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浪潮的强力推动下,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持续革新与发展。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作为信息技术发展的关键成果,宛如一张无形却紧密的网络,已深度融入人们生活与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重塑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
在智能家居领域,物联网构建起了一个便捷智能的居家环境。用户仅需通过手机 APP,就能在下班途中提前开启家中的空调,让舒适的温度迎接归家;远程操控智能门锁,为临时来访的亲友开门;还能依据预设的时间和环境条件,自动调节灯光的亮度与颜色。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物联网通过整合道路、车辆、行人等多源信息,实时优化交通流量。例如,通过部署在道路上的传感器,实时感知车流量、车速等数据,动态调整信号灯时长,有效缓解拥堵,提升出行安全与效率。在工业领域,工业物联网更是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升级的核心力量,通过设备的互联互通与数据共享,实现生产流程的精准监控与高效管理,大幅提升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 。据权威机构 Statista 预测,全球物联网设备连接数量在 2025 年将突破 300 亿台,2030 年更是有望超过 500 亿台,如此迅猛的增长速度,凸显了物联网广阔的发展前景。
然而,物联网蓬勃发展的背后,安全问题如影随形,且日益严峻。物联网设备数量庞大、种类繁杂,小到智能手环、智能摄像头,大到工业控制设备、城市基础设施传感器,这些设备在设计时往往因成本、技术等因素,将重心偏向功能实现,导致部分设备计算资源有限、安全防护能力薄弱,成为黑客眼中的 “香饽饽”。例如,2016 年发生的 Mirai 僵尸网络攻击事件,黑客利用大量物联网设备(如摄像头、路由器等)默认密码未修改、安全防护缺失等漏洞,控制这些设备发起分布式拒绝服务(DDoS)攻击,致使美国东海岸大范围互联网服务瘫痪,包括 Twitter、Netflix 等知名网站均受影响,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再如,2023 年某品牌智能摄像头被爆出存在严重漏洞,黑客可通过网络入侵获取摄像头拍摄画面,导致用户隐私泄露,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由此可见,一旦物联网系统遭受攻击,个人隐私泄露、财产损失只是冰山一角,关键基础设施被破坏将直接威胁公共安全与国家安全,因此,深入研究物联网安全问题,筑牢安全防线迫在眉睫。
物联网设备的硬件和软件设计长期存在安全隐患。在硬件层面,部分设备芯片设计存在固有缺陷,例如某些低成本传感器芯片,其加密模块功能不完善,攻击者可通过侧信道攻击手段,分析芯片运行时的电磁辐射、功耗等信息,破解加密密钥,进而窃取设备中的敏感信息。以某款早期的工业传感器为例,由于其芯片设计未充分考虑电磁防护,攻击者通过特殊的电磁探测设备,在一定距离外就能获取芯片运行时的电磁信号,经过数据分析成功破解了其通信密钥,导致工业生产数据泄露。在软件方面,设备固件更新机制不健全是普遍问题。以智能摄像头为例,许多厂商出于成本和技术支持能力的考虑,无法及时为已售出的设备推送安全补丁,使得设备长期暴露在诸如缓冲区溢出、远程代码执行等已知漏洞风险之下。据相关安全机构统计,市场上仍有超过 30% 的老旧智能摄像头未得到有效的固件更新,成为网络攻击的潜在目标。此外,大量物联网设备缺乏有效的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机制,部分智能门锁仅采用简单的默认密码,用户也未及时修改,攻击者可通过网络扫描工具获取设备 IP 地址,尝试默认密码登录,一旦成功即可控制门锁,严重威胁用户生命财产安全。某小区就曾发生过因智能门锁默认密码未改,被不法分子入侵,导致多户居民财物被盗的事件。
