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段目的之辨析

《近代哲学核心》问题答疑

我现在简单回答"近代哲学核心"这一集的问题。朋友们所提的问题在于回答有关康德的一句话,就是"你不可以只把别人当手段,而不同时也以他为目的",对这句话的反省。基本上大家的看法都很接近,譬如像瓜子居士他说,与别人来往的时候,手段与目的是关联的,所以需要互相尊重,这是大家很多人的共识。

大芸进一步说,如果别人拒绝了我,要尊重他,因为面对的是一个人,给别人选择,给自己格局。说的很好。

Sam就用一句现在大家普遍接受的观念,即"换位思考"。这些回应对于康德这句话来说都可以作为补充的参考,非常好。

另外有几位朋友就进一步引申了,比如说螺闹耳朵,他提到康德这句话是人本主义的体现。我们在讲中文翻译的时候,对"人本主义""人文主义"这些词将来有机会都会再做进一步的分辨。一般讲西方的人文主义,就以康德这句话作为一个基础。别人是目的,不能只当做手段来利用,因为你如果这么做的话,别人也可能对你这么做,那这个世界人与人之间不是可能互相造成伤害嘛。他还进一步提到康德看到理性的局限性,所以也不忘记给信仰留出位置,这个说法与康德的整个思想的背景是可以结合的。

另外有两个朋友,一位是钢闸门,他说康德这句话使他想到马丁·布伯的一本书--《我与你》。像老板看员工,常常是"我与他","他"变成我利用来做生意的工具;"我与你"的"你"与我是平等相对的,我们之间的互动才可以让生命产生丰富的意义。但这两个说法有什么简单的差异呢?马丁·布伯是一位重要的神学专家,他谈到"我与你"的时候,他刻意用一个字,叫做Thou,那是大写的"你",在西方的背景里,这指的当然是上帝了,宗教信仰的上帝了。等于是因为你信仰上帝,所以你才能够对于每一个平凡的人,把他当作上帝在他背后作为他的靠山;所以你尊重每一个人,因为他背后有一个像上帝一样、完全可信的、有力量来履行承诺的一个神,这就是马丁·布伯的想法。但是康德所说的,我和别人互动的时候大家互相尊重,这个时候所考虑的并不是宗教信仰,他考虑的是理性,就是我相信用理性的方式,我们常常讲"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是类似的一种想法,可以把人与人之间相互的关系说清楚,说透彻。也许暂时会有一些扭曲,但是终究可以达到这样的目的。

另外一位朋友是罗燕龙,他把这句话与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来对照,然后认为孔子的这句话可能需要更高层次的理性的根据,否则有可能成为个人的感性方面、功利方面的一种考虑。事实上,这两个对照起来,在这里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一样的地方。相似的地方是,当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时候,也是把别人当做与我一样的,所以我对别人,我自己不愿意遇到的事,就不要加在别人身上,别人与我是平等的,是相互可以互换位置的。康德这里倒没有说孔子这个说法只局限在一种比较具体的、讲功利的层次,康德也不至于想到这些,康德当时已经知道孔子的一些基本的观念了。而孔子说这个话,他只是消极地说,你不愿意遇到什么事,就不要拿这个事加在别人身上,他没有考虑到我要得到什么样的功利或是某种效益,所以这两方面说清楚就可以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手段目的之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