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思昇腾、达芬奇架构、Android NPU 部署、NNIE、ACL、异构计算、张量融合、CANN、NNAPI、边缘 AI、算子编译器
随着海思昇腾与达芬奇架构在智能终端中的广泛应用,其在 Android 系统下的 AI 能力调度、模型部署与异构算力融合需求日益迫切。昇腾 SoC 集成的 NPU(达芬奇架构)在算子融合、精度控制、任务调度方面展现出优异的边缘推理性能。华为围绕其 CANN Runtime、ACL 部署库、NNIE 固化工具链构建了一套完整的 Android AI 执行栈,支持 TFLite、ONNX、Caffe 等主流模型格式接入,并通过异构调度策略实现 CPU/GPU/NPU 协同运行。本文以 2025 年 5 月最新发布平台为基础,系统解析达芬奇 NPU 架构、Android 部署流程、模型调优路径与系统落地要点,结合实战案例总结异构部署中的关键优化策略。
海思昇腾(Ascend)与达芬奇(Da Vinci)架构作为华为在 AI SoC 领域的重要技术基石,广泛应用于麒麟芯片、昇腾边缘模块、以及鸿蒙与 Android 系统中的终端设备。达芬奇架构聚焦于异构计算优化,提供统一的 AI 指令集与深度算子加速管线,是目前国产 AI 推理引擎中在端侧表现最稳定、体系最完整的之一。
达芬奇 NPU 在 SoC 内通常与 CPU、GPU、ISP 等模块通过片上互联总线(NOC)紧耦合,其自身结构主要由以下部分组成:
这些计算单元通过统一的 Da Vinci Compute ISA 接收编译后的算子任务,执行过程中基于 CANN 编译器生成的 IR(Intermediate Representation)映射调度路径。
架构代数 | 应用平台 | 算力提升 | 特性进化 |
---|---|---|---|
达芬奇 1.0 | Kirin 810/820 | 1~3 TOPS @ INT8 | 支持基础 CNN、支持部分 RNN 结构 |
达芬奇 2.0 | Ascend 310/710 | 8~16 TOPS @ INT8 / FP16 | 新增异步调度、张量融合优化机制,支持混合精度推理 |
达芬奇 3.0 | Ascend Lite 2025+ | 32+ TOPS @ Mixed Precision | 深度支持 Transformer、图网络、张量切片并行、Fine-Grained Control |
达芬奇 3.0 架构引入片上调度协处理器,允许开发者通过配置计算图片段的硬件下发粒度,从而实现更高的流水线利用率,提升整体模型吞吐能力。
由于 Android 平台具有多模型切换频繁、系统调度优先级复杂等特征,达芬奇架构在以下方面展现优势:
这种能力不仅提升了 NPU 在移动端的实时处理能力,也为企业级轻量终端部署提供了可行的异构融合框架。
CANN(Compute Architecture for Neural Networks)是昇腾平台的基础执行框架,提供模型加载、张量分配、执行控制、调度管理等功能。ACL(Ascend Computing Library)则是 CANN 提供的部署接口层,用于驱动达芬奇 NPU 完成推理任务。整个部署流程涵盖模型转换、离线编译、张量输入输出绑定与推理执行四大步骤。
CANN Runtime 在 Android 部署环境中包含以下关键组件:
该架构采用 C 语言实现,支持 AOSP 构建系统中的 native 部署方式,具有较强平台适配能力。
整个模型部署流程可分为如下阶段:
使用 atc
工具将主流模型(如 ONNX、Caffe、TFLite)转换为 om
格式:
atc \
--model=model.onnx \
--framework=5 \
--output=model_ascend \
--input_shape="input:1,3,224,224" \
--soc_version=Ascend310P3
framework
参数决定输入格式类型;soc_version
需匹配目标部署芯片;model_ascend.om
文件。aclInit(NULL);
aclrtSetDevice(0);
aclrtCreateContext(&context, 0);
aclrtCreateStream(&stream);
aclmdlLoadFromFile("model_ascend.om", &modelId);
aclmdlCreateDesc(&modelDesc);
aclmdlGetDesc(modelDesc, modelId);
该流程初始化 Runtime 上下文,并加载模型描述至 CANN 执行框架。
aclmdlCreateDataset(&inputDataset);
aclmdlAddDatasetBuffer(inputDataset, inputBuffer);
...
