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在不同时候呈现出不同的姿态,古人为此留下了许多经典诗词

目录

    • 月亮在不同时候呈现出不同的姿态
    • 分类诗词解析笔记
      • 一、自然意象:月与山水云树
      • 二、情感寄托:思乡·离别·爱情
      • 三、历史与边塞:家国情怀
      • 四、神话与哲理:永恒与哲思
      • 五、时空与意境:晨昏四季
      • 六、高洁与超脱:文人品格
      • 七、其他经典意象

月亮在不同时候呈现出不同的姿态

月亮在不同时候呈现出不同的姿态,古人为此留下了许多经典诗词。以下是一些相关诗句:

  • 幼时望月:“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出自李白的《古朗月行》,以儿童的视角,将月亮比作白玉盘和瑶台镜,生动地表现了幼儿对月亮的天真认知和好奇。
  • 春夜之月:“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出自《诗经·月出》,描绘了春夜月光皎洁,诗人由月联想到美人,表达了内心的爱慕与忧愁。“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出自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与明月相伴而生,气势磅礴,意境优美。
  • 夏夜之月:“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的《月夜》描绘了夏夜深夜的景象,月色洒在半边人家,星星倾斜,通过虫声感受到春气回暖,充满生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以明月、惊鹊、清风、鸣蝉等意象,展现了夏夜乡村的宁静与美好。
  • 秋夜之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以雄浑的笔触描绘了明月从海上升起的画面,寄托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中,借秋夜的露水和月亮,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眷恋,认为故乡的月亮格外明亮。“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苏轼的《阳关曲·中秋月》,描绘了中秋夜晚,暮云消散,月亮如玉盘般皎洁,营造出清冷而美好的氛围。
  • 冬夜之月:“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袁枚的《十二月十五夜》,写冬夜吹灯后窗外更亮,原来是月光映照满地白雪,画面清新静谧。“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在《观沧海》中,通过描写日月仿佛在大海中运行,展现了大海的辽阔壮观和诗人的宏大抱负。
  • 清晨之月:“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韩翃的《宿石邑山中》,描绘了清晨晓月暂隐高树之中,银河仿佛被隔在数峰之西的景象,富有层次感。“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的《商山早行》,用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等意象,勾勒出清晨荒村野店的羁旅图,意境清冷。
  • 傍晚之月:“新月已生飞鸟外,落霞更在夕阳西。”张耒的《和周邦彦》,描绘了傍晚时分,新月在飞鸟之外升起,落霞在夕阳更西之处的美景,画面悠远宁静。“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的《马诗二十三首·其五》,以沙漠、燕山、钩月等意象,展现了边疆傍晚的壮阔景色,同时寄托了诗人的怀才不遇之情。

分类诗词解析笔记

以下是完善后的分类诗词解析笔记,每句均增加艺术特色与情感内核解析,结合创作背景与文学手法,强化理解深度:

一、自然意象:月与山水云树

1. 月与山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解析:以月光为画笔,勾勒雨后山林的澄明空寂,松间月影与石上清泉动静相衬,尽显诗画结合的禅意。
  •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解析:秋山吐月如“半轮”玉璧,影随江流摇曳,既写蜀地山水灵秀,又暗藏诗人出蜀远游的少年意气。
  •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解析:以“月出”打破山涧死寂,鸟啼声反衬月夜清幽,以动写静的笔法臻于化境,尽显自然生机。
  • 山月皎如烛,风霜时动竹。——韦应物《秋斋独宿》
    解析:将山月比作明烛,月光穿透竹枝的动态描写,暗合诗人孤栖斋中、清寂自守的心境。
  • 荒城虚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李白《梁园吟》
    解析:荒城废址映照着碧山冷月,古木参天直入云际,以月的永恒对比人事的沧桑,暗含吊古伤今之情。

2. 月与水

  •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解析:月随潮生的壮阔画面,奠定全诗“江畔望月”的哲思基调,月光与潮水的流动感,象征生命的循环往复。
  •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解析:原野空旷使天空低于树巅,江水清澈让月影近在身侧,以月的“近人”反衬诗人客居的孤独,构思精妙。
  •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解析:琵琶曲终后的寂静中,江心秋月的冷白光芒成为情感的延伸,以视觉画面收束听觉冲击,余韵无穷。
  •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解析:月光洗尽江天纤尘,孤月高悬如宇宙的眼睛,既是写实之景,亦象征诗人对永恒真理的探寻。
  •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解析:秋月倒映湖面如“未磨镜”,模糊的光影中见柔和之美,暗喻诗人历经沧桑后的淡泊心境。

