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做一个读书的读书人——《逆袭大学》连载

返回到【全文目录】

目录

12.2 做一个读书的读书人

做一个自豪的读书人 

写出精彩的人生 

践行终生学习 


12.2 做一个读书的读书人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一句有争议的话中包含了诸多读书人的高傲和自我欣赏。读书人,是人们对知识分子的一种口头称呼,代表着一类拥有知识,依靠知识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的群体。

如今受教育的机会增多,社会分工更细,通向成功的途径也在增加,尽管身处被称为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分子”拥有的荣耀却在褪色。经常地听到诸如“遍地走”、“不如狗”之类的言论,一波又一波的读书无用论在冲击着人们对于知识的敬重,洗刷着知识分子由于读书而拥有的利益,属于知识分子的那份虚荣心也渐渐离去。

读书人,知识分子,代表着追求知识,追求真理的一类人。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为人类文化、科技的进步做着巨大的努力与贡献,影响着社会发展的进程。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无疑是要被纳入读书人行列之中,是要继承、发展和延续读书人一贯的传统的。然而,一个问题可能会戳痛不少的大学生:你还认为自己是读书人吗?你在读书吗?

新时代的读书人,面临新时代的问题和挑战,必须拥有新的特质。重塑做一个读书人的自豪,从读书开始,书写我们美丽、平和、辉煌的人生,这是我们可以做出的选择。

做一个自豪的读书人 

一个普通人的一生,往往除了自己拥有的那一份直接的体验,只能通过倾听获得他人的经历和经验。然而,读书人通过学习、阅读,却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读书人也就能凭借着由此而来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式的渊博,具备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能力,在现实世界中能够大展宏图。

当知识普及面增大,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了之后,我们似乎感觉不到知识有多“值钱”了,更多的大学生将自己定位在做一名普通劳动者。这是应该有的调整,不过,这样的调整并不意味着大学生要放弃作为知识分子,作为读书人该有的追求。

在对“知识改变命运”的追问中,我们放弃了对“大学改变命运”的奢望,重要的是要在大学中得到真正鲜活的知识,学会学习的本领。我们依靠知识去改变命运,但也知道仅靠知识还不够,大学生需要全面的成长。

现在已经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年代。大众化不是平庸化,大众化不是大学降低对学生要求的理由,不是学生自己降低对自己期望的理由。相对精英教育时期只有少数人有机会成为精英,大众化教育的目标是要让大众精英化,这样的大众化才能撑托整个社会的进步,才能撑得起无数年轻人的未来梦。

读书人自有正直、责任、务实、宽容、谦逊、聪慧、睿智这类高贵的品质,读书人思维严谨也不乏循规蹈矩,理性思考中也伴着感情用事,执著和坚持中常透出迂腐和顽固。新时代的读书人,和社会发展同步,但又能保持距离。读书人需要计较柴米油盐,但也能够在浮躁中找到自己,不被市场、时尚忽悠。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一个现实的世界,而对于一个读书人而言,还要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那是一个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联系起来的精神世界,在超乎个人生命的体验当中,能享受特有的充实与宁静。

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沈祖尧在毕业演讲中告诫他的学生:“首先,我希望你们能俭朴地生活。其次,我希望你们能过高尚的生活。其三,是我希望你们能过谦卑的生活。……假如你拥有高尚的情操、过着俭朴的生活,并且存谦卑的心,那么你的生活必会非常充实。你会是个爱家庭、重朋友,而且关心自己健康的人。你不会着意于社会能给你什么,但会十分重视你能为社会出什么力。……我相信一所大学的价值,不能用毕业生的工资来判断,更不能以他们开的汽车,住的房子来作准,而是应以它的学生在毕业后对社会、对人类的影响为依据。”

大学要培养的读书人,就是这样。

许多人对精神世界失去了兴趣,又在对物质的追求中迷失了方向。我经常和学生们谈起,这也是我的担忧:“找到了学习的正途,我不担心你们会饿肚子。我只担心当你们富有之后,掌握了更多社会资源,成为社会的舵手之后,如何从财富和权力中找到自己。”缺乏了精神支持的人,在物质的追求中身累心累,在贪婪中丧失本性,在争夺中不顾良知。我不希望我的学生成为这样的人。

有人统计,犹太人平均每年读书64本,美国人21本,日本人17本,而中国人,人均4、5本。我不知道这个数字有多么权威,总感觉如果不算学生用的课本、休闲中阅读的杂志,我们的数字恐怕会更不好看。

即使身在知识分子的人群中,有时却不能多谈读书,多谈读过的书,否则人家会怪怪地看着你,等到他能插上话了,大多是“那也得联系上实际”。变态的阅读观念,谈看书,好似必然纸上谈兵;不看书,好像真的是脚踏实地。这让我越发觉得,让青年学生摆脱这种全民不读书的风气有多么的重要。

