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板硬件基础-主板架构

 主板架构是指主板各个部件之间的连接及隶属关系。

每个主板设计时都有一个架构图,从架构图可以明确看出主板的结构及CPU和桥对各个设备的管理以及资源分配。

不同芯片组的主板架构都不同。

接下来详细讲解主板架构图

这是完整的主板架构图

从架构图可以看到,主板上的接口资源都是从CPU和PCH(桥)出来的,CPU负责高速信号,桥负责没那么高速的信号。桥也是一个拓展资源的芯片。

CPU和桥之间是用总线连接的,在AMD平台,CPU和桥是用PCIE总线连接起来的。

先来讲一下CPU部分的架构。

主板硬件基础-主板架构_第1张图片

CPU主要负责提供内存DDR5、HDMI\DP\VGA、PCIE(G4\G5)、USB等高速信号。

PCIE(G4)

PCIE(G4)_X16槽连接到CPU内部的PCIE控制器的PCIE[15;0]这16个引脚,X16就代表这个PCIE槽的总线宽度是X16的,除了X16外,还有X4\X1的PCIE槽。(G4)代表这个PCIE槽最高支持PCIE 4.0标准所规定的速度。显卡一般都是插在这个槽上面的。当然也兼容其他的PCIE设备,。

M.2_1

主板上的M.2是一种高速接口标准,主要用于连接小型化的存储设备(如固态硬盘 SSD)和无线网卡等扩展模块,具有体积小、速度快、兼容性强等特点,是目前主流主板的常见配置。

M.2 接口支持多种协议,如SATA协议、PCIE协议。这个架构图中用的是PCIE协议,宽度是X4的。M.2槽连接到CPU的PCIE[19:16]这四个引脚上。

HDMI2.1

HDMI是显示接口。支持HDMI接口的显示器都能用这样的接口。不支持的就不能用。

2.1是HDMI的版本,2.1版本最大传输速率(带宽)为 48Gbps。

各个版本的HDMI速率对比如下表

HDMI 版本

最大传输速率

主要支持能力

HDMI 1.4

10.2Gbps

4K@30Hz、1080P@120Hz

HDMI 2.0

18Gbps

4K@60Hz、HDR10(有限支持)

HDMI 2.1

48Gbps

8K@60Hz、4K@120Hz、DSC、VRR 等

DP1.4

DP也是显示接口。支持DP接口的显示器才能使用这个接口。

1.4是DP的版本,DP1.4 的速率为 32.4Gbps

DisplayPort(DP)接口有多个版本,不同版本的速率有所不同,具体如下:

  • DP 1.0:最大传输速度为 10.8Gbps,支持 8.64Gbps 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因带宽有限,目前已很少使用。
  • DP 1.1:在 DP 1.0 基础上进行了升级,速率有所提升,具体数值官方未明确给出新的标准,通常认为和 DP 1.0 差异不大,但其增加了音频传输功能,提高了传输距离和分辨率。
  • DP 1.2:最大传输速度提升至 21.6Gbps,支持多种高分辨率输出,如 4K 分辨率(3840×2160)和 60Hz 刷新率。
  • DP 1.3:最大传输速度为 27Gbps。该版本引入了新的色彩空间和动态 HDR 技术,同时支持多个视频输出和音频流传输。
  • DP 1.4:最大传输速度达到 32.4Gbps,其中用于传输视频信号的带宽为 25.92Gbps。支持 8K 分辨率(7680×4320)和 60Hz 刷新率,但通常需使用显示流压缩(DSC)技术。
  • DP 2.0:最大传输速度提升至 80Gbps,支持多种高分辨率输出,如 8K 分辨率(7680×4320)和 120Hz 刷新率。
  • DP 2.1:最大传输速度约为 77.37Gbps,主要增强了与 USB4 的互操作性,改进了 DSC 和面板回放功能,提升了线缆兼容性和稳定性。

VGA

VGA也是显示接口。

AM5 CPU 不直接提供 VGA 接口,而通过 RTD2166 芯片转接,原因在于:VGA 属老旧模拟接口,需求减少;集成会占用 CPU 芯片面积,影响性能与功耗;外部转接可让 CPU 专注核心功能,也方便主板厂商按需灵活配置,兼顾少量用户的兼容需求。

下表是三种显示接口的对比

对比项

VGA

HDMI(2.1)

DisplayPort(DP 1.4)

