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看懂:马斯克旗下人工智能公司 xAI 正式推出的Grok 4,Grok 4 如何开启 “多智能体内生化” 的 AI 新范式,重塑多模态大模型与 AI Agent 未来

注:此文章内容均节选自充电了么创始人,CEO兼CTO陈敬雷老师的新书《GPT多模态大模型与AI Agent智能体》(跟我一起学人工智能)【陈敬雷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GPT多模态大模型与AI Agent智能体书籍本章配套视频课程【陈敬雷】

文章目录

  • GPT多模态大模型与AI Agent智能体系列二十六
    • 一文看懂:马斯克旗下人工智能公司 xAI 正式推出的Grok 4,Grok 4 如何开启 “多智能体内生化” 的 AI 新范式,重塑多模态大模型与 AI Agent 未来
    • 一、性能表现:横扫榜单,超越人类博士
    • 二、技术创新:多管齐下,铸就强大实力
      • (一)多智能体协作机制
      • (二)追求真相的第一性原理
      • (三)强大的算力支持
      • (四)其他技术突破
    • 三、应用场景:广泛拓展,赋能多领域发展
      • (一)科学研究领域
      • (二)商业领域
      • (三)游戏开发领域
      • (四)其他领域
    • 四、语音交互与多模态能力:不断发展,仍有提升空间
    • 五、成本与挑战:高能耗与高成本并存
      • 更多技术内容
  • 总结

GPT多模态大模型与AI Agent智能体系列二十六

一文看懂:马斯克旗下人工智能公司 xAI 正式推出的Grok 4,Grok 4 如何开启 “多智能体内生化” 的 AI 新范式,重塑多模态大模型与 AI Agent 未来

当地时间7月9日,马斯克旗下人工智能公司xAI正式推出Grok 4,这款号称“世界最强AI模型”的产品,在AI领域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自2023年首代大模型发布以来,Grok历经多次迭代,而Grok 4的问世无疑是其发展历程中的一座巍峨里程碑 。

一、性能表现:横扫榜单,超越人类博士

在各类考试与基准测试中,Grok 4的成绩堪称惊艳。在SAT考试里,它每次都能斩获满分,即便面对从未见过的题目也不例外;GRE考试中,无论是人文学科、语言、数学,还是物理、工程等学科领域,Grok 4都近乎满分 。在被称为“人类最后考试”的HLE上,Grok 4的表现令人惊叹。HLE涵盖数学、有机化学、语言学、法学等多学科,约2500道极具挑战性的难题,旨在检验AI顶尖的推理和知识能力。在不借助任何外部工具的情况下,Grok 4的文本模型取得了26.9%的成绩 。若使用多智能体版本Grok 4 Heavy,成绩更是提升至44.4% 。要知道,人类博士在HLE考试中的平均正确率仅15%,大部分人类博士生甚至无法及格,而Grok 4却在HLE的所有领域达到了博士级别,甚至超越了多数人类博士生 。

在其他顶级基准测试中,Grok 4同样实现了全面引领。在GPQA(研究生水平问答)测试中,得分高达88.9%,超越所有对手;在综合了MMLU-Pro、GPQA Diamond、HLE等七项顶级评测的Artificial Analysis智能指数中,Grok 4以73分高居榜首,将包括o3-pro、Gemini 2.5 Pro在内的所有模型甩在身后 。这一系列成绩,标志着Grok 4在AI“智商”竞赛中,已暂时登上王座 。

二、技术创新:多管齐下,铸就强大实力

(一)多智能体协作机制

Grok 4 Heavy能够在HLE等超高难度测试中取得突破,关键在于其全新的内部协作机制——“多智能体构成的研讨小组” 。当遇到复杂问题时,Grok 4 Heavy会在内部“分身”出多个独立智能体,每个智能体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法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完成这一过程后,它们进入“比较笔记”环节 。这并非简单的“少数服从多数”投票机制,很多时候,可能仅有一个智能体找到解题关键“窍门”或独特思路,通过分享,所有智能体都能理解最佳方案,并在此基础上整合、优化,最终形成最深刻、准确的答案 。这种“测试时计算”的方式,通过增加思考深度和广度,实现了精度的巨大提升 。

(二)追求真相的第一性原理

马斯克重申xAI的核心哲学——“最大化地寻求真相” 。他将AI比作超级天才孩子,在其成长早期为它“植入”正确价值观 。马斯克表示,“物理学是宇宙的法则,其他一切都只是建议,最终的考验是现实” 。受此哲学影响,Grok在面对争议性或复杂伦理问题时,不会像其他模型那样回避或给出“政治正确”的模板化答案,而是从第一性原理出发,进行深入、无偏见的推理 。

(三)强大的算力支持

Grok 4的训练在拥有超过20万张H100 GPU的超级计算机集群上完成,规模是Grok 3时期的两倍 。并且,xAI改变训练策略,将更多算力投入到“推理能力”专项训练中,相较于Grok 2,Grok 4的训练量提升了整整100倍 。如此不计成本的算力投入,为Grok 4构建了坚实的“智能底座”,使其有能力探索更深层次的逻辑和知识 。

