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CIP第一、二章笔记整理

第一章:TCP 协议的扩展

一、面向连接
  • 点到点:TCP 通讯中仅存在通讯双方,无第三方。
  • 连接性质:非物理链路上的连接,而是逻辑上的连接。
二、TCP 的报文结构
  • 核心字段:包括源端口号(16 位)、目标端口号(16 位)、序列号(32 位)、确认应答号(32 位)、首部长度(4 位)、保留位(6 位)、标记位(如 SYN、ACK、RST 等)、窗口大小(16 位)、校验和(16 位)、紧急指针(16 位)、选项(可变长度)及数据。
  • TCP 连接标识(四元组):由源 IP 地址、源端口、目标 IP 地址、目标端口组成,可唯一标识一条 TCP 连接。
三、TCP 的异常连接
  • RST 标记位作用:当主机接收到无效 TCP 连接请求时,会发送 RST 标记位置 1 的 TCP 报文段,用于中断连接(终止无效连接)。
四、TCP 的可靠传输机制

可靠传输依赖连接确认机制、重传机制、流控、校验和,具体如下:

  1. 连接确认机制
    发送方要求接收方回复确认报文段(ACK 标记位置 1),并通过确认序列号标识已接收的数据,确保数据被对方收到。

  2. 重传机制(超时重传)

    • RTT(Round-Trip Time):数据发出到收到确认报文的往返时间。
    • RTO(Retransmission Timeout):超时重传时间,动态调整(避免过短导致不必要重传,过长导致时延)。
    • 超时间隔加倍:网络拥塞时,重传间隔加倍以缓解拥塞。
    • 快速重传:接收方收到失序报文(序列号大于期望)时,连续发送 3 个冗余 ACK,发送方无需等待超时即重传丢失报文。
  3. 流控机制

    • 滑动窗口:接收方通过窗口大小字段通知发送方可接收的数据量,发送方按窗口大小发送数据(支持累计确认,减少重传)。
    • 小窗口处理:接收方缓冲区满时,窗口设为 0,发送方暂停发送;仅当满足以下条件之一时恢复:
      • 窗口大小≥MSS 且数据大小≥MSS;
      • 收到之前发送数据的 ACK。
五、TCP 的拥塞控制
  1. 目的:根据网络拥堵情况调整发送量,缓解拥堵。
  2. 拥塞判断:以丢包为标志(超时未确认或收到 3 个冗余 ACK)。
  3. 控制方法
    • 拥塞窗口(cwnd):发送方维护的动态窗口,与接收窗口取最小值作为实际发送窗口(网络拥堵时减小,通畅时增大)。
    • 控制过程
      • 慢开始:连接初期,cwnd 以指数增长(初始 1 个 MSS),直至达到慢启动门限(ssthresh)。
      • 拥塞避免:cwnd 达到 ssthresh 后,以线性增长(每轮次 + 1 个 MSS)。
      • 快重传:收到 3 个冗余 ACK 后立即重传丢失报文。
      • 快恢复:重传后调整 cwnd 为 ssthresh(ssthresh 更新为当前 cwnd 的一半),进入拥塞避免阶段。

第二章:网络类型及数据链路层协议

一、网络类型的分类(4 种)
  1. 多点接入网络(MA)

    • BMA(广播型多点接入):支持广播,多设备互访(如以太网)。
    • NBMA(非广播型多点接入):不支持广播(如帧中继网络),仅 spoke 与 hub 互访,spoke 间隔离(节省运营商成本)。HCIP第一、二章笔记整理_第1张图片
  2. P2MP(点到多点网络)
    由其他网络类型手动修改(如 OSPF 接口配置),需模拟组播并手动指定邻居。

  3. P2P(点到点网络)
    仅两台设备连接(串线接口),传输标准:

    • E1(欧洲):2.048Mbps;
    • T1(北美):1.544Mbps。
二、数据链路层协议
  1. MA 网络:以太网协议

    • 定义:传输 EthernetII 类型帧的协议,属于 BMA(支持多点接入和广播)。
    • 构建:通过以太网线(同轴电缆、光纤、双绞线)连接以太网接口,利用 MAC 地址标识设备。
    • 特点:支持高频分技术,并行发送数据以叠加带宽。
  2. P2P 网络协议

    • HDLC(高级数据链路控制协议)
      私有协议(厂商不兼容),支持透明传输、高效传输、FCS 校验(确保完整性),但不支持验证和 IP 协商(思科默认采用)。
    • PPP(点到点协议)
      公有协议(厂商兼容),支持同步 / 异步线路,具体如下:
      • 特点:支持验证、IP 地址协商(动态分配)、多网络层协议,无重传机制(开销小)。
      • 帧结构:包含 Flag(0x7E)、Address(0xFF)、Control(0x03)、Protocol(标识 LCP/NCP)、Information(数据)、FCS(校验)。
      • 组成
        • LCP(链路控制协议):协商链路参数(MTU、认证方式等);
        • NCP(网络控制协议):协商网络层协议(如 IP 地址);
        • 验证协议:PAP(两次握手,明文密码)和 CHAP(三次握手,加密验证,更安全)。
      • 工作过程:链路建立(LCP)→ 可选认证(PAP/CHAP)→ 网络层协商(NCP)。
      • MP(多链路 PPP):捆绑多个 PPP 链路,提升带宽、实现负载分担和备份(通过 MP-Group 配置)。

 

你可能感兴趣的:(笔记,网络,tcp/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