信号类型

模拟信号

数字信号

数字信号

最大带宽

约 2.25Gbps(极低)

48Gbps

32.4Gbps

分辨率 + 刷新率

最高 1080P@60Hz(极限)

8K@60Hz、4K@120Hz

8K@60Hz(需 DSC)、4K@240Hz

音频支持

不支持

支持(多声道、无损)

支持(32 声道等)

附加功能

VRR、ALLM

VRR、HDR、DSC、多屏拼接

接口形态

15 针 D-sub(粗大)

扁平(标准 / 迷你)

扁平(标准 / 迷你 / USB-C)

主要应用场景

老旧设备(CRT、旧投影仪)

电视、游戏机、家用影音

电脑显示器、专业显卡、多屏办公

ALC897(Audio)

是音频接口。

主板上的音频接口是连接音频设备(如耳机、音箱、麦克风等)的关键接口,通常集中在主板后部的 I/O 面板,部分主板也会在正面提供前置音频接口(需通过机箱连接线与主板连接)。以下是常见的主板音频接口及其功能:

1. 3.5mm 模拟音频接口(最常见)

通过颜色和标识区分功能,遵循 AC'97 或 HD Audio 规范,常见颜色定义如下:

  • 浅绿色:音频输出(Line Out)
    连接耳机、有源音箱等音频输出设备,是最常用的接口。
  • 粉红色:麦克风输入(Mic In)
    连接麦克风,用于语音输入(如聊天、录音)。
  • 浅蓝色:线路输入(Line In)
    连接外部音频设备(如 CD 播放器、录音机)的输出信号,将外部声音录入电脑。
  • 橙色:中置 / 低音炮输出
    多声道音频系统中,用于连接中置音箱和低音炮(5.1/7.1 声道配置)。
  • 黑色:后置环绕声道输出
    多声道系统中连接后置环绕音箱。
  • 灰色:侧置环绕声道输出
    7.1 声道系统中额外的侧置环绕音箱接口。

2. S/PDIF 接口(数字音频接口)

分为光纤和同轴两种,传输数字音频信号,避免模拟信号的干扰,音质更纯净:

  • S/PDIF 光纤:方形接口,通过光纤线连接支持光纤输入的音响、功放等设备。
  • S/PDIF 同轴:圆形接口(类似 RCA 接口),通过同轴电缆传输数字信号。

3. 前置音频接口(机箱面板)

主板上通常有一组插针(如 HD Audio 接口),通过机箱内部线缆连接到机箱正面的 3.5mm 接口,方便临时插拔耳机 / 麦克风,功能与后置浅绿色和粉红色接口一致。

DDR5

是第五代双倍数据率内存技术,全称为 DDR5 SDRAM。相比 DDR4,它在速度、容量、功耗等方面都有显著提升,以下是具体介绍:

  • 速度性能:DDR5 的起始速度为 4800MT/s,而 DDR4 的最高速度为 3200MT/s,带宽增长 50%。其计划将标准速度提升至 8800MT/s 甚至更高,能为计算机提供更快的数据传输能力,提升系统运行速度和程序加载速度。
  • 功耗:DDR5 采用 1.1V 电压,比 DDR4 的 1.2V 电压降低了约 20%,可延长笔记本电脑等设备的电池续航时间,同时也有助于减少散热压力。
  • 电源管理:DDR5 模块将 PMIC 电源管理芯片集成到内存的 PCB 板上,服务器级模组采用 12V 电源,PC 级模组采用 5V 电源。这有助于实现更好的功率分布、提高信号完整性并减少噪音,减轻了主板电源管理的负担。
  • 内存容量:DDR5 单颗粒密度更高,单颗粒可达 16GB 容量,而 DDR4 单颗粒只有 4GB 容量,因此 DDR5 内存可实现更大的容量,单条内存容量最高可达 128GB,能更好地满足高内存需求的应用场景。
  • 数据通道:DDR5 将内存模组分成两个独立的 32 位可寻址子通道,数据带宽仍是 64 位,但这种设计可提高内存控制器数据访问的效率并减少延迟。对于服务器级内存,每个子通道还可添加 8 位用于 ECC 支持,最终达到每个子通道 40 位。
  • 纠错功能:DDR5 新增了 ECC 纠错功能,可纠正内存内部运行中通信上的错误,降低蓝屏概率,提高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 超频能力:DDR5 内存支持 XMP3.0 技术,在超频方面表现更优秀,用户可更方便地对内存进行超频操作,以获取更高的性能。
  • 模组键:DDR5 模组中央的槽口与 DDR5 插槽匹配,可避免安装 DDR4 等其他不受支持的模组类型。并且,UDIMM 和 RDIMM 等不同模组类型采用了不同的键位设计。

