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字不识字

今天读到一篇文章,说的是方法一词的由来,才让我知道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很多时候我们只是认字而不识字,只知道字而不知道它的意思。感觉自己要学习的还很多很多,识字也许只是自己学习的开始,以后要让自己不但会读更要知道它的来历,它的本意,和它的演变。一个字就是一个故事,字是故事的浓缩。也对一字千金这个词有了更深的理解。

方法一词于中医有关,传说我国古代有一位皇帝患上了噎膈病,进食即吐,生命危在旦夕。一天,一名太监向皇帝禀报,说有位隐居深山的和尚善治噎膈病,不妨请来一试。皇上抱着一丝希望,派人请来和尚。那位和尚来到皇帝的病榻前,经过一番望、闻、问、切,拟出一方,让太监速去取药。可太监拿到药方后,不由一愣,自言自语道:“什么高明医术?这不和之前医生所开方药一模一样吗?”太监的话引起了和尚的注意,他不由拿过前医所开药方一看,药味、药量均与他分毫不差。但前医的药方没有用法,只是沿用传统的水煎口服,而皇帝现如今是滴水不进,何况药液?于是,和尚还是让太监去取药回来,他亲自把药熬好,并浓缩到只剩下两匙勺。和尚吩咐皇帝不能用饮用的方法服药,必须拿小勺把药盛到嘴里,用舌头慢慢舔尽,如此反复直至把药液舔完为止,皇上依此法照办。当皇上把药汁舔完时,渐渐精神有了好转,连服数剂药之后,病果然大有起色。

皇帝要重赏这位高明的和尚,他不解地问:“用同样的药物,为什么前医无效,而你却能让朕起死回生呢?”和尚解释说:“医者,既要有方,又要有法。前医之方虽对症,但用法不对。皇上饮水都吐,那按常规煎煮的汤药给皇上喝,药根本没法入胃,自然不能发挥作用;而我让皇上舔取药汁,靠的是让舌头把药引入五脏六腑从而发挥药效,此乃是据症选法。”皇帝听后,恍然大悟说道:“方法,方法,方与法结合也。”从此,便产生了“方法”一词。


原来方法是两个意思,方是方,发是法。我想起了上学,同一个老师教同样的课,为什么有的学生学习好,有的不好呢,虽然跟学生的天资有关系,我想跟学习的法也有很大的关系,有的学生死记硬背,而有的用联想加记忆,利用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多种法,因此效果也不一样。 

还有农民种地,同样的种子,同样的地块,同时播种,但是到丰收的时候有收的多有收的少呢,我想这也是法的不太。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所以我们做事情不但要知道方,这个法也同样重要。很多事情方我们都知道,那我们为什么做不好呢,秘密就在法里。

法靠的是经验,做的多了也就有法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认字不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