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同步来理解知行合一 20190130 晨间日记

图片发自App

“知行合一”是很多人追求的学习的一个境界,不过其实我一开始也是从字面意思的去理解,直观上就是觉得“言行一致”,学到的知识要用起来就算知行合一。这其实跟原意偏差不是一般的大,最近听了一些课,看了一些书把观念慢慢纠正过来,今天输出一下来试试自己到底理解了多少。

现在云计算已经很普及了,icloud可以很方便的实现多端同步。这个“同步”的概念最早来自于古希腊哲学,在印度被发扬光大,佛教中的“境由心生”,这个“生”的过程就是同步。对于知行合一来说,“行”是“知”的一个同步结果。举个例子,有个朋友帮你拍一张照片,在微信里面发给你,你保存下来,同步到了云端。当你用ipad看图片的时候,图片从云端同步过来,发现这张图片怎么那么糊呢?

这个时候你想到了什么?你是抱怨说,这ipad是这么这么弱,连照片都显示不好。还是去反思下是不是云端的图片有问题?你去问了下朋友,原来是他忘记了原图发送,图片被自动压缩了。根子在保存在云端图片不清楚,你换任何的设备都一样。就好比说你自己的“知”不改变,想换个环境,“行”就有本质的改变,这显然是缘木求鱼的事情。

而“行”对于“知”的促进,其实跟最近的刻意练习这个概念很接近。这里的“知”说到底是大脑中神经元链接的强度。这么说不好理解,鲁迅先生有句话“这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们的大脑就是一个世界,在神经元之间没有建立链接的时候,这是一片茂盛的大草坪。比如你看到一个人射箭,这个认知就在这个草坪上留下一条痕迹。如果就这么算了,不久之后,这个痕迹就会越来越淡。如果能坐下观察,找教练教,再自己去练习,那么这个痕迹就会越来越深,变成小径,变成马路,省道甚至双向四车道的高速公路。业余和专业的区别就在于,省道和高速公路的区别,神经元链接直接的带宽不一样。怎么增加带宽?刻意练习,也就是“行”。

“行”本身是“知”的一个同步的结果。“知”是反复“行”形成的一个固定连接。知行合一,继续修行。

【下一步行动】

以后不再说“懂得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不是道理问题,是自己的问题,其实是还没懂。

你可能感兴趣的:(用同步来理解知行合一 20190130 晨间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