3. 月与云

  • 浮云吐明月,流影玉阶阴。——欧阳修《夜夜曲》
    解析:“吐”字赋予浮云生命感,月光穿透云层在台阶投下阴影,以光影变化写女子深夜怀人的辗转难眠。
  • 云月淡幽窗,黄昏微雨。窗外梧桐共人语。——刘敏中《感皇恩》
    解析:云月朦胧、微雨梧桐的黄昏意象,与“共人语”的拟人化描写,烘托独居者的孤寂与对谈渴望。
  • 卷尽浮云月自明,中有山河影。——辛弃疾《好事近》
    解析:浮云散尽见明月,月中隐约可见山河倒影,以天象喻政局,寄寓收复失地的理想与壮志。
  • 微云淡月夜朦胧,幽草虫鸣树影中。——刘翰《立秋》
    解析:薄云笼月的朦胧夜景,伴以草虫私语、树影婆娑,渲染夏秋之交的静谧与生命的低吟。
  • 云月递晦明,微凉入幽寝。——苏轼《次韵孔文仲推官见赠》
    解析:云遮月、月破云的明暗交替,与“微凉”的触觉交织,暗写诗人仕途起伏中仍保持的澄明心境。

4. 月与树

  •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解析:残月西沉、乌啼霜重、江枫渔火的冷色调组合,将旅人的愁绪融入秋夜萧瑟之景,成为羁旅诗的典范。
  •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解析:幽篁深处唯有明月相伴,拟人化的月光成为知己,凸显诗人对隐逸生活的自足与孤高。
  •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解析:月光笼罩下的长安城,千家万户捣衣声此起彼伏,以月的普照性联结征妇的相思与家国的忧思。
  •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解析:“敲”字以声响打破月夜寂静,动静相生中见诗人炼字的匠心,亦暗示隐逸生活的清寂与禅意。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解析:以“积水空明”喻月光澄澈,竹柏影作“藻荇”,创造虚实交融的空灵境界,尽显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二、情感寄托:思乡·离别·爱情

1. 思乡怀人

  •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解析:以最朴素的语言写最本真的乡愁,月光与霜色的错觉,将漂泊者的孤独压缩在俯仰之间,成为千古绝唱。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解析:因思乡而觉“故乡月更明”,以主观情感扭曲客观现实,深刻表达战乱中对亲人的牵挂与对故土的眷恋。
  •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解析:由个人的望月思乡推及天下游子,“落”字将抽象愁思化为可触的实体,兼具诗意与哲思。
  •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望月有感》
    解析:以明月为情感纽带,联结分散五地的兄弟姐妹,“同”字道尽乱世中离散家庭的无奈与共通的伤痛。
  •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解析:望月方位的“西北”与“东南”形成地理对峙,月的“几回圆”对比人的“常离别”,倍增漂泊之悲。

2. 孤独寂寞

  •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解析:以幻想中的“三人共饮”消解现实孤独,月亮与影子的“非人类”陪伴,反衬诗人不被理解的精神困境。
  •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赵嘏《江楼旧感》
    解析:月光、江水、天空的交融,营造无边的空寂感,“思渺然”的虚写与“水如天”的实写,深化孤独的哲思性。
  •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解析:“缺月”“疏桐”的残缺意象,暗合贬谪后的人生困境,以冷清之景写幽独之情,奠定词的孤寂基调。
  •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查慎行《舟夜书所见》
    解析:漆黑夜空中唯一的渔灯如“孤光”萤烛,以微小的光亮对抗天地的苍茫,象征困境中的生命坚守。
  •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解析:梧桐、深院、清秋与“锁”字的叠加,将亡国之君的幽禁之苦融入月夜图景,景语即情语。