aclmdlExecute(modelId, inputDataset, outputDataset);
aclrtMalloc
分配 Device Memory;aclmdlExecute
触发 NPU 执行;在 Android 系统中集成 CANN Runtime 通常需要满足以下前提:
可选路径:
通过 CANN 与 ACL 的配合,开发者可实现模型从离线转换、系统加载到执行调度的完整闭环,具备高吞吐、低时延与良好可控性。
在 Android 平台下部署达芬奇 NPU,不仅需要底层的 CANN Runtime 与 ACL 支持,更关键的是实现与 Android NNAPI 执行栈的对接,以实现系统级任务调度、模型热加载、自动下发与动态 fallback。昇腾平台通过 HAL 层对接 AIDL 接口,并结合 CPU/GPU/NPU 的调度状态,实现统一的异构执行策略。
整个执行链路可简要分为以下模块:
应用层模型引擎(App or TFLite)
调用 Android Neural Networks API(NNAPI)或自定义 TFLite Delegate;
Android NNAPI Runtime(libneuralnetworks.so)
负责模型编译、图分割、执行请求构建与调度策略分发;
Vendor NNAPI HAL(AIDL)
由厂商提供,负责具体设备支持查询、模型支持度匹配、张量缓存分配与图下发;
CANN Runtime Adapter + ACL API
HAL 层最终调用 CANN/ACL 提供的推理接口,与 NPU 驱动对接完成模型执行。
昇腾平台通过实现标准的 [email protected]
,将 NPU 接入 Android AI 系统,关键步骤如下:
在 device/hisilicon/hw/neuralnetworks
中添加:
service vendor.neuralnetworks-ascend /vendor/bin/hw/android.hardware.neuralnetworks-service-ascend
class hal
user system
group system
oneshot
在 neuralnetworks.xml
中申明支持的 operation 列表:
<Operation name="CONV_2D" version="1.3" />
<Operation name="RELU" version="1.2" />
<Operation name="ADD" version="1.0" />
<Operation name="DEPTHWISE_CONV_2D" version="1.2" />
Return<void> NnDevice::prepareModel(...) {
if (model_is_supported_by_ascend(model)) {
// 转换模型为 .om 并使用 ACL 加载
aclmdlLoadFromFile(...);
aclmdlCreateDesc(...);
} else {
// fallback 到 CPU
}
}
在执行过程中,HAL 会根据 operation 支持情况动态分派执行路径。达芬奇支持 INT8/FP16 精度的卷积、全连接、池化、激活等基础结构,同时也支持静态结构图下的残差连接、ReLU6、Softmax。
当 NNAPI 执行栈检测到多个 backend 同时注册时,将自动激活异构调度机制。开发者可通过如下方式控制执行路径优先级:
neuralnetworks_policy.xml
设置设备优先顺序;同时,HAL 层可在 prepareModel
阶段根据当前任务属性(如 batch size、input shape、op 类型)动态分配 backend。
推荐策略:
场景 | 优先设备路径 | 原因说明 |
---|---|---|
语音检测(低延迟) | CPU + NPU(混合) | 前处理快,后处理高吞吐 |
图像识别(高频) | NPU 独占 | 利用模型固化加速,延迟最小化 |
多模型共享资源场景 | GPU + CPU fallback | 避免 NPU 被主任务占用 |
自定义模型测试阶段 | CPU 模拟 + NNAPI Cache | 便于调试与 profiling |
通过 Android NNAPI 与昇腾 ACL 的对接,开发者可实现完整的模型自动下发、异构调度与系统级 AI 能力复用,为 Android 上的 AI 应用部署提供基础保障。
模型转换是部署过程的第一环。海思提供了成熟的 ATC(Ascend Transform Compiler)工具链,用于将主流模型格式转换为昇腾 NPU 可识别的 .om
格式,并在转换过程中完成静态 shape 推导、算子匹配、量化校准与图优化。
当前 ATC 工具支持以下模型格式作为输入:
