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主推荐延展咨询高级顾问姬忠岩文章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个问题,角度不同结论就不同,一句古诗把这道理讲得淋漓尽致。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企业管理,我们都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那么,如何看待问题,从什么角度看待问题才能抓住问题的关窍呢?

理性分析判断,切忌先入为主

曾经有过这么一次补牙的经历:左侧有一龋齿,遂前往医院就诊。牙医检查过程中又发现右侧还有一颗牙齿的侧面有龋齿迹象。我本决定两颗牙齿一起治疗,但医生却不同意,并建议先修补左侧的牙齿,第二天再来医院处理右侧的牙齿。

我心想医者仁心,如此建议必然有他的理由,于是不再犹豫,按照医生的建议开始治疗。但在离开医院回家的路上,各种有关医患关系的焦虑想法涌上心头:

右侧的牙齿轻微受损,而且侧面修补比较困难,该不会是怕担责任,所以故意丢给别人吧?

分开两次治疗,可以重复收取基础修补治疗费用,这是在拿我创收呢?

门诊接待有人数要求,这是为了完成任务,加快接诊速度吧?

……

当一堆紧张的医患关系猜想压上心头,感性思维便占据了主流——“乱收费、拿回扣、索红包、漠视患者权利”等等想法先入为主,直接影响了我对牙齿治疗情况的客观判断。

第二天补牙归来,我很快就意识到了自己之前的想法多么狭隘:因为我发现刚刚修补过的牙齿在使用时会有酸软的感觉,咀嚼十分困难,试想如果两侧的牙齿同时修补,那吃饭的时候左右侧连个换休的机会都没有,不仅进食困难影响健康,连吃饭的愉悦感也荡然无存。医生给出的完全是合理的建议,但焦虑的念头先入为主,直接阻碍了理性的思考和分析判断。

感性思维的速度历来是超越理性思维,被感性思维先入为主是每个人不小心都会犯的错误。当然还有另外一些容易先入为主的念头,比如经验、成见、习惯、教训等等,这些东西比感性思维更具有伪装性,早早地占据了大脑让人迷失方向,与真相失之交臂甚至南辕北辙。面对问题,应该有意识地先清空自己,尽量避免什么念头先入为主,这样才有可能控制理性思维去分析和判断问题的症结。

深究问题根源,切忌表面功夫

做学问的时候,前辈、导师总是教导我们要广泛搜集资料,要深入钻研开拓,否则做不出学问。不仅做学问,日常生活中也需要这样,否则可能张冠李戴冤假错案,而企业管理活动中就更需要管理者在判断决策之前先找准问题根源再对症下药了。

某家工厂的半自动化压板线出活后,要经过一个带翻板、凉板的传送带,传送带末端设有码盘,码盘上的吸盘连接了计数器。但是,一线人员却不敢用此计数器来统计产出数,为什么?

我带领的延展咨询项目组进入该企业,就此问题与各方面的生产管理人员沟通了解情况,大部分管理人员认为“计数器统计结果不准确”是主要原因。这是一个明显没有说服力的答案,因为计数器的功能缺陷可以通过维修、换供应商等等方法解决,怎么可能让这个理由一直存在。

后来我和其他顾问开始与一线员工沟通。最终发现,原来一线有资历的员工多是“技术恐惧者(Technophobic)”,对自动化设备有抵触心理,难以适应借助工具来提高生产效率的新环境,这才是推行计数器统计产出数的根本阻力。于是项目组针对生产数据采集的重要性进行了专项培训,强调人与数据之间的平衡,并清楚定义了实物和数据采集的岗位对象、责任主体。最终,类似计数器等各种生产辅助工具的利用率均得到很大的改善。

类似上述情绪性、心理性的原因是很难在工作中被直接表现出来的,总是以各种伪装,披着各种面纱呈现,所以如果不深入挖掘而听信表面原因,就永远不可能解决问题。

面对问题时,很多人都是如此,知道有问题,却不能抓住问题的核心和根源,流于表面白白浪费时间和投入。面对问题,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对问题的表面认识,而应该深入探索问题出现的内在,对问题进行深一层的分析,找到问题的所在。

文章来源:http://www.extans.com/view_625.html

延展阅读:

【1】甘特图在生产计划中的应用

【2】生产计划,靠计划还是靠人?

【3】制造企业在生产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