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数组合学1.3.1(圈结构)

排列统计量——圈结构

1. 基本概念与定义
  • 排列与双射:将集合 SSS 的排列 π\piπ 视为一个双射 π:S→S\pi: S \rightarrow Sπ:SS
  • 圈(Cycle):对于排列 π\piπ 和元素 z∈Sz \in SzS,序列 (z,π(z),π2(z),…)(z, \pi(z), \pi^2(z), \ldots)(z,π(z),π2(z),) 称为 zzz 的一个圈。圈的长度是回到起始元素的最小正整数 ℓ\ell,即(\pi^\ell(x)=x)。
  • 不相交圈分解:每个排列可以表示为若干不相交的圈的并,例如 π=(14)(2)(375)(6)\pi = (14)(2)(375)(6)π=(14)(2)(375)(6)
  • 标准表示
    • 每个圈中最大元素放在首位。
    • 圈按最大元素从小到大排列。
    • 例如,π=(2)(41)(6)(753)\pi = (2)(41)(6)(753)π=(2)(41)(6)(753) 是标准表示。
  • 字表示 π^\hat{\pi}π^:去掉标准表示中的括号得到的排列,如 π^=2416753\hat{\pi} = 2416753π^=2416753
  • 自左向右极大元:在 π^\hat{\pi}π^ 中,满足 ∀jj<i,aj<ai 的元素 aia_iai
2. 符号与定义
  • ci(π)c_i(\pi)ci(π):排列 π\piπ 中长度为 iii 的圈的个数。
  • 型(Type):排列 π\piπ 的型为序列 (c1,c2,…,cn)(c_1, c_2, \ldots, c_n)(c1,c2,,cn),记作 type(π)\text{type}(\pi)type(π)
  • c(π)c(\pi)c(π):排列 π\piπ 中圈的总数,c(π)=∑i=1nci(π)c(\pi) = \sum_{i=1}^n c_i(\pi)c(π)=i=1nci(π)
  • 第一类 Stirling 数
    • 无符号:c(n,k)c(n, k)c(n,k) 表示 nnn 元排列中恰有 kkk 个圈的排列数。
    • 带符号:s(n,k)=(−1)n−kc(n,k)s(n, k) = (-1)^{n-k} c(n, k)s(n,k)=(1)nkc(n,k)
3. 命题与推论
命题 1.3.1
  • 映射 π↦π^\pi \mapsto \hat{\pi}ππ^ 是双射。
  • π\piπkkk 个圈,则 π^\hat{\pi}π^kkk 个自左向右极大元。

证明思路

  1. 双射构造
    • π^\hat{\pi}π^ 恢复 π\piπ:在自左向右极大元前加左括号,形成圈的标准表示。
    • 例如,π^=2416753\hat{\pi} = 2416753π^=2416753 对应 π=(2)(41)(6)(753)\pi = (2)(41)(6)(753)π=(2)(41)(6)(753)
  2. 圈与极大元的对应
    • 每个圈的首元素是 π^\hat{\pi}π^ 的一个极大元,故圈数 kkk = 极大元数。
命题 1.3.2

型为 (c1,…,cn)(c_1, \ldots, c_n)(c1,,cn) 的排列数为 n!1c1c1! 2c2c2!⋯ncncn!\frac{n!}{1^{c_1}c_1!\, 2^{c_2}c_2! \cdots n^{c_n}c_n!}1c1c1!2c2c2!ncncn!n!

证明思路

  1. 多重计数
    • 将排列的线性表示划分为指定长度的圈。
    • 长为 iii 的圈有 cic_ici 个,排列方式为 ci!c_i!ci! 种,且每圈有 iii 种循环移位。
  2. 分母调整
    • 消除重复计数(圈顺序、循环移位),得到公式。
引理 1.3.3

c(n,k)c(n,k)c(n,k) 满足递推式:
c(n,k)=(n−1)c(n−1,k)+c(n−1,k−1), c(n,k) = (n-1)c(n-1,k) + c(n-1,k-1), c(n,k)=(n1)c(n1,k)+c(n1,k1),
初值 c(0,0)=1c(0,0)=1c(0,0)=1,其余 c(n,k)=0c(n,k)=0c(n,k)=0(若 n≤0n \leq 0n0k≤0k \leq 0k0)。

证明思路

  1. 递推分析
    • 情况1:将 nnn 插入现有圈(非新圈),有 (n−1)c(n−1,k)(n-1)c(n-1,k)(n1)c(n1,k) 种方式。
    • 情况2nnn 自成新圈,有 c(n−1,k−1)c(n-1,k-1)c(n1,k1) 种方式。
命题 1.3.4

∑k=0nc(n,k)xk=x(x+1)(x+2)⋯(x+n−1). \sum_{k=0}^n c(n,k) x^k = x(x+1)(x+2)\cdots(x+n-1). k=0nc(n,k)xk=x(x+1)(x+2)(x+n1).

证明思路

  1. 半组合证明
    • 定义生成函数 Fn(x)=x(x+1)⋯(x+n−1)F_n(x) = x(x+1)\cdots(x+n-1)Fn(x)=x(x+1)(x+n1),验证其系数满足递推式。
  2. 双射证明
    • 构造序对 (S,f)(S, f)(S,f) 与排列的双射,其中 S⊆[n−1]S \subseteq [n-1]S[n1]f:S→[n−1]f: S \to [n-1]f:S[n1] 满足 f(i)f(i)<i
  3. 多项式赋值法
    • 证明对所有 x∈Px \in \mathbb{P}xP 等式成立。
命题 1.3.7

满足 0≤ai≤n−i0 \leq a_i \leq n-i0aini 且恰有 kkkai=0a_i=0ai=0 的序列 (a1,…,an)(a_1, \ldots, a_n)(a1,,an)c(n,k)c(n,k)c(n,k) 个。

证明思路

  • 从命题 1.3.4 取 x=1x=1x=1,序列 aia_iai 对应排列的插入过程,ai=0a_i=0ai=0 对应新圈的起点。
推论 1.3.8

kkk 个自左向右极大元的排列数为 c(n,k)c(n,k)c(n,k)

4. 关键思想
  • 双射思想:排列的圈表示与字表示之间的双射关系。
  • 递推关系:第一类 Stirling 数的递推关系及其组合解释。
  • 生成函数:通过生成函数研究排列的圈统计量。
  • 多重表示:同一对象(如排列)的不同表示方法揭示了不同计数问题之间的联系。
5. 例子与应用
  • 例子 1.3.5:展示了如何从集合 SSS 和函数 fff 构造排列的标准表示。
  • 例子 1.3.6:通过序列 (a1,…,an)(a_1, \ldots, a_n)(a1,,an) 构造排列的具体步骤。

小结

关键点包括:

  1. 排列的圈表示与字表示的双射。
  2. 第一类 Stirling 数的递推关系与组合解释。
  3. 生成函数在排列统计中的应用。
  4. 多重表示的统一性(如自左向右极大元与圈数的等价性)。

你可能感兴趣的:(计数组合学,学习,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