框架类型 | 参数示例 | 是否支持 |
---|---|---|
TensorFlow (pb) | --framework=3 |
✅ |
Caffe (prototxt + caffemodel) | --framework=0 |
✅ |
ONNX | --framework=5 |
✅ |
MindSpore | --framework=1 |
✅ |
TFLite | 不直接支持,需转为 ONNX | ❌ |
ONNX 是目前最推荐的输入格式,因其图结构清晰、静态推理兼容度好,且转为昇腾平台 IR 支持率高。
atc \
--model=model.onnx \
--framework=5 \
--output=model_ascend \
--input_shape="input:1,3,224,224" \
--soc_version=Ascend310P3 \
--insert_op_conf=./aipp.json \
--precision_mode=allow_mix_precision \
--output_type=FP16
说明:
soc_version
:需精确匹配平台版本;insert_op_conf
:用于图像预处理插入 AIPP 模块;precision_mode
:推荐设置为 allow_mix_precision
支持 FP16+INT8 混合推理;output_type
:可选 FP32
, FP16
, INT8
,对应不同平台能力。ATC 支持静态离线量化。典型流程如下:
--calibration
模式转换模型。--enable_small_channel=1 \
--calibration_path=./calib_data/ \
--output_type=INT8
转换完成后使用 benchmark
工具测试模型精度与推理延迟:
benchmark.x86_64 \
--model=model_ascend.om \
--device_id=0 \
--input_path=./input.bin \
--output_path=./result/
量化后模型通常具备以下特性:
以下为昇腾平台 NPU 支持较好算子类别:
若模型中存在不支持的算子,可采用如下方式处理:
onnxsim
工具简化图结构;custom op
声明避免调度至 NPU。模型转换与量化是保障部署稳定性与性能基线的前提环节,强烈建议在转换前清晰分析模型结构,使用标准支持的算子集构建模型,并结合平台能力配置最佳参数。
在边缘 AI 推理过程中,张量在层与层之间频繁流转,若不能高效管理张量生命周期与数据搬运路径,将直接影响整个执行图的延迟与能耗表现。为提升数据局部性和降低内存读写开销,达芬奇 NPU 内部通过融合编译 + 缓存对齐机制实现张量最小拷贝策略,并结合 Unified Buffer(UB)完成高速缓存分配与回收。
张量在执行图中的完整路径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模型加载时张量静态注册
在 .om
模型结构中,所有张量 ID、Shape、DataType 已提前绑定,每个张量具有唯一生命周期描述;
调度器动态分配物理地址
执行前由 TensorManager
根据张量属性(大小、可复用性、是否常量)进行 SRAM / DDR 地址映射;
张量融合路径生成
若两个节点之间存在张量大小一致、数据连续的输出输入结构,调度器可判断为 Fusion Tensor
,直接复用内存块,无需物理搬运;
缓存写回与缓存复用
在非 fusion 场景下,使用 DMA 将结果写回 DDR 或 UB,并设定访问权限标记,供下一节点加载。
CANN 编译器默认开启张量融合优化,其判断条件如下:
示例:Conv2D → BatchNorm → ReLU 中,Conv 的输出张量将直接复用于 BatchNorm 的输入与 ReLU 的中间态,避免反复 DMA 拷贝。
达芬奇 NPU 具有 256KB~1MB 等级的 Unified Buffer,其管理策略如下:
缓存区状态由 Tensor Runtime Flags 标记,常见状态如下:
状态 | 含义 |
---|---|
reside_ub |
张量驻留 UB,无需搬运 |
evict_to_ddr |
张量强制写回外部存储 |
reuse_hint |
张量将被下一个算子立即访问 |
drop_after_use |
张量仅用于当前算子后释放 |
通过编译期分析和运行时 flag 标注,系统可高效管理张量搬运与地址复用,确保整个图执行期间张量调度最小化。
weight_preload
技术提前加载至 UB;atc --fusion_switch_file
明确配置张量融合规则,避免默认策略误判。通过张量融合与缓存管理策略,达芬奇 NPU 可实现平均张量拷贝次数 < 1.2 次的高效执行,显著降低延迟与功耗,为边缘智能设备提供持续推理能力。
