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笔记——写的与画的(思维导图初用感觉)

很早前就知道思维导图这玩意了。但一直“不会用”,或者说用不上,所以搁下不搭理它好久了。这几天开始“挖”到了形式逻辑,发现阅读过程中有相当多的相关概念光用文字笔记不够用,于是想起这个软件—— freemind。用它画了下面这个图,感觉如传闻一样,概念关系清晰明了。
在网上查了下思维导图相关的资料,发现原来思维导图已经相当“流行”,并且很多文字都声称思维导图的神奇,什么可以增强立体思维能力、提升思考技巧,增进记忆力、组织力与创造力云云。我向来唾弃流行,或者说更慎重的看待所谓流行。因为流行往往只是感观上的刺激,实质多半是流于形式,膨于泡沫。
画过这图后我也不否认思维导图有一定效益,但是传闻的功效我始终持怀疑态度。思维导图只限于一个工具,一个辅助的工具;我们的思维能力、记忆能力和创造力我认为更多建立在博闻和勤思的基础上。当然我现在只是用它画了一个图,并不好草草下评论。
两种笔记——写的与画的(思维导图初用感觉)_第1张图片
摘自《形式逻辑》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逻辑教研室编
形式逻辑是研究思维的,因此要说明形式逻辑的对象,就得说明什么是思维。

为了说明什么是思维,我们必须从认识谈起,因为,思维是在人们的认识过程中产生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它来源于人的实践活动,离开实践,人们也就不能产生任何认识。人的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辩证发展过程,是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推移活动。

感性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现象、部分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的形式是感觉、知觉和表象。感觉是我们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特性的反映。如,视觉反映对象的颜色、形状等;听觉反映对象的声音;嗅觉反映对象的气味等等。知觉是我们的感觉器官对客观对象的各种性质、各个部分的综合的反映,它同感觉一样,是客观对象直接作用于分析器官所引起的,但比感觉要复杂、全面一些。例如关于苹果的知觉,就是综合了它的色、香、味、形等感觉。表象是感知过的事物在头脑中再现的形象。它所反映的是过去感知的,而眼前不存在的事物,是过去多次感知过的同类事物在头脑中留下的映象。表象比知觉更进一步,它已经具有一定的间接性和概括性。认识由感觉、知觉到表象是一个不断深入的发展的过程,是由直接认识逐渐趋向间接认识的过程。但是,不论是感觉、知觉还是表象,都还是对事物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还没有深入把握事物的本质,还都是感性认识。

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人们的“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的认识。理性认识的形式或思维形式就是概念、判断和推理。理性认识阶段就是运用概念以作判断和推理的阶段,也就是思维阶段(kemin:感性认识不算思维?思维是动词还是名词?)。

思维特点:
  • 简接性。
  • 思维的间接性表现在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它必须借助于感性材料,经过大脑的加工制造,才能取得对客观事物本质的认识;
  • 思维的间接性还表现在人在进行思维时,是间接地、通过其他过去所掌握的知识推导出新的知识。正因为如此,人们才有可能理解那自己不能亲自感知的东西,才有可能理解那没有引人起们感觉、知觉和表象的东西(Kemin:请联想一下柏拉图的理念论是何如反对经验论的。)。
  • 概括性。思维可以从多个个别事物的各种各样的属性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把握一类事物的内在的、本质的属性。
  • 与语言的密切关系。语言是与人门交流的工具,也是自己思考的载体。而且思维的形式总是与一定的语言形式相对应。概念由词或词组表述,判断由句子表述,推理由句群表述。思维与语言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但不能把它们混为一谈。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大脑的一种功能,是语言的思想内容,属于逻辑范畴;语言是以人的生理器官所发出的声音去代表精神活动中所有思想的信号,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属于语言学范畴。二者有质的区别。(kemin:这里边有些概念需要另外的精确定义:思维是语言的思想内容。何为思想内容?语言以声音代表精神活动的思想信号。何为思想信号?看来与思想内容是一个东西!请看定义之定义。)
    综上所述,思维是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过程。

你可能感兴趣的:(数学,逻辑和计算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