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觉得 “能找到 bug 的测试用例才是好的”,但这个想法其实不对。就像你买了一把伞,不能说 “只有下雨时用得上的伞才是好伞”—— 好伞的核心是 “无论下不下雨,它都能随时提供防护”。
好的测试用例本质是一个 “完整的防护网”:
好的测试用例要像超市货架,该有的品类必须全。比如外卖 APP 的测试:
如果漏掉 “支付失败后退款” 的测试用例,就像超市没卖饮用水 —— 虽然平时不觉得,但关键时刻会出大问题。
等价类就像 “同一款衣服的不同尺码”—— 只要中码能穿,小码和大码的版型问题可以类推。
比如测试 “手机号登录” 功能:
只要测过 “13800138000” 能正常登录,就不用再测其他 11 位正常手机号;同理,测过 “10 位手机号登录失败”,就知道所有短于 11 位的手机号都会失败。
软件最容易在 “临界值” 出问题,就像电梯标着 “限载 10 人”,往往在第 11 人挤进去时容易出故障。
比如测试 “密码长度限制(6-20 位)”:
之前有个银行 APP 就是因为没测 “20 位密码”,导致部分用户设置最长密码后无法登录 —— 这种边界值问题,用户遇到一次就可能卸载 APP。
核心思路:把所有可能的输入分成 “有效” 和 “无效” 两类,每类选一个代表测试。
比如测试 “快递单号查询”(要求 12 位数字):
等价类类型 |
具体例子 |
测试用例选例 |
有效等价类 |
12 位数字(123456789012) |
测 123456789012 即可 |
无效等价类 |
11 位数字(1234567890) |
测 1234567890 即可 |
无效等价类 |
含字母(123456abcdef) |
测 123456abcdef 即可 |
就像你买水果时,只要尝一个苹果甜,就知道这筐苹果大概率都甜 —— 不用每个都尝。
核心思路:重点测试 “刚好达标”“刚好不达标” 的临界值。
比如你用购物 APP 设置 “收货地址字数(最多 20 字)”:
这就像你坐火车赶时间:提前 1 分钟到(刚好赶上)、准时到(可能错过)、迟到 1 分钟(彻底错过)—— 这三个时间点最关键。
核心思路:根据平时踩过的坑设计用例,就像老司机知道 “哪个路口容易堵车”。
比如测试视频 APP:
为了避免依赖个人经验,团队可以建一个 “常见坑点清单”:比如 “支付相关功能必须测退款”“输入框必须测空格和特殊符号”—— 就像厨房贴的 “关火后必关煤气” 提醒。
以你常用的 “手机银行转账” 功能为例:
测试前要先想:用户用转账功能时最在意什么?
如果没考虑这些,只测 “输入金额能转账”,就像给用户一把能开门但没锁的钥匙 —— 看似能用,实则有风险。
从 “用户需求” 到 “测试用例” 需要层层拆解:
可以用工具(如 JIRA)记录这种对应关系,就像快递单上的 “寄件人 - 中转站 - 收件人” 跟踪记录 —— 哪一步漏了能立刻发现。
比如转账功能不能只测 “能转钱”,还要考虑:
就像你买电动车,不能只看 “能开”,还要看 “刹车灵不灵”“充电方不方便”—— 这些细节决定用户体验。
以 “转账金额输入” 为例:
就像做菜时 “盐 + 酱油 + 糖” 搭配 —— 单放一种不够味,组合起来才好吃。
比如知道手机银行用了 “缓存保存常用收款人”,就要测 “清除缓存后常用人会不会消失”;知道用了 “第三方支付接口”,就要测 “接口故障时能不能提示用户”。
这就像修自行车的师傅 —— 知道链条和齿轮怎么配合,才能发现别人看不出的小毛病。
就像扫雪时用尺子量 —— 哪块没扫到一目了然。
如果开发写的代码里 “忘记判断金额为 0 的情况”,你照着代码测也会漏 —— 要始终以 “用户需求” 为标准,就像老师判作业按参考答案,而不是按学生写的答案。
之前有个理财 APP 因为没测 “到期自动赎回” 的边界值(刚好在节假日到期),导致部分用户资金延期到账 —— 如果测试用例覆盖了这个场景,就能提前发现问题。
好的测试用例能一次把问题测全,避免反复返工。比如测转账功能时一次测完所有异常场景,比上线后用户反馈一个问题再改一个,效率高 10 倍以上。
当你用打车 APP 时,哪怕遇到 “暴雨天定位不准”,系统也能提示 “建议手动选择位置”—— 这种细节就是好的测试用例保障的。用户觉得 “这 APP 考虑真周到”,自然会一直用。
好的测试用例就像雨伞的骨架 —— 平时看不见,但缺了一根就撑不起来。它不需要 “刻意找 bug”,但必须 “随时能防坑”。记住:设计测试用例时多想想 “如果是我用这个软件,会遇到什么情况”,就能离 “好的测试用例” 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