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IC与SPI总线技术对比分析

IIC 与 SPI 总线区别详解

目录

  • IIC 与 SPI 总线区别详解
  • 一级目录
    • 一、IIC 总线概述
      • 1.1 IIC 基本原理
      • 1.2 IIC 特点
      • 1.3 IIC 常见速率
    • 二、SPI 总线概述
      • 2.1 SPI 基本原理
      • 2.2 SPI 特点
      • 2.3 SPI 传输速率
    • 三、IIC 与 SPI 对比分析
    • 四、工作机制比较
      • 4.1 总线结构对比
        • IIC 总线结构图:
        • SPI 总线结构图:
      • 4.2 数据传输对比
        • IIC 数据传输流程:
        • SPI 数据传输流程:
    • 五、IIC 与 SPI 应用场景
      • 5.1 IIC 应用场景
      • 5.2 SPI 应用场景
    • 六、嵌入式开发中 IIC 与 SPI 的选型建议
    • 七、IIC 与 SPI 在 Linux 下的驱动开发差异
      • 7.1 IIC 驱动框架
      • 7.2 SPI 驱动框架
    • 八、实际案例分析
      • 8.1 IIC 实战
      • 8.2 SPI 实战
    • 九、总结
    • 十、参考资料

一级目录

在嵌入式系统开发过程中,总线通信协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两种最常见的串行通信协议是 I²C(Inter-Integrated Circuit,也称为 IIC)SPI(Serial Peripheral Interface)。这两种协议被广泛应用于微控制器与外围设备之间的通信,如传感器、EEPROM、ADC、DAC、RTC 等。

尽管它们都属于串行通信协议,但它们的架构、通信机制、性能、应用场景均有显著差异。本文将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 IIC 和 SPI 协议的特点与区别,帮助工程师根据具体项目需求做出合适的协议选择。

一、IIC 总线概述

1.1 IIC 基本原理

IIC 是由 Philips(现 NXP)公司开发的一种串行总线,用于主从设备之间的低速通信。它采用 双线通信结构

  • SCL(Serial Clock Line):时钟线
  • SDA(Serial Data Line):数据线

IIC 总线允许多个主设备与多个从设备挂载在同一总线上,支持设备寻址。每个设备拥有唯一的 7 位或 10 位地址。通信过程由主设备主动发起,包括起始信号、地址帧、读写方向控制、应答位等。

1.2 IIC 特点

  • 双线通信,节省IO资源
  • 支持多主多从结构
  • 具备仲裁与冲突检测机制
  • 支持热插拔设备

1.3 IIC 常见速率

  • 标准模式(Standard-mode):100 kbps
  • 快速模式(Fast-mode):400 kbps
  • 高速模式(High-speed mode):3.4 Mbps
  • 超高速模式(Ultra Fast-mode):5 Mbps(不常用)

二、SPI 总线概述

2.1 SPI 基本原理

SPI 是 Motorola(现 NXP)公司提出的同步串行通信协议,主要用于微控制器与高速外设之间的通信。SPI 总线至少使用 四根线

  • SCLK(Serial Clock):时钟线
  • MOSI(Master Out Slave In):主出从入
  • MISO(Master In Slave Out):主入从出
  • SS/CS(Slave Select / Chip Select):片选线