物联网设备通信依赖的多种网络协议存在安全漏洞。Wi-Fi 作为最常用的无线通信协议之一,早期的 WEP 加密算法已被证实存在严重缺陷,攻击者利用相关工具,几分钟内即可破解 WEP 加密的 Wi-Fi 网络密码,窃取通信数据。即便较新的 WPA2 协议,也在 2017 年被爆出 “KRACK” 漏洞,攻击者可利用该漏洞重放握手包,解密 Wi-Fi 网络中的数据。蓝牙技术同样面临安全风险,低功耗蓝牙(BLE)存在的 BlueBorne 漏洞,可使攻击者在无需配对的情况下,远程控制蓝牙设备。在实际应用中,曾有攻击者利用 BlueBorne 漏洞,控制大量智能手环,篡改用户健康数据,造成不良影响。同时,物联网设备网络分布广泛且拓扑结构复杂,在智慧城市应用场景中,大量路灯、交通信号灯、环境监测传感器等设备相互连接,形成庞大的网络体系,这使得网络安全管理难度大幅增加。中间人攻击可使攻击者拦截、篡改设备间的通信数据,DDoS 攻击则能通过控制大量物联网僵尸设备,向目标服务器发起海量请求,导致网络瘫痪。2020 年,某城市智慧交通系统就因遭受 DDoS 攻击,交通信号灯失控,造成交通大面积拥堵,严重影响城市正常运转。此外,随着 5G 网络的普及,物联网设备接入速度更快,但 5G 网络的切片技术、边缘计算等新特性也带来了新的安全挑战,如网络切片间的隔离失效可能导致数据泄露等问题。
物联网系统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数据涵盖用户个人隐私、设备运行状态、商业机密等关键信息,其在采集、传输、存储和处理全生命周期中均面临安全风险。在数据采集阶段,攻击者可通过物理接触或无线信号干扰的方式,篡改传感器数据。例如,在智能电网中,恶意篡改电表数据可导致电费计量错误,影响电力企业和用户的利益;在工业生产中,篡改温度、压力传感器数据,可能引发生产事故。某化工厂曾因传感器数据被篡改,未及时发现反应釜内压力异常,导致发生轻微爆炸事故。数据传输过程中,若未采取加密措施或加密强度不足,数据极易被窃取和篡改。一些智能家居设备在与云端服务器通信时,仅采用简单的 HTTP 协议,攻击者通过搭建虚假基站或使用网络嗅探工具,就能获取用户控制指令和设备状态信息。在数据存储和处理环节,数据库若缺乏严格的访问控制和加密存储机制,一旦遭受攻击,后果不堪设想。2018 年,某知名酒店集团数据库泄露,超过 5 亿条用户信息被曝光,包括姓名、身份证号、开房记录等敏感数据,给用户带来极大的隐私泄露风险。此外,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数据的价值密度不断提高,攻击者更有动力窃取数据用于机器学习模型的攻击,如通过恶意数据注入干扰 AI 算法的训练和决策,进一步加剧了数据安全风险。
物联网应用程序开发质量参差不齐,安全漏洞频发。SQL 注入攻击是常见的应用层攻击手段,攻击者通过在应用程序输入框中注入恶意 SQL 语句,可绕过身份验证,非法获取甚至篡改数据库中的数据。跨站脚本攻击(XSS)则允许攻击者在网页中注入恶意脚本,当用户访问该页面时,脚本被执行,从而窃取用户的 Cookie 信息,实现会话劫持。此外,物联网应用权限管理混乱,部分健身类应用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获取通讯录、短信等敏感权限,存在过度收集用户隐私数据的问题。在应用与设备交互方面,缺乏有效安全验证机制,例如部分智能家电应用,在与设备配对时,仅通过简单的数字验证码,攻击者可通过暴力破解方式获取验证码,进而控制家电设备,甚至实现远程开启摄像头、麦克风等恶意操作。某智能音箱应用就曾被爆出存在漏洞,攻击者可利用该漏洞远程唤醒音箱,监听用户家庭对话,严重侵犯用户隐私。同时,随着物联网应用向云边端协同架构发展,应用在不同设备和平台间的交互安全也面临新的挑战,如边缘节点与云端之间的接口安全防护不足,可能导致数据被恶意调用和篡改。
在设备设计阶段,引入安全硬件设计理念,采用具备硬件加密功能的芯片,如 ARM TrustZone 技术,通过硬件隔离的方式,将安全相关代码和数据与普通代码和数据分离,防止恶意软件对安全关键区域的访问和篡改。同时,为设备配备独立的安全芯片,用于存储密钥、证书等敏感信息,提高设备的抗攻击能力。例如,某高端智能门锁采用了专用的安全芯片,对用户指纹、密码等信息进行加密存储和处理,有效保障了用户身份认证的安全性。建立完善的设备固件更新机制,厂商应定期发布安全补丁,并通过强制更新或提醒用户及时更新的方式,确保设备漏洞得到及时修复。可以借鉴智能手机的系统更新模式,在设备端设置醒目的更新提示,并在非高峰时段自动下载和安装更新。在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方面,采用基于数字证书的强身份认证方式,设备出厂时内置唯一数字证书,在接入网络时,通过证书验证其身份合法性。结合多因素认证技术,如设备 ID、用户密码、生物特征等多种认证方式结合,进一步提高设备访问安全性。如一些智能医疗设备,除了用户密码外,还需通过指纹和人脸识别双重验证,才能进行操作,有效防止非法访问。