3. 离别之愁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解析:明月从海面升起的壮阔,与“天涯共此时”的时空跨越,既写离别之远,亦寄望共赏明月的心灵相通。
  •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解析:“绿”字活化春风的生命力,与“明月照还”的渴望形成对比,见仕宦浮沉中对归乡的迫切向往。
  •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解析:“晓风残月”的冷寂画面,写尽酒醒后的孤寂与离别后的凄清,以景语写情语,被誉为“古今俊语”。
  •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间接写月)
    解析:虽未直接写月,但“无故人”的怅惘暗合明月的“千里共赏”,以酒寄情,余韵中见月光般的绵长思念。
  • 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解析:离别时刻,月光沉浸于茫茫江水,以水的无涯写愁的无尽,情景交融中见黯然销魂之态。

4. 爱情与女性

  •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解析:月升柳梢的柔美时刻,暗合恋人的甜蜜约定,以月的圆满象征爱情的美好,与下阕的物是人非形成强烈对比。
  •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隐《嫦娥》
    解析:借嫦娥独居月宫的神话,写女子爱情失意后的孤独悔恨,“碧海青天”的辽阔反衬内心的封闭与煎熬。
  •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解析:明月依旧,而佳人如彩云消散,以月的永恒见证人事的变迁,寄托对往昔爱情的深切追忆。
  • 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李煜《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
    解析:花月朦胧的夜晚,情人在画堂南畔幽会,“偎人颤”的细节描写,将少女的娇羞与爱情的热烈融为一体。
  • 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范成大《车遥遥篇》
    解析:以星月相依喻情侣相守,“流光相皎洁”的祈愿,表达对永恒爱情的向往,比喻新颖而深情直白。

三、历史与边塞:家国情怀

1. 边塞战争

  •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
    解析:明月跨越秦汉,关塞依旧而征人长绝,以时空的无限对比生命的短暂,道尽边塞战争的悲壮与苍凉。
  •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解析:明月从天山云海升起,远景镜头中见边塞的雄浑辽阔,暗含对征人远离家乡、久戍未归的同情。
  •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解析:沙白似雪、月冷如霜的双重冷色调,营造边塞的荒寒氛围,为后句的“一夜征人尽望乡”蓄足情感张力。
  •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解析:以“钩月”喻边塞的肃杀之气,大漠如雪的空旷中,见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与怀才不遇的愤懑。
  •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向月明看。——李益《从军北征》
    解析:三十万征人同时望月的壮观场景,将个体的思乡之情升华为群体的家国之思,月成为凝聚军心的精神符号。

2. 历史沧桑

  •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
    解析:秦淮河东的明月曾照六朝繁华,如今夜深仍过“女墙”,以月的“不变”见证城的“变迁”,暗含吊古伤今的叹惋。
  •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解析:六朝文物湮没于荒草,唯有“天淡云闲”亘古如斯,虽未直接写月,却以天空的永恒联想月光的古今相照。
  •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解析:东风、明月的重复出现,成为勾起亡国之痛的触发点,“不堪回首”的哀婉与月光的清冷交织,尽显囚徒之悲。
  • 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李商隐《隋宫》(间接写月)
    解析:以隋炀帝穷奢极欲的史实,暗喻荒淫亡国的教训,虽未写月,但“春风”“锦帆”的奢靡场景,反衬月下历史的冷峻。
  •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解析:明月映照下的二十四桥,曾是玉人吹箫的风流胜地,今问“何处”,以月的皎洁对比人事的凋零,见兴衰之叹。

四、神话与哲理:永恒与哲思

1. 神话传说

  •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隐《嫦娥》(见“爱情与女性”解析)
  •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李白《把酒问月》
    解析:借神话中白兔、嫦娥的孤独,追问宇宙间生命的终极孤独,将个体的寂寞升华为对人类命运的哲思。
  •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李贺《李凭箜篌引》
    解析:月中吴刚“不眠倚桂”、玉兔“湿寒”,因沉迷箜篌之美而忘却时光,以神话意象写音乐的超凡感染力。
  •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解析:想象月中桂子如“玉颗”飘落人间,既富神话色彩,又以“拾得露华”的细节,写中秋赏月的童趣与诗意。
  • 广寒寂寥,怅然有丧,无以继之,遂催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佚名《嫦娥奔月》
    解析:直接引用神话文本,点明月宫的寂寥本质,为诗词中“月宫=孤独”的意象溯源,具文献价值。