既然选择了求知的道路,就要用读书和学习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开阔自己的视野,打开自己的胸襟,完善自己的心智。由于家庭、生活环境封闭而造成了见识不多、观念落后、节奏不快的劣势,读书更是弥补差距的绝佳方式。一本好书,可以让你的观念迅速提升,心境迅速敞亮。

读书,是直面差距,直面过往的不公平,取得突破可以利用的机会,是每一个要改变命运的学子的不二选择。选择了上大学,就是选择了要做一个读书人。既为读书人,就是要用读书人该有的方式,将自己献身到读书中来,从读书中攫取无尽的宝藏。

写出精彩的人生 

能读会写,这是读书人的专利。可是,人们接受教育的年限越来越多,读的书却越来越少。而说到动笔写作,情况似乎更糟糕。早在十几年以前,人们还通过写信互通有无,联络感情,然而电话、手机普及之后,人们不再写信。动笔写一些文字的事情,在大多数人的生活中消失。写作的理由,恐怕只有语文老师布置了作文题,年终需要写个工作总结了。手机短信、微博传播,倒是很热闹。过个节日,收到一大堆的短信,看着那些别出心裁的华丽辞藻,偶尔也有撞车,渐渐也没有了新奇的感觉,用微博吐个槽,报个料,也有满足感。我的一位已经毕业的学生在人人上说:“所谓的‘碎片化’是我们把自己撕成一片一片的然后塞到各个角落。直接结果就是看到SNS上‘状态’越来越多,‘日志’越来越少。我们大部分时间会把一个美好的想法掐死在第140个字上。”

写作,是让一个人活得更明白的方法。遇到困惑想不通的时候,将它写下来。在写作过程中,有时某些困扰突然之间就被破解了,有时候会给自己提出非常有意思的新问题、新想法。这也是现在我特别看重学生写信给我再解答的原因——学生写的过程,就是梳理思路的过程,很多人将自己介绍清楚了,问题写出来了,答案也就有了。我在正式写博文之前,给自己立了个规矩,自己的博客,就是要原创的文章,写作首先是写给自己的,求真是首要的原则。这样写下来,让自己更能追随内心,写真话,写心里话,引导自己坚强面对现实。逐渐地,一些不断提炼的想法,尝试的做法显现出了一道道清晰的脉络,形成了自己在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方面鲜明的思路和立场,让自己的工作更加得心应手。

写作,是让人能够保持生活激情的方式。我们在重复着日复一日平凡的生活与工作,难免会感到单调和乏味,以至于进入到无目标无自省的节奏中去,陷入到世俗的浮躁中,带来了身心的疲惫与焦虑。用写作的方式,将平常生活和工作中的所做所想记录下来,键盘所到之处,会有火花迸出,会发现自己的闪光,找到和保持了一种富有激情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积累久了,会发现自己竟然做过了这么多的事情,在平凡的岗位上竟然蕴藏着如此大的能量。工作和生活中还会有更大的困难,但有了平凡中使出的名为“水滴石穿”的招数,任何困难当不在话下。有时难免会遇到伤害,情绪无法平静下来之时,用笔或键盘写下来。写作的过程中,理性战胜了冲动,伤没有了,原以为走投无路,却发现分明关上了一扇窗户却又开启了一道门,空间更加广阔。

写作也会带动阅读,视野从此更加开阔。读和写本应该就是读书人成长中必要的两个环节,是读书人的专利。我在给学生提出写作的建议时,也常讲国外高水平大学如何重视写作能力的培养,在实际工作中写作能力如何重要等,作为坚持写作的理由告诉给我的学生。可是,还有什么能比得上写作带来的心灵的自由呢?

许多人将作文不好搬出来作为理由。如同不主动使用英语的理由是做选择题做腻了做伤了一样,这里更多的因素是这些人还没有意识到有些文字就是写给自己的。把自己当作读书人,回到为学的道路上来,这是我们该有的方式。以我年近40岁才开始“玩笔杆”的经历,只要开始动笔写,写作的感觉就会到来。车轮越转越灵,笔头越写越活。谁也不是天生的作家,我们也不必因为想当作家而动笔。何时起步写,何时就是最早的时候。

我要求我的学生将上机报告发到CSDN博客,也建议他们开始尝试写作。将大一新生引入到IT专业社区,打开了学生与行业交流的窗口,他们很方便地看到了行业中的动态,通过他们发布的程序和写下的文字,得到了老师、高年级学长的指导,甚至一些行业内的人士也给我的学生直接指导。其中记录成长历程、引发深入思考、塑造个人品牌、提高写作能力、创造成功机会,每一点意义都价值非凡,直指当前制约大学生成长的障碍。