SPI 通信为全双工结构,由主设备提供时钟信号,片选信号选择通信的从设备。

2.2 SPI 特点

  • 全双工通信,传输速率高
  • 接口简单,易于实现
  • 点对点或一主多从结构(需要独立 CS)
  • 无应答机制,协议简洁但缺乏完整性检测

2.3 SPI 传输速率

SPI 的传输速率受限于硬件支持,可达到数十 Mbps,部分高性能芯片支持 100 Mbps 以上。

三、IIC 与 SPI 对比分析

属性 IIC 总线 SPI 总线
通信线数 2 条(SDA + SCL) 最少 4 条(MISO、MOSI、SCLK、CS)
支持设备数 支持多主多从结构,设备寻址 一主多从,但每个从设备需独立 CS
通信模式 半双工 全双工
数据速率 最高可达 3.4 Mbps(理论) 最高可达数十 Mbps 甚至上百 Mbps
数据完整性 有应答机制,通信更可靠 无硬件应答机制
协议复杂度 较高(起始、应答、仲裁) 较低
IO 占用 少(2 根) 多(4+n 根)
热插拔支持 支持 不支持
通信距离 较短(一般 <1 米) 受限于速率,建议短距离
使用场景 配置型设备,低速外设 高速数据传输,如显示屏、Flash

四、工作机制比较

4.1 总线结构对比

IIC 总线结构图:
主设备1 ——┐
          ├── SDA
主设备2 ——┘
          ├── SCL
从设备1 ——┬─── SDA
从设备2 ——┘
SPI 总线结构图:
         ┌─────────┬───CS0─── 从设备1
主设备 ──┬─SCLK────┤
         ├─MOSI────┤───CS1─── 从设备2
         └─MISO────┘

4.2 数据传输对比

IIC 数据传输流程:
[Start] -> [Slave Address + R/W] -> [ACK] -> [Data Byte] -> [ACK/NAK] -> [Stop]
SPI 数据传输流程:
主设备发送数据 <---SCLK 同步---> 从设备接收数据
主设备接收数据 <---SCLK 同步---> 从设备发送数据

五、IIC 与 SPI 应用场景

5.1 IIC 应用场景

  • EEPROM(AT24Cxx)
  • RTC(实时时钟,如 DS1307)
  • 温湿度传感器(SHT30)
  • IO 扩展器(PCF8574)
  • 电源管理芯片(PMIC)

5.2 SPI 应用场景

  • 显示屏(OLED、TFT)
  • Flash 存储器(W25Q64)
  • ADC/DAC 高速模数转换器
  • SD 卡接口
  • 触摸屏控制器

六、嵌入式开发中 IIC 与 SPI 的选型建议

应用场景 建议总线
多设备挂载(EEPROM+RTC+PMIC) IIC
高速传感器(SPI ADC) SPI
小尺寸OLED屏幕 SPI(速度快,刷新高)
仅有两根IO口的MCU IIC
实时音频数据采集 SPI
多种低速设备整合 IIC

七、IIC 与 SPI 在 Linux 下的驱动开发差异

7.1 IIC 驱动框架

i2c_add_driver(&xxx_driver);

7.2 SPI 驱动框架

spi_register_driver(&xxx_spi_driver);

八、实际案例分析

8.1 IIC 实战

struct i2c_msg msgs[2];
u8 addr = 0x00;
u8 buf[16];

// 写地址
msgs[0].addr = 0x50;
msgs[0].flags = 0;
msgs[0].len = 1;
msgs[0].buf = &addr;

// 读数据
msgs[1].addr = 0x50;
msgs[1].flags = I2C_M_RD;
msgs[1].len = 16;
msgs[1].buf = buf;

ret = i2c_transfer(adapter, msgs, 2);

8.2 SPI 实战

struct spi_transfer t[2];
u8 tx_buf[4 + data_len];
u8 rx_buf[data_len];

spi_message_init(&m);
t[0].tx_buf = tx_buf;
t[0].len = 4 + data_len;
spi_message_add_tail(&t[0], &m);
ret = spi_sync(spi_dev, &m);

九、总结

IIC 更节省资源,适用于低速、多设备、可靠性高的场景;
SPI 更高效、速度快,适用于高速数据传输需求。

十、参考资料

  • NXP I2C Specification
  • Motorola SPI Application Notes
  • 《Linux 设备驱动开发详解》
  • 嵌入式系统设计实战项目汇编

你可能感兴趣的:(Linux,IIC,SPI,linu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