2. 时间与哲理

  •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解析:以哲学叩问切入,将个体生命置于“江月”的永恒坐标系中,探寻人类存在的起点与宇宙的终极奥秘。
  •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
    解析:以“人月相望”的时空错位,揭示生命短暂与宇宙永恒的矛盾,继而引出“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解析:以月的自然规律喻人生的情感起伏,将个体的痛苦升华为对世事无常的豁达认知,充满辩证智慧。
  •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见“离别之愁”解析)
  •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查慎行《舟夜书所见》(见“孤独寂寞”解析)

五、时空与意境:晨昏四季

1. 清晨之月

  • 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韩翃《宿石邑山中》
    解析:晓月隐入高树、银河隔于峰西的动态画面,写清晨时分的光影变换,暗含旅人启程时的微茫心境。
  •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解析:将“月”与“霜”“鸡声”“人迹”等早行意象并置,白描手法勾勒出荒村早行的清冷孤寂,被誉为“意象叠加”的典范。
  •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解析:九月初三的夜晚,新月如弓、露珠似珠,以“可怜”(可爱)二字统摄,尽显秋夜的温柔与诗人的细腻观察。
  •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刘方平《月夜》
    解析:深夜月光斜照半边人家,星斗横斜,以天象的变化暗示时间流逝,为后句“春气暖”“虫声透”的季节感知作铺垫。
  • 夜阑风静欲归时,唯有一江明月碧琉璃。——苏轼《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解析:夜将尽时,明月照耀下的江面如“碧琉璃”澄澈,以静景收束宴会的喧闹,见诗人对宁静境界的向往。

2. 傍晚与月夜

  • 新月已生飞鸟外,落霞更在夕阳西。——张耒《和周邦彦》
    解析:新月生于飞鸟之外,落霞远在夕阳之西,以“外”“西”的空间延伸,写傍晚时分的辽阔与静谧,具画面纵深感。
  •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五》(见“边塞战争”解析)
  •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解析:月光惊飞枝头鹊鸟,清风送来半夜蝉鸣,以动写静的夏夜乡村图景,暗藏丰收之年的喜悦与闲适。
  •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见“孤独寂寞”解析)
  •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见“月与树”解析)

3. 四季之月

  • 春月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月出》
    解析:春日月光皎洁,照见美人的绰约风姿,以月的明丽喻爱情的纯粹,开创“望月怀人”的诗歌母题。
  • 夏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见“傍晚与月夜”解析)
  • 秋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见“离别之愁”解析)
  • 冬月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袁枚《十二月十五夜》
    解析:吹灯后窗纸更明,原是月光映照满地白雪,以冬夜的清寒素净,见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独特发现。

六、高洁与超脱:文人品格

  •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见“月与树”解析)
  • 孤光先自无地,影落谁家?玉树琼枝,迤逦相偎傍。——晁补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解析:明月孤光悬空,影落玉树琼枝,以月的“无地”象征文人的高洁孤介,“偎傍”二字又暗含对同道的期许。
  •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见“孤独寂寞”解析)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解析:以“婵娟”代指明月,超越个人悲欢,将祝福推向天下离人,尽显词人“兼济天下”的胸怀与超然达观的人生态度。
  • 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苏轼《后赤壁赋》
    解析:简洁的白描中,见贬谪黄州的苏轼对自然之美的珍视,以“良夜何”的感叹,传递虽处困境仍能自得其乐的精神。

七、其他经典意象

  •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见“孤独寂寞”解析)
  •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
    解析:以儿童的天真视角,将月亮比作“白玉盘”“瑶台镜”,既写对月的好奇,亦暗含对纯真童心的怀念。
  •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曹操《短歌行》
    解析:月明星稀的夜空下,乌鹊南飞寻找栖所,以自然景象喻人才流动,表达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具政治隐喻性。
  •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解析:月光“徘徊”如离人徘徊,拟人化的月光成为相思的载体,“妆镜台”的细节见女子对镜思人的深情。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见“思乡怀人”解析)

总结
月亮在古典诗词中不仅是自然天体,更是情感的载体、哲理的符号与文化的象征。从“月出皎兮”的原始歌唱到“千里共婵娟”的终极祝福,从“秦时明月”的历史纵深到“晓风残月”的个体哀愁,诗人以月为笔,书写着中国人对宇宙、生命、情感的永恒思考。每一轮明月,都是中华文明长河中永不褪色的精神图腾。

你可能感兴趣的:(破万卷,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