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不厌百回改

又来了个任务,改文章。

把7月30日写的《不做搬运工》改成“教师大练兵”的演讲稿。

我这是彻底的任务驱动型。7月底学校就发出了要在8月15日进行教师演讲。文章在7月30日已初步完成,还进行了打印,准备进行修改。这一放就是小半月,心中一直存着侥幸,也许或因为疫情的原因不开展了,昨天14号还没有收到任何消息,估计是不开展了,彻底放下心来。

七夕,和孩子到福之田进行就餐。期间,打开手机,在教师群,突然间跳出一条信息,大练兵要在16号举行。好,这下有点着急了,匆忙吃完饭,赶紧回家。

找了半天才找到打印的那个稿子。

静下心来,一个字,改!

1.字数

原来的字数是1700多,演讲严格控制在五分钟内,上网搜了下,五分钟不能超过1000字,这就是说要删掉700多字,哪个都舍不得删。再读,发现列举的三个例子里,二里面包含一的内容,一是表达认真,二既表达认真,还有多读书,果断删掉第一个例子。少了200多字。

2.把一些啰嗦的句子变得简洁,感染力强。

如:当你看到搬运工这个词时,你会想到什么场景?

变成:搬运工这一词,你想到什么?

如:炎炎烈日,海浪翻滚,码头工人弯着腰,背上扛着重重的麻包,沉重的走向目的地。

变成;烈日炎炎,涛声阵阵,工人弯腰扛着重重的麻包,艰难的走着。

“炎炎烈日,海浪翻滚”变成“烈日炎炎,涛声阵阵”,个人感觉画面感增强,更能引起说者与听者的共鸣。

这样的还有不少,不一一列举。长句变短,语言简洁了,更适合演讲的需要。

3.题目

最初题目是《不做搬运工》,读后感觉文不对题,主要内容要表达做一个和以前不一样的搬运工,不是彻底不做搬运工,于是改为《做新型的搬运工》,感觉和内容贴切。早上起来后,感觉也不算彻底的新型的,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要多读,多思,多研。于是改为《做这样的搬运工》,一来可以吸引读者,到底什么样的,产生兴趣,二来“这样的”强调突出,增强了演讲的情感力度,题目确定。

4.结尾

编筐编篓重在收口。

原结尾:新学期,我要努力做一个这样的语文老师,这样的新型的搬运工。

感觉一般,语言平淡,不能很好地震撼听者,印象也不会深刻。于是,变为:

新学期,我努力做一个这样的搬运工。

乐读,善思,深研。

再读,再改,

再读,再改。

......

定睛一看,纸上密密麻麻的趴着许多红蚂蚁。现在要比以前好多了。但第一次完稿后,自我感觉也不错,看来第一次只能是简单,粗糙的毛坯房,现在的改动,只是做了简装,还要继续修改,争取精装。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不厌百回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