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七十三章的疑问与猜想

        我们先看《道德经》第73章的原文: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对于这一章的翻译,比较通行的是这样翻译的:勇于坚强就会死,勇于柔弱就可以活,这两种勇的结果,有的得利,有的受害。天所厌恶的,谁知道是什么缘故?有道的圣人也难以解说明白。自然的规律是,不斗争而善于取胜;不言语而善于应承;不召唤而自动到来,坦然而善于安排筹划。自然的范围,宽广无边,虽然宽疏但并不漏失。

      读完之后,我就有一个疑问,如果按照这样的译文来理解“勇于坚强就会死,勇于柔弱就可以活,这两种勇的结果,有的得利,有的受害。天所厌恶的,谁知道是什么缘故?”根据趋利避害的原则,我们就不勇敢,就柔弱就能得利。为什么还会说“有道的圣人也难以解说明白”呢?这句话圣人已经解说明白啦!所以我个人认为这句话的翻译有一定的问题。这里面的“或”应该当“有时”翻译。再加上这句话可以当作互文的修辞来理解。

      这样这句话就可以这样来翻译:勇于坚强和勇于柔弱两种情况,有时可能被杀,有时可以活命,这两种勇的不同结果,有时得利,有时受害。天所厌恶的,谁知道是什么缘故?有道的圣人也难以解说明白。换句话说就是:相同的勇敢,有时候可能受害,有的时候可能得利。相同的示弱,也时候可能受害,也有可能有时候得利。“勇于敢”和“勇于不敢”利中有害,害中有利,连圣人都搞不明白,这就是生活的辩证法。正因为以为它理解有难度,我们才应该认真去思索,认真去分辨。

      这几句话也可以从历史上的例子得到佐证。秦末的项羽和刘邦,每个人都有“勇于敢”和“勇于不敢”的时候。早期的项羽勇冠天下,破釜沉舟,身经百战,最终成为各路诸侯的西楚霸王,这是“勇于敢”给他得来的利益。进入咸阳后他一把火烧了阿房宫,发泄了个人的情绪和私愤,却得罪了天下失去了民心,这是“勇于敢”给他带来的害处。鸿门宴中不忍心杀害刘邦,放虎归山,这是“勇于不敢”给他所带来的害处。再看刘邦,项羽多次激怒他跟他一起单挑,他自己深知单打独斗不是项羽的对手,“勇于不敢”不被激怒,保存实力,宁用智取,不逞强独斗,这是“勇于不敢”带给他的好处。进入关中后,与民约法三章,进入咸阳后,听从谋士的建议,约束自己的欲望。这点被对手范曾看破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也是善用“勇于不敢”追求更大的好处。被封“关中王”后听从谋士建议烧毁栈道,以表示与天下无争,也是善用“勇于不敢”以追求更大的好处。但是当自己的实力具备后,却又“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与项羽天下逐鹿天下,这里就是“勇于敢”以追求最大的利益,经过数年苦心经营,最终得到天下,这就是“勇于敢”给他带来的好处。那究竟什么时候用“勇于敢”,什么时候运用“勇于不敢”,这里圣人并没有给我们点明,让我们自己去思考,自己去领会天道。只是你告诉我们大方向,这是人生的难点:“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

        圣人怕我们不理解,又才给我们说了四个大的方面:“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这四个方面也不能够从表面意思来理解,老子自己曾经说过“正言若反”。这几句话,用孙子兵法的诡道之术来诠释就好理解了,孙子曰:“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逸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这里的不争而善胜,是指表面不争,以迷惑对手,到实力具备后,一举消灭对方。后面几句话,以此类推就迎刃而解了。就像越王勾践,在自己实力不济的时候,卑躬屈膝,入朝称臣;卧薪尝胆,忍辱负重;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待到实力强盛之后,再一举灭吴。这就是前期的“勇于不敢”与后期的“勇于敢”辩证结合的结果,这个火候难以掌握。《史记》记载,越王勾践当年回国两三年之后就想报仇,范蠡一而再,再而三的让他先试探,再看结果,在试探之中,发现自己实力果然不具备,才耐着性子,慢慢等待慢慢积累,这一等一积累就用了20年的时间。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有许许多多“勇于敢”的聪明人弄虚作假,挑战法律,不顾长远,不守信用,只顾眼前,最后都只有倒闭的结局。而那些诚信经营的人,奉公守法,“勇于不敢”,虽然赚钱比较慢,最后都以不争而善胜,永久的得到了顾客的信任,生意越做越大,越做越红火。这两者的结果都可见“天网恢恢,疏而不失(漏)”。

        在我们的教育中,绝顶聪明的学生往往是遵守纪律,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全神贯注“勇于不敢”而专注于学习,最终都学有所成。而有的学生表面聪明,自视甚高“勇于敢”,无视纪律,挑战权威,不敬老师,欺负同学,最后荒废青春,荒废学业。两者最后都在“天网恢恢”之下“疏而不漏”地接受天道的赏罚。

        古人教育我们,读经要与读史相结合,理论要与实际相结合,这一点上,韩非子的《解老》就做得非常好,用历史故事生动的诠释老子的微言大义,探究《道德经》的玄妙智慧,值得我们后面理解老子的人好好学习。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德经》第七十三章的疑问与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