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制作“知识卡片”?

可以用的工具有印象笔记,备忘录,有道云等APP

下面分享四个方法

1、每天一个知识点

知识卡片的原理非常简单,就是把每天学到的新知识,不论是书、文章还是课程,都记录下来,做成一张张「卡片」。

比如说:

多元思维模型

临界知识

PDCA循环

smart目标原则

熵增原理

冗余备份

二八法则

头部效应

第一性原理

第二曲线

刻意练习

心智模型

心理表征

认知差

认知误判心理学

赌徒谬论

小数定律

墨菲定律

通过这种方式,把知识进行外化,转变成「显性知识」。

那么,为什么要强调「每天一个知识点」呢?

非常简单:我们总是会高估自己的能力,低估客观环境。乍一看,每天只记录一个知识点太少了,但是碎片记忆之所以没法「显性」,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以为自己懂了,实际上压根没懂。

所以,这里的记录,并不是把它摘抄下来,而是需要符合两个条件:

1)在弄懂它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重新表述出来;

2)在(1)的基础上,用尽可能简短的语言,提炼出它最核心的信息。

这两点是非常困难的。实际上,绝大多数人所做的笔记,只停留在摘抄、心得的程度,完全达不到这两个要求。

但单纯的摘抄和心得,仅仅是「复制」和「储存」,起不到将知识体系化的作用。

唯有用自己的话去提炼、浓缩,在这个加工过程中,调用自己已有的体系,横向拓宽,从点到面,才能真正把一个知识点,纳入你的知识网络之中。

所以,哪怕每天只记录一个知识点,只做一张卡片,如果你能坚持这个做法,都是在最大化学习的收益。

长此以往,你就会真切地感受到「学习」和「积累」的效果。


    2. 结构化

在做每一天的「知识卡片」时,如何才能更好地浓缩、提炼,同时拓展它的「触点」,尽可能跟知识网络联系起来呢?

不妨按照「结构化」的方式,事先设定好一个框架,用这个框架去思考和剖析它。

我自己设计的结构,是这样的:

本质:它的核心是什么?我可以如何理解它?

来源:它来自哪里?为何会产生?原因是什么?

去处:它表现为什么?我能拿来做什么?如何操作?

联想:它跟其他什么东西相关?可能会涉及到哪些概念?

举个例子:

情绪反应

本质:激素变化,下意识反应,应对环境的进化优势

来源:杏仁核活跃,抑制前额叶皮层

去处:战或逃反应,身体的高唤醒状态;FESU模式,场景预演。

联想:三脑系统;CBT方法;《思考快与慢》……

任何一个知识点,做成「知识卡片」时,我都会去填写这几个问题。并在填写时,尽可能发散思维、查资料,不追求绝对正确(实际也很难),重点在于: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让自己的大脑参与进来,去思考、分析,对它进行加工。


经过这个过程,留下来的产物,就是一张完整的「知识卡片」。

当然,你完全可以有其他的「结构」,未必要用这个模式。只要注意保持一致即可。这样,才能达到把知识串联起来的效果。

阅读是进食,但思考才是咀嚼。

3. 升维整合

知识卡片做好了,并不是就放着不管了 —— 你需要不断地对它们进行审视,整合起来,进行「升维」。

什么叫升维呢?


两张或多张知识卡片,可能能够组合起来,合并成一张新的卡片,组成一个局部的小网络,重新提炼、浓缩出来 —— 这就是一个升维。


因为我们的视角拔高了,原本的核心信息成了细节,成了另一个新系统的部件。

这是一个不断清除旧卡片、组成新卡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这些被清除的知识,并没有消失,它们已经在你记录和反刍的过程中,被纳入了你的知识网络,成为「显性知识」的一部分。


而整合起来的新知识,就会成为一个新的系统,开启一个新的小网络。

如果说结构化和触点延伸,属于「横向拓展」,那么整合升维,就是「纵向拓展」—— 唯有这样,才能不断优化自己的知识储存结构,以点带线、面、体,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模式。

这就是一种对知识进行高维度内化和吸收的方式。

4. 转化行动

俗话说人至践则无敌,行动才是王道。

无论任何知识,最终的方向,一定要转化为行动。(这一点跟《这样读书就够了》里面讲的抄书法的行动清单A2有点类似,将每本书中的行动清单列出来,放在显眼的位置每天看看)

同样,也只有通过行动,我们才能完成整个「显式」的过程。

那么,有什么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把卡片转化为行动呢?

一种做法是:每天抽出部分时间检视卡片,并记录随时产生的任何念头,写到待办清单里面,作为一个小任务,安排时间让自己去完成。

这是最简单的做法,但稍微有点被动。


另一种方法是:主动去思考,这个知识点如何用到生活中?它可以优化我工作、学习、生活的哪个环节?它跟哪个场景是绑定的?

然后,为这个场景和知识点,建立一个联系,让自己能够联想起来,并将其应用到实践中。

最简单的方式就是便利贴。像我刚开始做时间管理的时候,会在门口贴上便利贴,写上「检查外出清单」。这样,当我想要出门时,就会想起要打开待办APP,检阅一遍清单,看要带的东西有没有带齐。久而久之,这个习惯就会被内化,成为「肌肉记忆」,无需再进行提醒。

这就是一个把「碎片记忆」结构化、体系化的过程。

希望这套简单的「知识卡片」法,可以有效地帮助你,把学到的东西真正用起来。

毕竟,学习是为了能够更好地生活。不要为了学习而学习。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制作“知识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