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 数据分析实践:车辆行驶数据处理心得

在数据驱动决策的大趋势下,Python 凭借其丰富的数据分析库,成为处理各类数据的得力工具。近期我围绕车辆行驶数据展开分析,过程中收获诸多实战经验,在此分享用 Python 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的心得,也结合代码讲讲实际运用思路。

一、数据导入与初步探索:开启分析第一步

import pandas as pd
# 导入数据
df = pd.read_excel(r'../../数据层/数据集合/车辆行驶记录表单 2.xlsx')

数据导入是分析的基础,pandas 的 read_excel 函数轻松实现 Excel 数据读取。这一步要留意文件路径的准确性,相对路径或绝对路径设置错误会导致读取失败。导入后,就可以基于 df 开展后续探索,比如查看数据前几行(df.head() )、了解数据基本信息(df.info() ),初步判断数据质量,像是否存在缺失值、数据类型是否正确等 。

二、数据计算:从基础指标到业务需求

(一)时间差与行程相关计算

# 时间差计算
df['行驶时长'] = (df['停止时间'] - df['启动时间']).dt.seconds 
df['行驶时长sh'] = df['行驶时长'] / 3600
# 计算行驶里程
df['行驶里程'] = (df['平均速度'] * df['行驶时长sh']).round(1) 

在车辆行驶数据分析里,时间和里程是关键指标。通过 pandas 对时间列做差值运算,结合 .dt.seconds 提取秒数,得到行驶时长(单位:秒 ),再进一步转换为小时(行驶时长sh ),方便后续里程计算。利用 “里程 = 速度 × 时间” 的公式,结合 平均速度 和 行驶时长sh 算出 行驶里程 ,round(1) 则是按需求保留 1 位小数,让结果更简洁。这体现出 Python 能灵活处理时间序列数据,依据业务逻辑快速推导新指标。

(二)电量与单位 SOC 里程计算

​
# 计算耗电量
df['耗电量(SOC)'] = df['启动时剩余电量'] - df['停止时剩余电量'] 
# 计算此次SOC行驶里程
df['单次SOC行驶里程'] = (df['行驶里程'] / df['耗电量(SOC)']).round(3) 

​

从业务角度看,了解车辆电量消耗和单位 SOC 行驶里程很有必要。通过简单的列运算,用 启动时剩余电量 减去 停止时剩余电量 得到 耗电量(SOC) ,再用 行驶里程 除以 耗电量(SOC) 算出 单次SOC行驶里程 ,清晰呈现每消耗 1 单位 SOC 能行驶的里程数,为分析车辆能效提供数据支撑。这展示了 Python 处理多列数据运算的便捷性,能快速将业务逻辑转化为代码实现。

三、数据分箱:让数据分组更清晰 

# 对平均速度进行分箱
# 先查看平均速度描述性统计
df['平均速度'].describe()
# 确定分箱区间
bins = [0, 20, 30, 40, 50, 60, 70, 80, 100]  
labels = [f'({bins[i]},{bins[i+1]})' for i in range(len(bins)-1)]  
df['平均速度区间'] = pd.cut(df['平均速度'], bins=bins, labels=labels) 

分析不同速度区间对车辆行驶的影响时,分箱操作就很关键。先通过 describe() 了解 平均速度 的分布情况,确定合理的分箱区间(如 bins 里设置 0 - 100 不同间隔 ),再用 pd.cut 函数按区间分组,并用 labels 为每个区间命名,生成 平均速度区间 列。这样就能把连续的速度数据离散化,便于后续按区间分析,比如不同速度区间的车辆数量、能效表现等,让数据特征更突出 。

四、分组聚合:挖掘数据群体特征

(一)统计各速度区间车辆数

# 计算各速度区间中所有车辆的平均单位SOC行驶里程
# 统计每个区间的车辆数
df.groupby('平均速度区间').size() 

分组聚合是数据分析常用手段,这里按 平均速度区间 分组,用 size() 统计每个区间的车辆数量,能快速了解不同速度区间的样本分布情况,判断哪些区间数据更具代表性 。

(二)计算平均单位 SOC 行驶里程

# 计算各速度区间内所有车辆的平均单位SOC行驶里程
df.groupby('平均速度区间')['单次SOC行驶里程'].mean()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按 平均速度区间 分组,对 单次SOC行驶里程 求均值,得到不同速度区间的平均单位 SOC 行驶里程。这一步能挖掘出速度区间和车辆能效的潜在关系,比如哪个速度区间车辆能效更高,为优化车辆行驶策略、节能分析等提供数据依据。体现出 Python 分组聚合功能强大,能高效汇总数据,挖掘群体特征 。

五、问题挑战

在学习 Python 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不少问题和挑战。其中,语法错误是最常见的问题之一。由于 Python 对缩进要求严格,一旦缩进错误,就会导致代码运行报错。为了解决这类问题,我养成了仔细检查代码缩进的习惯,同时利用代码编辑器的语法高亮和自动缩进功能,减少语法错误的发生。

逻辑错误也是比较难排查的问题。有时候代码能够正常运行,但结果却不符合预期。这时,我会使用调试工具,如 Python 自带的 pdb 调试器,通过设置断点、单步执行等操作,逐步排查代码逻辑,找出问题所在。

此外,在使用第三方库时,也会遇到版本不兼容、依赖项缺失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会仔细阅读官方文档,按照文档的说明进行安装和配置。同时,使用虚拟环境(如 venv 或 conda)来隔离不同项目的依赖环境,避免出现库版本冲突的情况。

六、总结与收获

通过这次车辆行驶数据的 Python 分析实践,我深刻感受到 Python 在数据分析流程里的优势:pandas 库提供丰富且便捷的数据处理函数,从数据导入、计算、分箱到分组聚合,一站式满足需求;代码的灵活性让我能快速将业务逻辑转化为分析步骤,高效探索数据价值 。

当然,过程中也遇到一些小挑战,像分箱区间的合理确定,需要结合数据分布和业务经验调整;处理复杂运算时,要注意代码的可读性和逻辑严谨性 。但正是这些实践,让我对 Python 数据分析有了更扎实的掌握,也明白数据分析不仅是代码编写,更是理解业务、挖掘价值的过程 。

你可能感兴趣的:(python,数据分析,开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