,重难点突破是在为本节课的知识升华、为内容建立联系、为质量教学把关;如果此环节把握好(时间和内容都安排地好),孩子定会轻松掌握本节要点,并在训练中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错误。

      三、课堂教学有章可循吗?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优秀的课堂真的有规律可遵循吗?在魏宏聚教授的“课堂教学切片诊断”研究中,我看到了课堂教学的规律性,我们可以通过对比优质与普通课堂的某个环节(即为切片),多方面分析经验,提炼出此活动环节能遵循的规律(诊断),从而利用这样的规律作为评同类课堂的标准,同时也为教师们提供更多的参考标准。回顾听评课,不难发现,我们老师的评课大多是基于个人的经验而言,具体环节没有做出统一的规范,老师们没有参考标准。在魏教授的教研启发下,我也思考到,如能在每次听课后,分小组进行某一环节的分析,让评课更有针对性,老师们在一起总结梳理“切片诊断”,也许教学各环节的规律也会慢慢被完善,最终真正辅助我们的教学。

      通过几天的学习,我们对课堂的理解更加深刻。特级教师程翔老师说“课比天大”是教师的职业信仰,课堂是学生成长、发展的练兵场,作为老师,我们不能失去对课堂的研究。

    通过跟岗实践的机会,我们走进了本市几所学校,不一样的校园环境,却有着同样的场景:老师们急促的脚步、紧张的身影。不禁发出疑问?老师们可以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吗?除了教学,大家还承担了很多教学以外的任务,这样的情况下,老师怎样处理教学和事务呢?华应龙老师曾说过:“教师为什么这么忙,因为没有思考”,陶行知语录中“在劳力上劳心”也充分地提醒了我们,劳力的人只管闷起头来干,劳心的人只管闭起眼睛来想,我们需要用心思去指挥力量,凡是先思考再行动,并在行动中不断思考改进,这样方能让工作有广度,让教学有深度,让课堂有厚度!

你可能感兴趣的:(真实课堂教学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