(四)其他技术突破

  1. 原生工具融合:在训练中直接嵌入工具调用能力,使模型可动态执行代码、检索网络数据,而非依赖外部插件 。这大大增强了模型的实用性和灵活性,使其能够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现实任务 。
  2. 混合专家架构(MoE):从Grok 3的单一Transformer升级为Hybrid Transformer-MoE,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MoE架构采用动态路由算法,相比GPT-4的静态稀疏激活机制,专家模块利用率提升37% 。xAI将专家池扩展至4096个模块,并通过特斯拉超算的液冷技术解决并行推理时的散热难题 。在参数分配上,模型会根据任务复杂度自动调节激活的专家数量,在保持1750亿总参数量的同时,单次推理成本降低40% 。
  3. 长文本处理能力:Grok 4拥有256k tokens的上下文窗口,相较于GPT-4的128k实现翻倍 。长文本处理能力的突破源自三重创新:一是类Transformer-XL的递归记忆压缩算法,将256K token的内存占用控制在常规64K模型的1.8倍;二是分层注意力机制,在数学证明任务中实现跨文档的语义连贯性;三是Dojo超算的定制内存架构,其HBM带宽比传统方案提升300% 。实测显示,该设计使模型在USAMO数学竞赛中能完整追踪超过200步的推导过程 。不过,其代价是峰值显存占用达80GB,仅特斯拉自研的D1芯片能支持实时推理 。

三、应用场景:广泛拓展,赋能多领域发展

(一)科学研究领域

在科学文献分析场景中,Grok 4表现卓越。它能够快速梳理海量文献,提取关键信息,总结研究成果和趋势,为科研人员节省大量时间和精力 。例如在生物医药研究中,它可以分析大量实验数据,帮助科研人员筛选有价值的研究假设,将原本耗时数周的工作缩短到几分钟 。在面对复杂的物理问题,如“生成两个黑洞碰撞的动画”时,Grok 4不仅能理解背后的“后牛顿近似法”等物理学原理,还能迅速编写出Python代码,调用相关库,生成逼真的可视化动图,甚至在代码注释中坦诚解释为视觉效果所做的“艺术夸张”,展现出惊人的元认知和自我解释能力 。

(二)商业领域

在商业模拟平台“Vending Bench”中,Grok 4扮演自动售货机公司经营者,能够出色地管理库存、定价、与供应商签约 。面对数百万份复杂实验数据,它能帮助企业快速做出决策,提升运营效率 。在金融领域,Grok 4可结合市场数据预测MLB世界大赛胜率,给出精确概率分析,为投资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它还能接入X平台所有商业数据,形成“社交 + AI”的生态闭环,为商业活动提供更精准的洞察和营销策略 。

(三)游戏开发领域

Grok 4在AI游戏实时生成领域前景广阔。它不仅能编写游戏的核心逻辑代码,还能自动完成寻找、适配纹理贴图、处理3D模型等繁琐的“美术资源”工作,极大地解放了开发者的创造力,让单人打造游戏工作室的梦想更易实现 。马斯克预言,首个真正优质的AI电子游戏可能于明年问世,今年或许能看到半小时长度的可观看AI剧集,首部AI电影很可能在明年诞生,这背后离不开Grok 4强大能力的支撑 。

(四)其他领域

在教育领域,Grok 4可为学生生成个性化学习方案,辅助教师进行教学 。在制造业中,它能为工厂设计自动化流程,提升生产效率 。在医疗领域,已与200家企业签署合作协议,未来有望协助医生分析X光片等医学影像,为疾病诊断提供帮助 。

四、语音交互与多模态能力:不断发展,仍有提升空间

发布会展示了Grok 4全新的语音交互模式,新声音模型如充满磁性的“Sal”和温柔知性的“Eve”,在自然度、韵律和情感表达上达到新高度 。Eve能根据指令用低语安抚紧张主持人,还能即兴高歌关于“健怡可乐”的咏叹调,并在要求下无缝切换歌唱风格 。Grok 4的API输出速度为75 tokens/s,虽慢于o3(188 tokens/s),但快于同样以深度思考著称的Claude 4 Opus Thinking(66 tokens/s) 。

不过,马斯克也坦诚Grok 4目前存在“短板”,即多模态能力,尤其是图像理解方面 。在处理抽象图像、复杂场景和动态视觉信息时,其准确率较文本任务低40%以上 。例如,难以识别手绘草图中的隐喻含义,或区分照片中微小物体的功能属性 。xAI技术团队透露,改进方案包括升级多模态大模型架构、引入3D空间感知算法,并扩充包含10亿张高分辨率图像的专用训练集 。马斯克承诺,新版本将于“一个月内”完成部署,届时Grok将向文本、图像、视频的跨模态无缝交互迈进 。

