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C学习笔记(3)结构性凸极与饱和性凸极的区别及其在无感FOC中的影响

电机凸极性(Saliency)是指由于转子磁路不对称性导致的直轴(d轴)和交轴(q轴)磁阻或电感存在差异的特性。这种不对称性表现为d轴(与转子永磁体磁场方向一致)磁阻通常较大(电感较小),而与之正交的q轴磁阻通常较小(电感较大)。凸极性是无位置传感器控制(特别是高频注入法)实现转子位置估算的关键物理基础,尤其在零速和低速工况下至关重要。

凸极性主要来源于两种机制:结构性凸极和饱和性凸极。结构性凸极是由转子物理结构本身的不对称性(如内置磁障、永磁体特殊嵌入方式等)造成的,这类凸极在IPMSM(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和同步磁阻电机(SynRM)中表现尤为明显。而饱和性凸极则是在高电流工况下,由于铁芯磁饱和效应导致d/q轴电感发生变化而产生的,这种凸极即使在转子结构对称的电机(如SPMSM表贴式永磁同步电机)高负载运行时也会出现。

在实际应用中,凸极性的存在使得高频注入法等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技术成为可能。通过向电机注入高频信号并检测d/q轴电感差异引起的电流响应变化,可以准确提取转子位置信息。对于结构性凸极显著的电机(如IPMSM),这种方法在零速和低速时特别有效;而对于隐极电机(如SPMSM),则需要利用其在高负载时表现出的饱和性凸极特性,或结合其他控制策略来实现位置估算。理解这两种凸极特性的差异及其对控制算法的影响,对于设计高性能的无位置传感器控制系统至关重要。

凸极性的来源

类型 成因 典型电机
结构性凸极 转子物理结构不对称(如磁障、永磁体嵌入方式) IPMSM、同步磁阻电机(SynRM)
饱和性凸极 高电流下铁芯磁饱和导致d/q轴电感变化(即使结构对称也可能出现) SPMSM(高负载时)、IPMSM

1. 基本概念

(1) 结构性凸极(Structural Saliency)

  • 定义:由转子物理结构不对称(如磁障、磁钢嵌入方式)导致的d轴与q轴磁阻差异。

  • 典型电机

    • 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IPMSM)

    • 同步磁阻电机(SynRM)

  • 特点

    • 凸极率(Lq/LdLq​/Ld​)固定,基本不随电流变化。

    • 高频信号注入时,电流响应中的位置信息清晰可辨。

(2) 饱和性凸极(Saturation-Induced Saliency)

  • 定义:因铁芯磁饱和效应(尤其在高电流时)导致的等效d/q轴电感变化,即使转子结构对称也可能出现。

  • 典型电机

    • 表面式永磁同步电机(SPMSM,本应无结构性凸极)

    • 部分IPMSM(在高饱和时附加效应)

  • 特点

    • 凸极率随电流幅值变化(非线性)。

    • 位置信号可能畸变,需额外补偿。


2. 物理成因对比

特性 结构性凸极 饱和性凸极
来源 转子物理结构不对称(如磁障、磁钢嵌入) 铁芯磁饱和(高电流时d/q轴磁导率变化)
是否依赖电流 基本无关 强相关(电流越大,饱和越显著)
典型电机 IPMSM, SynRM SPMSM, 高负载下的IPMSM
电感关系 Ld LdLd​因饱和下降更明显,可能使Ld≈LqLd​≈Lq​甚至反转

3. 对无感FOC算法的影响

(1) 高频信号注入法的响应差异

  • 结构性凸极

    • 电流响应中二次谐波幅值稳定,位置解调简单(如PLL锁定)。

    • 适用于传统高频正弦注入或方波注入。

  • 饱和性凸极

    • 电流响应幅值随负载变化,位置信号可能畸变。

    • 需动态补偿饱和效应(如在线电感辨识)。

(2) 算法设计挑战

问题 结构性凸极 饱和性凸极
位置估算精度 高(信号清晰) 可能降低(需饱和补偿)
参数敏感性 依赖固定凸极率 依赖电流工况,需自适应调整
典型解决方案 标准HFI算法 自适应观测器、在线参数辨识

4. 实际应用中的处理策略

(1) 结构性凸极的利用

  • IPMSM控制

    • 直接利用Ld≠LqLd​=Lq​的特性,通过HFI实现零低速控制。

    • 示例:脉振高频注入法(Pulsating HFI)通过d轴注入提取q轴电流响应。

(2) 饱和性凸极的补偿

  • SPMSM的无感控制

    • 传统认为SPMSM无凸极,但饱和效应可被利用:

      • 注入高频信号后,饱和导致LdLd​略小于LqLq​,形成等效凸极。

    • 需动态调整观测器增益(如EKF结合饱和模型)。

  • IPMSM高负载工况

    • 额外饱和效应可能掩盖结构性凸极,需混合策略:

      Ld,eff=Ld0−ΔLsat(id),Lq,eff=Lq0−ΔLsat(iq)Ld,eff​=Ld0​−ΔLsat​(id​),Lq,eff​=Lq0​−ΔLsat​(iq​)

      其中ΔLsatΔLsat​为饱和补偿项。


5. 实验对比案例

(1) IPMSM(结构性凸极主导)

  • 现象:零速下HFI位置误差<1°,且不随负载显著变化。

  • 原因:Ld/LqLd​/Lq​比值稳定(如0.6)。

(2) SPMSM(饱和性凸极主导)

  • 现象:空载时位置估算失败,负载增大后误差减小(饱和凸极显现)。

  • 数据

    负载率 等效Ld/LqLd​/Lq​ 位置误差
    0% 1.0(无凸极) 失效
    50% 0.95
    100% 0.85

6. 结论

  • 结构性凸极是转子设计的固有特性,适用于标准高频注入法,稳定性高。

  • 饱和性凸极由磁饱和引发,需动态补偿,但为SPMSM等电机提供了无感控制的可能性。

  • 现代趋势

    • 结合两类凸极(如IPMSM中同时考虑结构性与饱和效应)。

    • 机器学习辅助凸极率在线辨识(如神经网络拟合Ld(id),Lq(iq)Ld​(id​),Lq​(iq​))。

通过合理建模和算法设计,两类凸极均可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提供可靠的位置信息。

你可能感兴趣的:(FOC记录笔记,单片机,嵌入式硬件,foc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