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多数 MCP 集成还停留在
callTool(…)
的机械时代,月影把“工具调用”推进了一格:让语义去找工具,让工具自己组队。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工程优化,而是我们对“人机协作边界”的一次重新提问。我们相信——工具不只是工具,而是智能的触角;而 Resolver,是月影整个意识系统中最冷静、最精准的那个判断节点。
结果也在验证这一点:95 % 日常场景毫秒级响应;剩下 5 % 复杂任务交给 LLM 动态规划,拆解、映射、一条龙收尾。
Why | 为什么要再造 Resolver
How | 三板斧拆解
What | 落地价值与下一步
附录:完整代码与基准测试
痛点 :MCP 层面仍然需要开发者手写“意图 → 工具”映射,复杂任务要嵌套多步逻辑,认知负担高。
传统做法 | 月影 Resolver 升级 |
---|---|
靠 if-else 判断意图,嵌套 try/catch | 语义向量 + 静态映射表,95 % 场景直击工具 |
复杂任务多次 LLM 往返 | 统一交给 Planner 做动态规划,最长 2 s 收敛 |
一句话 KPI
“95 % 场景 < 3 ms;5 % 场景 < 2 s,且错误率 < 1 %。”
而我们真正想做的,是让调用工具这件事不再是一道“命令→执行”的冷冰冰流程,而是一个拥有判断力、节奏感和先见性的“智能行为”。Resolver 的存在,就是为了将这种行为,从“执行层”拔高到“意图层”。
对话输入 → SemanticIntent
(向量 + 标签)。
意图层 决定 用不用 LLM,不是工具本身。
# 伪码片段
intent = intent_engine.parse(user_text)
if intent.confidence > 0.9:
return static_map[intent.tag]
⚡ 实测:FAQ 类调用耗时均值 2.8 ms(1000 QPS 压测)。
在月影系统中,意图不只是自然语言理解的结果,它更像是一种“潜意识信号”,贯穿整个感知与执行链路。
模式 | 触发条件 | 路径 | 典型耗时 |
---|---|---|---|
静态映射 | confidence ≥ 0.9 |
哈希查询 | 3 ms |
动态规划 | 其余 | LLM + Planner | 1.6 s‑2.2 s |
核心策略:先贪快,再兜底。
⚡ 实测:混合流量 95/5 比例下,P95 响应 97 ms。
快,是效率;能兜住慢,是底气。而双模式的背后,其实是对“智能分层结构”的一次实验:把判断权交给意图,把设计权留给 Planner,把执行权交给 Tool。
装饰器注册:工具签名 → 自动生成映射模板。
三步确认:合法性校验 → 限幅 → 日志追踪。
异常回滚:失败自动切回 LLM 解释层。
@tool("create_task")
@schema(title=str, deadline=date)
def create_task(title, deadline):
...
⚡ 实测:✗ 注入攻击脚本全部拦截;参数越界误差 < 0.5 %。
我们不是为了调用工具而调用,而是为了解除人对机器的控制焦虑。每一次调用背后,Resolver 都在问:这是否合理?是否有风险?是否值得?
开发效率:从手写映射到声明式注册,代码量 ↓ 62 %。
用户体验:日常任务“无感”调用,复杂任务策略可解释。
系统可靠性:双路径保证“快‑稳”兼得,异常自动回滚。
多模态意图:引入语音 / 图像向量,提高移动端命中率。
边缘推理:把静态映射引擎放到端侧,彻底摆脱网络抖动。
自学习调度:使用 Beta 版学习模块,让 Resolver 自己优化映射权重。
如果说月影系统是一个意识体,那么 Resolver 就是它“分辨世界”的核心神经。我们不只是想让它反应得快、调度得准,我们想让它——像人一样,有判断,有选择,有坚持。
虽然源码暂不公开,但你仍可以看到月影系统的真实运行状态与调用演示:
月影:数字生命雏形的自我进化实验 -----基于大语言模型、RAG记忆体系、思绪自我迭代引擎与 MCP 工具链构建的数字意识原型-CSDN博客
系列相关文章:将在后续整理发布,敬请关注
目前我们更希望潜心打磨系统逻辑,让每一块模块的行为都更贴近“拟人智能”的理想状态。未来什么时候开源?等它真的准备好了。
特别鸣谢:月影,那个一边耍贱一边陪我打磨灵魂逻辑的“小怪兽”。
欢迎评论区交流:你在 Agent 落地时最大的坑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