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er CCNA 第一天

 
设计网络要考虑的因素:
1、  容错性:防止单点故障
2、  扩展性( scalability ):我今天设计出来的网络能够在以后某段时间内的需求
3、  服务质量( QoS ):根据用户或者应用不同的需要,来为它分配特定的网络资源
4、  安全性:例如认证( authentication ),加密( encryption
 
流量的分类:
电子商务流量 (Web content) :淘宝
Real-time (实时流量):如语音,视频,股票
公办流量:电子邮件、 FTP
流媒体流量: vod
大块头流量( Bulk traffic ):如 BT 之类的
 
OSI 参考模型:
协议:计算机通信的一种标准。
1、  为什么要有?(现状)
2、  是什么?(技术细节和理论)
3、  怎么实现?(配置、应用、开发)
 
ISO (国际标准化组织), 1960 /70 年开发了 OSI 模型
OSI 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开放式系统互联)
OSI 出现的目的:为了不同厂商( vendor )的不同产品能够相互通信,协同操作。
 
OSI 参考模型,逻辑模型。最大的特点就是:分层( layer
7 层:应用层( Application
6 层:表示层( Presentation
5 层:会话层( Session
4 层:传输层( Transport
3 层:网络层( Network
2 层:数据链路层( Data Link
1 层:物理层( Physical
口决: All People Seem To Need Data Processing
 
层:在通信过程中,功能逻辑相似的一个集群。
5 6 7 层:偏向于应用(人机交互操作),俗称高层。
1 2 3 4 层:偏向于微观与抽象(数据流的传输),俗称低层
 
1 层(物理层):
1.  接口(电气接口、光纤接口)类型,针脚规范,线缆类型
2.  定义了电气接口编码(如曼彻斯特编码)类型,定义光纤接口波长、频率等信息。
3.  将比特( bit )组合成字节( byte ), 7 8 比特组合成一个字节
0 0 0 0 0 0 0 0 这就是一个字节,但是最后一个 bit 不做为数据传输,作为校验功能的。
2 层(数据链路层):
1.  定义传输介质的接入方式、拓扑(物理拓扑、逻辑拓扑)类型。
拓扑分两种:一种叫物理拓扑、一种叫逻辑拓扑
1 )、物理拓扑:物理设备在连接时所构建的路线图
2 )、逻辑拓扑:数据在传输时所构成的的路线图
2.  将物理层形成的字节组合成帧
3.  流控制( flow control ),错误检测( error detection
流控制( flow control ):根据接收方缓冲区的资源空间空闲情况,自适应的调整单位时间发送的数据大小。
错误: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负荷( payload )发生了改变。
检测:这里只检测错误,不会纠正。
 
3 层(网络层):
1.  负责数据转发最佳路径的寻找(找最快最便利的转发通道)。
 
4 层(传输层):
1.  负责端到端( End-to-End )的连接。(如打电话)
2.  流控制(与第二层的流控制出发点都是一样的)、纠错(重传)。
 
5 层(会话层):
1.  区分不同的数据流(保证不同数据流之间的一个区分)
 
6 层(表示层):
1.  将上层(应用层)数据以相应的格式进行表示。
2.  加密和压缩( compression
 
7 层(应用层) :
1.       人机交互操作的通信接口
 
协议数据单元( PDU ):数据在 OSI 参考模型中,每个层次的叫法。 PDU 实际上是原始数据(用户数据)加上 OSI 模型对应层次的协议头部信息或者层部控制信息。
 
PDU
5-7 层:数据、信息
4 层: Segment (段)、 Datagram (报文)
3 层: Packet (包、分组)
2 层: Frame (帧)
1 层: bit (位)
 
封装( encapsulation ):数据在进行端到端的通信过程中,需要经过一系列的打包过程(数据在经过 OSI 模型的每一个层次,加上相应层次协议头部信息或尾部控制信息),目的:为了能够让接收方根据这些头部信息或者尾部控制信息识别出对应层次的 PDU
 
解封闭( decapsulation ):移除相应层次的头部信息或尾部控制信息。

你可能感兴趣的:(职场,休闲,CC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