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叶圣陶校注版】-绪论内容读书笔记

【心即理】

王阳明的学说都有其前提,此外诸说都是从这个前提上演绎出来的,即:“心即理”。此处所谓的“理”便是天理、原则、规律,也就是至善。理是整个的,不可分析的,人心天生即具有理,自然具有它的整体,不是一枝一节,所以王阳明说“心即理”。

“理”的最高境界便是“至善”,既然人心本就具有“理”,那不是人人都是善人了?为什么世上又存在形形色色的恶人呢?于是他们认为这主要是由于:私欲。由于人的私欲的存在,遮蔽了天理;王阳明常常以明镜作比,明镜比喻具有充足天理的心;私欲则相当于是明镜上的灰尘。其所谓的“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即可以理解为擦去明镜上的灰尘,使明镜重新恢复本来面目的过程;也就是人欲去尽,此心便恢复到了“心即理”的本来面目。

所谓“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即说明人心本是至善,只要追求美好品德到极限便是了。

当有一个至善的心,凭此心所做的事便也都是符合规则的,良善的;而一切的忠心、善心、孝心、诚心等都是“心即理”的外在表现,如用一颗至善的心与人相处,自然而然的与人便是诚心相处,不存在任何假意。

对于天理之心,重要的不是外在的表现而在于是否是具有天理之心;当具有天理之心时,做的一切事便都是符合至善的道理的;正所谓“君子论心不论迹”即指当有一个至善的心,凭着至善的心所做的事也就都是至善的。而不能仅仅通过别人的行为就判断其是否是一个具有至善品德的人,因为人的行为是可以伪装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生,笔记,程序人生,职场和发展,学习方法,微信,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