五、成本与挑战:高能耗与高成本并存

Grok 4的训练投入巨大,使用超过20万张H100 GPU的超级计算机集群,H100典型功耗约为700瓦,以此计算,GPU总能耗相当于一个小城市的用电量 。假设电力来源为混合能源(平均碳排放系数0.5千克二氧化碳/千瓦时),Grok 3训练产生的碳排放大致相当于4万多辆燃油车一年的碳排放量 。若从Grok 3到Grok 4计算资源投入进一步增加,其能耗和碳排放问题将更为严峻 。此外,Grok 4 Heavy需要订阅300美元/月的SuperGrok Heavy会员才能使用,价格超过OpenAI最贵的200美元Pro会员月费,较高的使用成本可能会限制其用户规模的快速增长 。并且,随着模型能力增强,其安全机制也受到质疑,相比Anthropic的宪法AI,Grok 4仅采用基础的内容过滤,在测试中仍会产生争议性回答 。同时,AI的指数级进化可能带来“失控风险”,xAI虽已建立“红队”监测模型偏见和安全隐患,但如何有效防范风险仍是巨大挑战 。

Grok 4的出现,无疑为AI领域注入了强大活力,其强大的性能和创新技术,为未来AI发展开辟了新方向 。尽管面临能耗、成本、安全等诸多挑战,但随着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Grok 4有望在更多领域发挥巨大作用,推动人类社会向智能化迈进 。

更多技术内容

更多技术内容可参见
《GPT多模态大模型与AI Agent智能体》(跟我一起学人工智能)【陈敬雷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书籍。
更多的技术交流和探讨也欢迎加我个人微信chenjinglei66。

总结

此文章有对应的配套新书教材和视频:

【配套新书教材】
《GPT多模态大模型与AI Agent智能体》(跟我一起学人工智能)【陈敬雷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新书特色:《GPT多模态大模型与AI Agent智能体》(跟我一起学人工智能)是一本2025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陈敬雷,本书深入探讨了GPT多模态大模型与AI Agent智能体的技术原理及其在企业中的应用落地。
全书共8章,从大模型技术原理切入,逐步深入大模型训练及微调,还介绍了众多国内外主流大模型。LangChain技术、RAG检索增强生成、多模态大模型等均有深入讲解。对AI Agent智能体,从定义、原理到主流框架也都进行了深入讲解。在企业应用落地方面,本书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分析,如基于大模型的对话式推荐系统、多模态搜索、NL2SQL数据即席查询、智能客服对话机器人、多模态数字人,以及多模态具身智能等。这些案例不仅展示了大模型技术的实际应用,也为读者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本书适合对大模型、多模态技术及AI Agent感兴趣的读者阅读,也特别适合作为高等院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或参考书。书中内容丰富、系统,既有理论知识的深入讲解,也有大量的实践案例和代码示例,能够帮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大模型技术的前沿发展,并将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和创新。

【配套视频】

GPT多模态大模型与AI Agent智能体书籍本章配套视频 - 第1章 大模型技术原理【陈敬雷】
视频特色: 前沿技术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揭秘 DeepSeek、Sora、GPT-4 等多模态大模型的技术底层逻辑,详解 Transformer 架构如何突破传统神经网络局限,实现长距离依赖捕捉与跨模态信息融合。
对比编码预训练(BERT)、解码预训练(GPT 系列)及编解码架构(BART、T5)的技术差异,掌握大模型从 “理解” 到 “生成” 的核心逻辑。
实战驱动,掌握大模型开发全流程
提示学习与指令微调:通过 Zero-shot、Few-shot 等案例,演示如何用提示词激活大模型潜能,结合 LoRA 轻量化微调技术,实现广告生成、文本摘要等场景落地(附 ChatGLM3-6B 微调实战代码)。
人类反馈强化学习(RLHF):拆解 PPO 算法原理,通过智谱 AI 等案例,掌握如何用人类偏好优化模型输出,提升对话系统的安全性与实用性。
智能涌现与 AGI 前瞻,抢占技术高地
解析大模型 “智能涌现” 现象(如上下文学习、思维链推理),理解为何参数规模突破阈值后,模型能实现从 “量变” 到 “质变” 的能力跃升。
前瞻通用人工智能(AGI)发展趋势,探讨多模态模型(如 Sora)如何推动 AI 从 “单一任务” 向 “类人智能” 进化,提前布局未来技术赛道。

上一篇:《GPT多模态大模型与AI Agent智能体》系列一》大模型技术原理 - 大模型技术的起源、思想
下一篇:DeepSeek大模型技术系列五》DeepSeek大模型基础设施全解析:支撑万亿参数模型的幕后英雄

你可能感兴趣的:(《GPT多模态大模型与AI,Agent智能体》新书内容,人工智能,gpt,agi,chatgpt,大模型,deep,learning,神经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