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7 《学会提问》:细数3个你经常忽视的论证信息!

今天继续分享《学会提问》这本书的第11章-13章的内容。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不自觉地接受这些论证信息。

比如说,有这样的一个时事热点文章,作者引用了这样的一个数据,据调查统计显示,40%的大学生饱受抑郁症的折磨!可见抑郁症对学生的危害正不断地扩大。

再如这则信息,“试试‘欢乐时光’,它是医嘱治疗抑郁症的头号特效药。”

看到这些信息,你第一时间会怎样想呢?是不自觉接受,还是会产生质疑呢?

这其实涉及到两个谬误的论证。一个是来自数据的欺骗性,一个是重要的信息被忽略了。

01 数据有没有欺骗性。

正如,刚刚的第一则信息,我们有没有想过40%的数据是怎么采集的呢?这个数据是已经被论证过很多次了吗?可靠度高吗?这些都需要我们去质疑的。

因此,在书面表达或口头表达的时候,我们需要特别注意这些数据的可靠性,引用之前先检查下它的具体来源,然后再想想,如果这个数据可靠度不高,对自己得出的结论是否有帮助呢?

相反,如果是站在读者的角度,那么你的策略就是不要急于看作者的结论,而是先仔细检查作者的数据,然后问自己,“从这些数据可以得出什么合适的结论?”然后再拿你的结论和作者的结论相比较。

或许当你仔细对比的时候,你会发现原来作者正在用数据来撒谎和欺骗你。

因此,当你遇到有数据的论据时,无论你是从哪种角度出发,你都需要问下自己,“这个数据可靠性高吗?是多次论证过的吗?”等等,然后再想想有没有缺少什么相关信息,最后再确定是否要作为论证的理由。

02重要的信息有没有被忽略。

第二则信息,看似让人难以抗拒,其实仔细想想,你会发现它忽略了很多信息,比如说这家公司有没有和其他心理咨询师或其他公司有着利益关系呢,或是不是曾经给他们提供过免费试用药呢。而这些并没有体现在这则信息里。

作者告诉我们,“几乎每个你遇到的信息都有一个目的。换句话说,这个信息的组织结构是由别人精心挑选和呈现的,目的就是希望它能从某种程度上影响到你的思维方式”。

的确,初次看这则信息,相信大部分人都会认为这家公司只是想推销药而已,却忽视了这则信息背后的重要信息。

但是,有时候在引述论证中,适当地忽略部分信息还是在所难免的。比如说受到时空的限制、信息太长容易让人们厌倦、论证者的知识储备不全面或价值观不同等影响。

因此,既然这类谬误的论证信息很容易出现,作为一个会思考和判断的人,你要思考这类信息究竟忽略了什么,然后不断去搜寻,或者谨慎地同意这个论证,理由是这个论证比它对手的论证要好。

03一个论证也可以得出多个结论。

有时候我们会受二分式的思维方式给误导,即习惯用非黑即白,非对即错的方式去思考。

殊不知,这种思考方式会让人们陷入一种僵化的状态,接受不了异议的存在。

其实,一个论证也可以指向多个结论。正如作者所说,“你先要研究这些理由,而不是急于去得出结论,尝试从这些理由推断出尽可能多的结论。比如,可以问“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和“为什么”等问题来帮助你得出备选的结论。

如果你经常这样去练习,想必你的思维方式也会不断改变。

正如作者后记中所说,“信念固然很奇妙,但是信念的回报却寓于我们随后的行为之中。在你发现一个问题的最佳答案之后,请依据这个答案采取行动。让批判性思维为你自己效力,为你身处其中的集体效力。”

到今天为止,这本书的内容就分享完了,相信你对批判性思维及如何提问也有了一定的认识。要想习得这种思维模式,长期的刻意练习是很必要的。也希望你能好好地看完这本书!

你可能感兴趣的:(Day7 《学会提问》:细数3个你经常忽视的论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