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mba day 3.0:曼巴精神的终极奥义

1.

几天前,老闪电和老司机分别在客场完成了各自的谢幕表演。

韦德和哈队把比赛变成了个人秀,在分差已经不可逆转的情况下,二人纷纷使出浑身解数,于是我们看到了很多次这样的情况:哈队运球过半场,交球韦德,挂个掩护顺下接球中投。

甚至,哈队还出手投了好几次三分。

而老闪电韦德,在全场球迷的呼喊下放弃自己职业生涯最后一攻,简单而又合乎情理地结束了这最后一舞。

至于隔壁的老司机,一切都显得那么天注定。面对自己的老对手马刺队,如今略显稚嫩的独行侠(我还是更喜欢叫小牛)渐渐招架不住,分差也逐渐来到了不可逆的数字。

随着波波老爷子一声大叫,朗尼沃克放弃包夹,而老司机在最后用标志性的金鸡独立为职业生涯划上了句号。

让人动容的是:波波维奇在看到篮球应声入网时毫不迟疑地鼓掌。

又是两位同样伟大的巨星,在这个赛季选择离开篮球,回归生活。

再把日子往前推,龙王波什的怒吼一下子把我拉回了2013年的总决赛;邓肯波波对马努的深情演讲,襄刻在了AT&T中心缓缓升起的20号球衣上。

我一下子很感伤,为什么这个赛季的告别这么多?

我第一次感觉,如今的NBA似乎无法,与我记忆中的样子完全重叠了。

2.

三年前的今天,科比布莱恩特用史诗级的一场逆转宣告自己的退役并没有那么“悄无声息”。

我还是不敢想象,已经有三年,那么久了。

可再仔细一想,其实也差不多。毕竟,连我都已经离开校园,参加工作了。

特地把假排到今天,就是为了延续我三年来的特殊仪式:回顾这一场退役之战。

每一年的回顾带来的感受和收获都不一样,每一年看这场比赛关注的点也都不同。只是今年,我首先发现自己更平静了。

不像往年,一想到这个仪式就激动得不行,一整天都想着它。今年再进行这个活动,就好像和很久不见的老朋友聊天一样,顺畅且舒适。

和往年不一样的是:我首先注意到了湖人的先发五虎。

彼时的“湖人三少”,如今已经在不同的城市发光发热:被球迷戏称为水拉的拉塞尔今年入选了全明星,刚刚率领平民篮网打进季后赛,而且刚在今天凌晨爆冷击败了76人;兰德尔尽管没能在强人如林的西部打进季后赛,却也在鹈鹕打出了生涯至今最好一季;克拉克森远走克城,背起了老大的八号球衣,也偶有亮眼表现。

而希伯特,成为了小球时代的牺牲品,淡出了联盟。

那一刻突然就很感慨,场上身披紫金战袍的五人,竟然都不在湖人了。

或多或少,这些也算是一种告别。

而和往年没变的是,从一开始我就一直在关注科比布莱恩特的出手次数以及命中情况。

他那晚50投22中的表演我早已烂熟于心,所以我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更快地熟悉他接下来几分钟的命中情况。

我发现了一些玄机。

比赛刚开始的时候挺尴尬的,双方都在不停地打铁,不停地失误。尽管有所有球迷在科比一拿球就大声呼喊这种壮观景象,科比布莱恩特的前五次出手,依旧无一命中。

然后呢?

然后科比五中五,用一波个人五连中的强势表现,把斯台普斯开场时的阴霾一扫而空。

我突然发现,每一位巨星的身上,都有自身的烙印。而且这种烙印,还很深。

比如邓肯,提起石佛一下子就会想起沉默寡言,为球队默默付出;

再比如刚打完退役战的老闪电韦德,一下子就会想起为兄弟竟然甘愿当二当家的无私;

而科比布莱恩特,不用我多说,每个人都会想到那四个字:曼巴精神。

我之前一直不太懂,或者说一直以为,曼巴精神就是坚持,流了血要坚持,拼了命也要坚持。

如今看来,似乎已经把曼巴精神“鸡汤”化。

而今年看到比赛最后三分半钟时,我才慢慢地体会到了曼巴精神的终极奥义。

接下来给大家说几个关键数字:9、15、4.1。

“科比布莱恩特职业生涯最后一场比赛还有最后三分半钟,湖人落后爵士9分。科比布莱恩特随后连拿15分,在终场前4.1秒锁定胜局,完美谢幕。”

而这15分,又是一己之力做到的五中五。

只有剧本才写得出来的传奇,科比布莱恩特用一己之力做到了。

在那三分半钟里,科比布莱恩特无论是篮下终结、行进间的对抗上篮,还是中距离投篮和三分远射,通通来了个遍。

和以前一样,你们不用管,把那该死的球交给我就行。

篮球场上极致的个人英雄主义,一旦成功将摧枯拉朽。

3.

这一次的回顾,让我心底对于所谓曼巴精神的定义产生了改变。

因为科比的偏执,我也变得偏执,在看球的时候往往会以“曼巴精神”来判断一个球员的好坏。

就比如,在看老闪电和老司机最后一场球的时候,我脑子里有那么一瞬间有一股邪念:我想责怪他们为什么不全力争胜。

又或者,我曾经很不理解石佛为什么在打完最后一场季后赛单手指天离开后,我们才知道那是他最后一场比赛。

但今年随着我回顾到最感人至深的那个场景:斯台普斯终场哨声响起,克拉克森把篮球用力往远处一扔,科比把三个年轻人抱在怀里。

我今年不止单纯地觉得感动,我一下子明白了曼巴精神的终极奥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或者具象点来说说:我刚进联盟是怎样的,那无论我处于职业生涯哪个阶段,我身体健康与否,即使打完这几分钟我将永远不会踏上这片赛场打球,我此时此刻,就该是怎样的。

如果他不会为了赢,抛弃掉所有无关痛痒的杂念,挑战体力极限,那他就不是科比布莱恩特了。

而韦德的“曼巴精神”,是甘当绿叶的无私奉献;老司机的“曼巴精神”,是一笑而过的坦然;邓肯的“曼巴精神”,是功成身就的默默隐退。

每个人的曼巴精神都不同,只是科比布莱恩特的最吸引我,而已。

4.

那我呢?

我是否也有曼巴精神呢?

2019年,我也来到了人生中特别重要的一个阶段。走出校园,意味着自己要对自己做的每个选择负责。

这四个月来偶尔浮躁,会静不下心来做事,会遇到坎儿,会想逃开。

但我始终会想起1996年那个鲜衣怒马的少年,和2016年那个逢人就笑,然后拍拍自己胸脯的中二中年。

某种程度上来说,两个时间段的曼巴精神是一样的,只是需要科比布莱恩特自己开启那个开关。

而想起科比布莱恩特这件事,将一直是我开启自己曼巴精神的开关。

你可能感兴趣的:(Mamba day 3.0:曼巴精神的终极奥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