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象限法则

四象限法则_第1张图片

昨天的习作里,我提到了科维的四象限法则,今天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1.什么是四象限?
时间管理有一种二分法,即按照重要性和紧急性两个维度,把要做的事情分为四类:

四象限法则_第2张图片
四象限

既重要又紧急的事,我们归为急事。比如:

家里失火了、明天女朋友生日今天要去买礼物等。

重要但不紧急的事,归为要事。比如:

读书、健身、写作、学英语、学计算机等。

而不重要但是很紧急的事,通常很烦人,我们叫它们烦事。比如:

家里断网了,要去缴网费、领导让你给制作个PPT等。

最后,既不重要又不紧急的事,属于杂事。比如:

NBA、刷朋友圈、打游戏等。

我们通过把自己要做的事情,分别放在四个不同的象限里,来决定做事的先后顺序。

2.什么最优先,什么最重视?
我上小学的时候,家这里有一个招商场失火了,浓烟滚滚,在学校就能看见,当时消防队来了,最重要最紧急的事就是救火。

我们都知道,做好防火措施对于一个商场是相当重要的事,不过只要没失火,这事永远显得不是那么紧急。可一旦失了火,这重要不紧急的事,就立刻变成既重要又紧急的大事。

所有那些重要不紧急的事如果你不去做它,他们就都会变成重要紧急的事,反过来给你压力。

人要优先做这些重要不紧急的事,给重要不紧急的事留出足够的时间,然后才有可能让那些重要紧急的事情逐渐减少。

比如说健身,大家都知道健身很重要,但就是往后拖不去锻炼,结果等到身体出现毛病了,才赶紧去锻炼,有时往往就来不及了。

古人说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也有这个意思。

所以,毫无疑问,我们最优先要做的一定是紧急又重要的事,而且要立刻马上去做,但同时,我们最应该重视的,是那些真正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

3.四象限法则的核心
很多人每天急急忙忙,被事情排满,压力很大,也没见有什么业绩。而另一些人看上起气定神闲,忙而不乱,却完成了大把大把的事情,质量还很高。

出现这种差别的原因在于,很多人就是没有安排好第二象限里的事情,才导致第一象限里事情过多,要不停的救火,压力很大。

人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你的时间不能够科学的分配,高效的被使用,你就有可能忙里忙外忙到最后,都在为别人的事而忙,自己的事一团糟,比如上面提到的领导让你帮做个PPT,其实这事对你并不重要,可是领导的要求你哪敢怠慢,于是这么一件不重要的事就紧急了起来。减少在第三象限的忙碌,尽早处理第二象限的事情,科学分配注意力,去做对你真正重要的事,是四象限法则的核心。

4.烦事和杂事怎么办?
四象限理论认为,烦事应当尽量委托,让别人去做,或者学会说“不”,减少自己花费在第三象限的注意力。

我认为绝对做到上面的要求很难,有些事是委托不了别人的,有些人是你无法说“不”的,所以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个工具,我昨天也提到过,叫To Do List

我们的脑容量是有限的,事情一多就容易烦躁、焦虑、心理压力大。这时你可以准备一个小本子,把那些不重要但紧急的事记录下来,相当于把它们从你的脑子里转移到纸上,然后一有空就把清单拿出来挑几样做掉,最后打个勾或者干脆划掉。比如你出去吃晚饭,回来时顺便把第二天的早饭给买了。这个方法,可以使那些烦人的事几乎不占用你的大脑内存(这里是指RAM),因为你直接拿了一个移动硬盘过来,把它们存在上面。

而对于杂事,即既不重要又不紧急的事,一部分时间管理理论认为这些事应当尽量少做,拖延着做,甚至直接不做,统统扔进垃圾桶。但我觉得这样的观点对于四象限法则的理解未免有一点肤浅。谁会傻到无缘无故去做一件既不重要又不紧急的事呢?如果一件事既不重要又不紧急,而你却又频繁去做它,一定是这件事让你觉得有趣,这件事不一定有多大用处,但你就是喜欢做这件事。

记得以前看人民日报公众号的夜读栏目,有一篇文章里面讲了一个女孩,为了看日本动漫而学习日语,结果越学越有兴趣,这件事对她既不重要也不紧急,她就是感兴趣罢了。结果有一天,一个日本男孩向她问路,她流利的用日语和对方交流,帮助了国际友人,最后还和那个男孩走到了一起,收获了一份爱情。很多事情看起来没有什么用,但谁知道以后呢。

但我还是要强调一下,杂事虽然可能为你带来意外惊喜,但也要分清轻重缓急,不能要事不做,就去做杂事还安慰自己“这也许将来会有用”。

5.总结
知乎上有朋友认为第二象限是我们唯一需要关注的,因为第一象限的事,迫于压力,你一定会做;第三象限的事,有了To Do List,也无需占用你太多注意力;第四象限的事,是你感兴趣的,你自然会去做;唯有第二象限那些不紧急的事,最容易被轻视,是我们唯一要刻意关注的。

所以,优先解决急事,提前规划要事,To Do List记下烦事,不功利地享受杂事,便是我目前对于四象限法则的理解。

四象限法则_第3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四象限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