USB

USB_1/USB_2是USB2.0,

高速模式(High-Speed):这是 USB 2.0 的核心速率,理论最大传输速率为480 Mbps(兆比特每秒)。
换算成更易理解的字节单位(1 字节 = 8 比特),约为60 MB/s(兆字节每秒),这是 USB 2.0 相比前代 USB 1.1(全速模式 12 Mbps)的主要升级点。

全速模式(Full-Speed):兼容 USB 1.1 设备,速率为12 Mbps(约 1.5 MB/s)。

低速模式(Low-Speed):主要用于鼠标、键盘等低带宽设备,速率为1.5 Mbps(约 0.1875 MB/s)。

U10G是USB3.2 Gen2,速率是10G。

接下来看桥的接口,桥出来的接口主要是速度没的接口,比如PCIE(Gen3),USB2.0,USB3.2、SATA、LAN。

图中U5G_C是值type-C,速度是5G。

AURA是指主板上的灯带。

Back是指背板的接口,Front是指前置的接口。

SATA

SATA(Serial 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串行高级技术附件)是一种用于计算机内部数据传输的接口标准,主要用于连接存储设备(如硬盘、光驱等)与主板,是计算机存储领域的重要接口技术。

目前主流的消费级设备仍以SATA 3.0为主,其 6 Gbps 的速率可满足机械硬盘(HDD)和多数固态硬盘(SATA 接口 SSD)的需求。

核心特性

传输方式:
采用串行传输(单通道逐位发送数据),相比 PATA 的并行传输(多线同时发送),减少了信号干扰,简化了线缆设计(SATA 线缆更细、更柔软,长度可达 1 米,而 PATA 线缆通常仅 40 厘米)。

速率表现:
理论速率以 “Gbps(千兆比特每秒)” 为单位,需注意与 “MB/s(兆字节每秒)” 的换算(1 字节 = 8 比特):

    1. SATA 1.0:1.5 Gbps ≈ 187.5 MB/s
    2. SATA 2.0:3.0 Gbps ≈ 375 MB/s
    3. SATA 3.0:6.0 Gbps ≈ 750 MB/s
      实际中,机械硬盘受物理结构限制,读写速度通常在 100-200 MB/s;SATA 接口 SSD 可达 500-600 MB/s,接近 SATA 3.0 的理论上限。

兼容性:
所有 SATA 版本向下兼容,例如 SATA 3.0 设备可接入 SATA 2.0 接口,但速率会降至 3.0 Gbps;反之,SATA 2.0 设备接入 SATA 3.0 接口,速率仍为 3.0 Gbps。

附加功能:

    1. NCQ(原生指令队列):SATA 2.0 及以上支持,允许硬盘对读写指令重新排序,优化数据访问效率,提升多任务处理时的性能。
    2. 热插拔:部分支持(需主板和设备同时兼容),可在系统运行时插拔设备(如外置硬盘盒)。
    3. 热感应:部分硬盘通过 SATA 接口传递温度信息,便于主板监控散热状态。

三、接口与线缆

  • 接口形态:
    设备端(硬盘 / 光驱)和主板端均为扁平的 L 型接口,防呆设计避免插反,接口上有 7 根针脚(负责数据和供电信号)。
  • 供电方式:
    数据传输通过 SATA 数据线(细线缆),供电则需单独的 SATA 电源线(较粗,4 针或 15 针,提供 12V、5V 电压)。
  • 线缆特点:
    数据线采用屏蔽设计,减少电磁干扰;长度通常为 0.5-1 米,支持多设备连接(主板上的 SATA 接口数量通常为 4-6 个)。

四、应用场景

  • 主要连接设备:机械硬盘(HDD)、SATA 接口固态硬盘(SSD)、光驱、蓝光刻录机等。
  • 适用场景:
    • 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的内置存储(多数笔记本仍保留 SATA 接口);
    • 外置硬盘盒(通过 SATA 转 USB 等接口扩展);
    • 老式服务器、NAS(网络附加存储)等设备。 

你可能感兴趣的:(架构,硬件工程,硬件架构,pcb工艺,材料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