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需求到交互稿,我遇到的坑-工作随笔

最近工作上频繁遇到一件事情,明明已经形成思路并且自我感觉良好的交互稿,还已经跟产品经理沟通好的交互稿,在进行稿件内审或外审的时候,被设计同事或者开发测试同事抓到了让整个交互稿需要重新来一遍的疑问点。

这个问题是循序渐进爆发出来的,其实我一直秉承着被灌输的思想——接到需求第一件事是思考需求是否合理,这个时候要与产品经理确认自己理解需求无误,然后再考虑需求的合理性。当确认没有问题后,再开始做设计。做设计时,一定要想想每一处设计是为什么,是不是符合需求目标。同时还可以产出多个方案,以进行对比抉择。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我却没有做到更没有做好这些。这些操作尽管在尝试了,可是做的也不尽如人意。最开始的时候,我一接到需求,尽所能思考一下需求的合理性(通常不会有什么问题,不过也帮助自己熟悉业务了),然后开始做设计,结果好与不好一半一半。这些需求多是那种简单得告诉设计师要做什么就行了,目的与需求也是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也会栽坑,出现的问题是没有解答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是不是合理的,于是,认认真真地记下了评审会议上大家提出的问题点,然后会后针对这些问题点进行方案的调整。通常在交互评审过后稍微调整一下,提交了,就算完成了。其实我并没有解决自己的问题,没有想清楚为什么需要这么改,为什么选择了这个方案。我通常会觉得是自己做出了妥协,我并不认为自己做的设计有什么不合适,只是大家都不理解体验,而我恰好没有办法解释做这么多的体验到底优秀在哪里。

后来想清楚了,那么多的方案偏偏选中了其中的某一个,因为当前的产品情况可能在赶进度、没有足够的开发精力允许使用太复杂但是体验更好的那个设计,要么是当前产品要实现系统的统一,所以舍弃了另外更符合人机体验的设计……

再后来看到了,交互稿在交互评审后要改方案,改方案的意见来自于开发测试们,然后大家的质疑点都落在了需求上,最后需求会进行调整,然后交互跟着重新来过。这种错误潜伏了将近1个半月的时间了吧,我屡次怀疑自己到底是不是适合做交互设计师。

到底为什么总是会在交互评审的时候发现需求不合理的问题呢?难道是我对需求的考虑不全面?不是的,因为评审中谈到的问题我都有提前跟产品经理对过一遍。那为什么还是会有需求不合理的问题呢?这些产生问题的点,我与产品经理核对提前过稿时,一般是一两句话说明一下结果,而不问不说为什么这样做与为什么不那样做,产品经理也通常是直接点头,产品经理可能都没有想明白我在讲的东西。以至于最后在评审时,明明已经跟产品经理对过,却无法对质,最后只剩下我一个人孤军奋战,也不知道如何维护自己的设计。当然,此时的产品经理让我感觉更是没有自己的立场。而我脑子里面其实是没有把需求的目的想得清楚明白的,在跟产品经理过的时候,太主观地自以为是,没有向产品经理抛出个人疑问,而是只是跟对方单方面达成一致。这也暴漏了我总是想当然对需求自圆其说,最后解释时候哑口无语或难以说清。

那怎样才能避免这样的事情一再发生呢?首先第一个问题是如何定义需求的合理性?首先认识需求的目标是什么,可以结合场景,在场景中发生了什么产生了这样的需求。确认了需求的目标,对上反问需求的目标与当前产品的目标是否一致,当确认是一致之后,对下开始初步思考需求到功能的转化。这里需求到功能的转化,就可以产出多个功能方案了。这些功能方案都能实现需求,就要在适当时候考虑方案的取舍,再对方案进行进一步细化,方案的细化有时可以帮助判断是否契合当初的需求目标与产品目标,直到做到最后可能还会有多个符合的方案,那么就需要找到其他的标准来决定执行哪一个方案。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距离最终方案越远的决策,影响越大。所以对于需求目标、产品目标、功能转化的环节务必要思考清楚,与产品经理对接清楚明白并达成一致。

还有另外一个问题是,在进行需求思考时,会发现自己根本不了解真实用户是怎么样的。我在这里打个问号,我的同事告诉我,可以先去假设,假设一种你认为最有可能的情景或场景,然后做设计,这样你才能在交互评审的时候说服别人。而为什么做这种假设而不去真实了解用户了再来做这个需求,原因是调研真实的用户所花费的时间成本、资金成本、人力成本是一时之间无法完成的,并且样本量不足,也无法使调研结果具有说服性。所以在没有足够条件做用户调研时,就要假设,假设一种我们最可能发生的情况……然而,问题是,我做出的假设全都是我想歪歪出来的,这种找不到数据支撑的歪歪,凭借个人感觉或着经验进行的歪歪都没有办法说服我自己,我又如何去跟别人解释。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需求到交互稿,我遇到的坑-工作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