优先选择安全可靠的网络协议,并对协议进行安全加固。在无线通信领域,推广使用 WPA3 加密协议替代 WPA2,WPA3 采用了更强的加密算法和密钥协商机制,有效抵御 KRACK 等攻击。对于蓝牙设备,及时更新蓝牙固件,修复已知漏洞,并启用蓝牙设备的安全配对模式。采用虚拟专用网络(VPN)技术,在物联网设备与云端服务器之间建立加密通道,对通信数据进行端到端加密传输,防止数据在网络中被窃取和篡改。部署网络入侵检测系统(IDS)和入侵防御系统(IPS),实时监测物联网网络中的异常流量和攻击行为,一旦发现威胁,立即采取阻断、隔离等防护措施。同时,定期对网络进行安全评估和漏洞扫描,及时发现并修复网络安全隐患。此外,针对 5G 网络带来的新安全挑战,可采用网络切片隔离增强技术,确保不同切片间的数据安全;利用边缘计算节点进行数据的本地处理和加密,减少数据在公网传输过程中的风险。
在数据采集阶段,为传感器添加数字签名和完整性校验机制,传感器采集的数据在发送前,使用私钥进行签名,接收端通过公钥验证签名和数据完整性,确保数据未被篡改。数据传输过程中,采用先进的加密技术,如量子密钥分发(QKD)与传统加密算法相结合的方式,量子密钥分发利用量子力学原理生成绝对安全的密钥,为数据传输提供高强度加密保障。虽然目前量子密钥分发技术还处于试验和推广阶段,但在一些对安全性要求极高的领域,如金融、政务物联网中已有初步应用。在数据存储方面,对数据库中的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存储,采用 AES - 256 等高强度加密算法,并定期更换加密密钥。建立严格的访问控制策略,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模型,根据用户角色分配不同的数据访问权限,同时启用数据库审计功能,对数据的增删改查操作进行记录,便于事后追溯和审计。针对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应用中的数据安全问题,可采用联邦学习技术,在不泄露原始数据的情况下,实现多方数据的协同训练,保障数据隐私和安全。
物联网应用程序开发团队应遵循安全编码规范,在开发过程中采用静态代码分析工具和动态安全测试工具,及时发现并修复 SQL 注入、XSS 等安全漏洞。例如,使用 SonarQube 等静态代码分析工具,在代码编写阶段就能检测出潜在的安全问题和代码质量缺陷;通过 OWASP ZAP 等动态测试工具,模拟真实攻击场景,对应用进行安全测试。在应用权限管理上,严格遵循最小权限原则,仅向应用授予必要的权限,并在用户安装和使用应用时,明确告知用户应用所需权限及用途。在应用与设备交互环节,建立双向认证机制,应用和设备在通信前,相互验证对方身份,确保交互双方的合法性。采用安全的通信协议,如基于 TLS/SSL 的 HTTP/2 协议,保障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机密性和完整性。此外,定期对应用进行安全评估和渗透测试,及时发现和修复潜在的安全风险。对于云边端协同架构的应用,加强边缘节点与云端之间接口的安全防护,采用 API 网关进行统一管理和鉴权,对接口调用进行严格的访问控制和流量限制,防止接口被恶意调用和攻击。
本次对物联网安全问题的研究,系统剖析了物联网在设备、网络、数据和应用层面存在的安全隐患,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全面且具有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从设备安全防护的硬件升级、固件更新与身份认证强化,到网络通信安全的协议优化、加密传输与安全监测,再到数据安全的全流程保障以及应用安全水平的提升,这些措施相互配合,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物联网安全防护体系。
但必须清醒认识到,物联网安全是一个动态且复杂的系统性难题。随着 5G、人工智能、边缘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与物联网的深度融合,新的应用场景不断涌现,随之而来的安全威胁也将更加多样化和隐蔽化。未来,需要持续关注物联网安全领域的技术发展动态,加强产学研合作,深入探索人工智能在威胁检测与响应、区块链在数据安全与可信交互等方面的创新应用,不断完善物联网安全解决方案,为物联网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让物联网真正成为推动社会进步、提升生活品质的可靠技术力量。同时,还应加强物联网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制定与完善,明确各方责任和义务,从法律层面保障物联网安全;加强物联网安全人才培养,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术水平,为物联网安全发展提供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