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M掌门人炮轰美国芯片禁令:科技围墙只会让蛋糕变小

科技行业又一位重量级人物站出来了。ARM首席执行官雷内·哈斯(Rene Haas)最近在牛津的创始人论坛全球会议上,公开批评美国对华芯片出口管制。他的话很直白:"如果你限制技术获取,逼着其他生态系统自立门户,这对谁都不好。"

哈斯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蛋糕变小了。他说,这种限制"让整个蛋糕变小了,说实话,对消费者也不好"。这就是最朴素的道理:市场被人为分割,竞争减少,创新动力不足,最终买单的还是普通用户。

想想看,当一个技术领域失去了最大的单一市场,研发成本怎么分摊?规模效应怎么发挥?技术迭代的速度必然放缓。

在一条本来畅通的河流上建起大坝,看似控制了水流方向,实际上整个河流生态都会受影响。

ARM在中国的业务"相当重要",这是他自己承认的。作为全球最重要的芯片架构授权商,ARM几乎为所有智能手机和大部分服务器提供核心技术。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制造基地,也是ARM重要的收入来源。

制裁让ARM陷入两难:一边是美国政府的压力,一边是巨大的商业利益。哈斯透露,过去一年半他在华盛顿待的时间比职业生涯的任何时候都多,显然是在努力游说。他说现任政府"有很多与我们行业相关的聪明人",ARM的声音"正在被听到"。

这话听起来客气,实际上是在表达不满:我们已经够配合了,但政策还是过于严厉。

哈斯并不孤单。英伟达CEO黄仁勋早就公开抨击出口管制是"失败"的政策。数据说话:制裁让英伟达损失了80亿美元,基本被挤出了中国市场。甚至来年的盈利评估暂时也不记中国市场。

更要命的是,限制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黄仁勋警告说,禁令反而推动了中国竞争对手(特别是华为)加速创新。华为现在不仅要"搞定中国市场",甚至还要"搞定其他所有市场"。

这就是政策制定者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本想通过技术封锁维持优势,结果催生了更强的竞争对手。

从系统思维角度看,这种技术封锁政策存在根本性悖论。全球化时代的技术发展,本质上是一个协作网络。你越是试图孤立某个节点,这个节点就越有动力发展替代方案。

中国芯片产业在制裁压力下的快速发展就是最好的例证。当正常的技术获取渠道被切断,整个产业链都会寻找新的解决方案。这种被迫的自主创新,往往比舒适环境下的渐进式改良更具颠覆性。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这种复杂背景下,ARM仍在寻找合作机会。比如与小米在定制手机soc领域的合作,就展现了技术公司在政策夹缝中的生存智慧。

哈斯和黄仁勋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当技术标准开始分化,当供应链被人为割裂,受伤的不仅仅是被制裁的一方。整个行业的效率都会下降,创新速度都会放缓。

真正的问题是:在这场技术冷战中,到底谁是赢家?答案可能让所有人失望——没有赢家,只有程度不同的输家。

消费者面对更高的价格和更慢的技术进步,企业承受分裂市场的成本,连政策制定者也可能发现,他们精心设计的技术围墙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战略优势。

你可能感兴趣的:(arm开发,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