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工程师唠嗑:什么样的代码才算「人见人爱」?

一、那些年,我们踩过的「烂代码」坑

有没有接过这样的代码?
改一行报错十行,加个功能像拆盲盒——你以为在修bug,其实在给未来埋雷。
之前有个做电商的朋友吐槽:他们系统的库存代码像盘丝洞,促销活动一多就超卖。某次大促前改代码,结果把「减库存」写成了「加库存」,半夜被运营拎起来救火,第二天老板差点拍桌子。

其实烂代码就俩硬伤:

  1. 功能是个「纸老虎」:看着能跑,关键时刻掉链子。比如外卖App的地址填写页,用户选了省市区,结果提交时地址栏一片空白。
  2. 改一次崩一次:想给登录页加个验证码,得把用户模块翻个底朝天;修个小bug,隔壁订单系统跟着遭殃。这种代码就像用胶带粘起来的破自行车,骑起来咯吱响,修一下能散架。

二、「赶工写烂代码」才是最大的效率杀手

很多新人误以为:「先快速写完,后面再优化」。
但现实打脸——DORA研究算过一笔账:
高质量代码的团队,开发新功能的效率比别人高44%。
举个例子:A团队花2周写了堆烂代码,上线后每周花3天修bug;B团队花3周打磨代码,后面每周只花半天维护。3个月后,A团队实际开发时间比B少了整整1个月!

为啥?烂代码就像没规划的毛坯房:

  • 想加功能=拆墙改水电,到处是隐患;
  • 高质量代码像精装房,模块间分工明确,加功能就像添家具,拧个螺丝就行。

三、真正的「代码可读性」:让门外汉也能看懂

以前我以为「代码能跑」就行,直到带教医生看医疗系统代码被怼:
「你这患者数据流转逻辑,比病历还难认!」

好代码的终极标准是:
懂业务的人能看懂核心逻辑
比如:

  • 游戏代码:策划看了能明白「技能冷却机制」为啥要这么写;
  • 财务系统代码:会计看了能知道「报销审批流程」的代码逻辑。
    就像菜谱,不是写给厨师的炫技文案,而是让新手也能按步骤做出菜。

四、打工人必学:4招写出「神仙代码」

1. 先写测试:给代码上「保险丝」

我刚工作时最烦写测试,觉得是浪费时间。直到有次改代码把支付模块搞崩了——如果当时先写「支付成功/失败」的测试用例,就能像装了保险丝,改完代码一跑测试,哪里漏电立刻知道。

具体咋做?

  • 先想:这个功能可能有哪些坑?比如注册页要防重复手机号,就先写「输入重复号码时报错」的测试;
  • 再写代码:为了通过测试,你会被迫把代码拆成小模块(比如「校验手机号」单独一个函数),模块间像乐高一样独立,后期改起来超方便。

2. 代码分层:每个模块只干一件事

见过那种「万能函数」吗?一个函数里又算工资、又发通知、还存数据库,像个塞满杂物的抽屉。
正确做法是「按工种分组」:

  • 「计算组」:只负责算工资逻辑;
  • 「通知组」:只负责发邮件短信;
  • 「存储组」:只负责存数据。
    就像餐厅后厨,切菜的不炒菜,炒菜的不洗碗,出了问题一眼就能找到责任人。

3. 变量名:让代码自己「说话」

新手最爱用的变量名:a、b、c、data1、list2
老手一看就头大:这a到底是金额还是数量?
正确命名是「说人话」:

  • 用「orderTotalAmount」代替「total」(订单总金额);
  • 用「isUserVip」代替「isVip」(明确是用户的VIP状态)。
    就像给人起外号:「隔壁老王」比「那个谁」好认多了。

4. 少搞「骚操作」:简单就是王道

以前我特爱秀技术:一个函数写100行,用各种嵌套循环和全局变量,觉得这样才「高级」。直到有次同事改我代码时骂骂咧咧:「这变量哪里来的?怎么突然变了?」

后来才明白:

  • 少用全局变量:就像别把零食放公共区域,谁都能拿,最后不知道被谁吃完了;
  • 减少「副作用」:一个函数只干一件事,比如「计算订单折扣」就别顺便改用户积分。

五、最后唠唠:好代码是「养」出来的

别指望一次性写出完美代码,就像种树:

  • 先选对树种(测试先行、模块化);
  • 定期修剪(每周花1小时重构烂模块);
  • 时间长了,自然长成能遮风挡雨的大树。

你接手过最离谱的烂代码是啥样?或者有啥写代码的小妙招?评论区聊聊,让咱少踩点坑~

你可能感兴趣的:(嵌入式硬件,stm32,51单片机,mcu,c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