现代社会的节奏越来越快,社交网络流行,也受到了热捧。然而微博等更方便的写作形式,不能代替不限篇幅的用于表达自由思想的写作。在一次给同学答复写作的感觉时,我写了自己的体会:“写博客如一日三餐,是表达和记录自己思路和工作成果的,生命质量的体现;发人人、微博就是吃个零食,有美味,有享受,吃多了对健康并不利;而写书如赴宴席,有了就吃,没有也能过日子,有时写烦了还得写,赴宴吃撑了的感觉。常告自己,少吃零食,多吃饭。”

践行终生学习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信息呈爆炸式膨胀的时代。知识总量在迅猛扩张,知识更新的速度也在不断地加快。一个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将很快过时,必须不断地在工作中学习和获取知识。以往用若干年的学习而积累的知识和技能可以应付一辈子,但这样的时代已经终结,终身学习成为我们必然的选择。“我们再也不能刻苦地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了,而需要终生学习如何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新世纪提出的建言。

实际上,知道“终身学习”的大学生不在少数,许多人也对此寄予了美好的期望。然而,谈及学习之事时,很多人却难于将自己的学习放在终身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考虑。有些人也在努力地学习着,但从来不去关注学习方式的改变,忽略了在终身学习中需要的学习力的提高。有些人抱守着“学历社会”的残余,只对文凭、证书情有独钟,而不注重在求学历程中自己的改变。在经历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获得相应的学历无可非议。但是,如果只重视用学历敲开就业大门,而忽视在工作中的继续学习,必然将遭到淘汰,这个隐患是在求学时就埋下了。有些人在就业中看到一些不公平的现象徒自悲叹,却不去通过学习真正增强自己长久的竞争能力,丢掉的是机会,也将进一步验证在不公平面前无力竞争的预想。在就业当中,进公务员队伍、进国有大企业等成为不少大学生追逐的目标,原因在于希望得到稳定、轻松的工作。在这种稳定和轻松下面,有所谓一劳永逸的想法在里面。这种稳定还能存在多久不好预测,因此,应变的准备是需要有的,而其根基,是学习的能力。

社会各方面的变化在加快,社会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人们的职业和岗位变动也更加频繁。变化是这个时代的关键词,变化在某些人眼里成了洪水猛兽。本科毕业后要考研的理由仅是希望就业的“起点”高,看重“拿证”而不是自己的提高;看到“拼爹”现象的存在就退缩不前,不相信自己的改变会成为最强大的竞争力。这些都是不正视变化的表现。在终身学习的背景下,所有“一时”的问题都可以在战略层面予以藐视,转而用“一世”的刻度,用自己内在的能力去追求。面对不可阻挡的快速变化,躲避永远被动,而如果能够迎上去接纳变化,将会在学习中逐渐获得应对变化的本领。这是在以变化为主题的时代处处走在前沿的根本保证。终身学习是当今生存的基本手段,应对变化也理应成为大学生的一种修养。

在为终身学习做准备期间裹足不前的大学生,或许是在应试教育的经历中,将学习体验成一种痛苦的事。我知道有不少同学,得知大学原来不能好好玩之后,从心底希望早早结束这段求学之旅。这怎么能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果呢?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学海无涯苦作舟”、“头悬梁,锥刺骨”之类的所谓“佳话”。读书要强调“苦读”,这其实是忽视了从读书、学习中得到的愉悦。这种愉悦我们每个人都曾有过,但如同“劣币淘汰良币”,美好的感觉总被不快冲走。我们需要在学习中体会和抓住这种美好,当学习中出现了一种好的体验,及时品味,而当不好的体验出现,应该适当坚持,通过获得进步的体验,冲击所有的不快。当坚持成为负担,就是该想到方法变通,或调整学习内容的时候了。这种变通和调整不是放弃和退缩,而是迂回的前进,这样可以体会到学习真的可以是一件愉快的事情。我极力地向我的学生提倡快乐的大学生活,在快乐的大学生活中,快乐的学习是首要的。没有快乐的学习,不会有真正快乐的大学。不管是否曾经有过这种快乐,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丢掉了学习中的快乐,在大学,这种快乐是要找到的,也是能找到的。找到的途径,需要在投入的学习中,着意去找寻与把握。在这种快乐中,将获得终生所需的知识、价值、技能与理解,并在任何情况和环境中,都有信心、愉快地实施着这种终身学习。

 

返回到【全文目录】【下一节】

 

 

你可能感兴趣的:(逆袭大学,逆袭大学——传给IT学子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