达芬奇架构不仅强调 NPU 的高吞吐执行能力,还依赖 SoC 内部的异构协同机制实现任务均衡调度,确保在不同业务负载、不同模型类型下,SoC 全栈资源最大化利用。CANN Runtime 内置的 Graph Executor
与 Task Scheduler
支持任务调度跨越 NPU、CPU 与 GPU 通路,并可按需求动态绑定算子执行路径。
每一个执行图被划分为若干 Execution Task Block
,每个 Block 可绑定至以下执行单元:
执行单元 | 特点 | 支持任务类型 |
---|---|---|
NPU | 吞吐高、功耗低、支持静态结构图 | Conv、MatMul、Pooling 等 |
CPU | 灵活、支持控制流和非结构化逻辑 | ArgMax、Softmax、LSTM 分支等 |
GPU | 并行能力强、支持高频率 Tile 操作 | Resize、Upsample、YUV2RGB 等 |
每个 Block 编译期已标记可支持设备,运行时调度器根据任务优先级、当前核占用、功耗预算决定最终路径。
调度器采用 Latency-Aware + Device-Aware
策略组合,核心包含:
调度策略可通过配置文件或模型 Metadata 注入,示例:
{
"op_type": "Reshape",
"preferred_device": "CPU",
"fallback": true,
"priority": "normal"
}
在 ACL 接口中,开发者可使用如下 API 明确绑定执行路径:
aclopSetCompileFlag("preferred_device=cpu");
aclopCompile(...);
也可在模型转换时,使用 --op_select_implmode=high_precision
指定某类算子走 CPU 路径,防止精度损失。
建议开启 aclrtSetCompileOpt("debug_level", 3)
输出详细调度路径与 fallback 信息,便于调试。
调度器内部使用多线程并行下发任务,每个线程可绑定 CPU 核或 GPU Shader 执行,提升吞吐:
Thread Pool
与 Affinity Control
,避免线程抖动;通过异构调度机制,达芬奇 NPU 能与 CPU、GPU 高效协同,实现多任务、多模型在不同算力资源间的动态平衡,为 Android 系统下的 AI 场景提供底层算力支撑与系统调度智能化基础。
NNIE(Neural Network Inference Engine)是华为达芬奇架构下的轻量级模型推理路径,主要用于物联网、低功耗终端或 LiteOS 系统中对模型的固化部署场景。相比 CANN/ACL 的动态调度特性,NNIE 侧重静态结构、快速响应与最小系统开销,是海思 SoC(如 Hi3519、Hi3559 系列)上主流的 AI 模型运行框架之一。
NNIE 架构由以下核心模块组成:
模型转换生成两类文件:
.param
:网络结构信息(layer type、tensor shape、连接顺序);.bin
:定点量化权重数据(INT8 / INT16)。这类模型文件会通过 DDR 或 SPI Flash 固化在系统中,运行时直接从地址映射加载,无需重编译或动态编排。
开发者可使用华为提供的 nnie_mapper
工具完成模型固化转换,示例如下:
nnie_mapper \
--proto model.prototxt \
--caffemodel model.caffemodel \
--net_name=face_det \
--input_type=YUV420SP \
--fix_point=8 \
--output_dir=./nnie_output/
输出将包括:
face_det.param
face_det.bin
可直接烧录至 SoC 固件或通过 /dev/mem
绑定地址运行。
在 Android 系统中部署 NNIE 固化模型,需完成以下操作:
nnie.ko
加载注册 /dev/nnieX
字符设备;ioctl()
将 param/bin 地址绑定至指定 NPU 引擎;nnie_run()
发起模型执行,等待完成信号;相比 CANN 体系,NNIE 全程无需 ACL、无需多线程调度,所有操作均为同步执行,适合实时性要求极高的场景。
应用类型 | 模型结构 | 部署平台 | 特点说明 |
---|---|---|---|
车载驾驶员监测 | MobileNet-YOLOv3 | Hi3559AV100 | 延迟控制 < 30ms,常驻 RAM |
智能门禁人脸检测 | Tiny-YOLOv2 | Hi3516DV300 | SPI Flash 固化,启动时间 < 0.5s |
工业视觉缺陷识别 | ResNet-18 | Hi3556CV500 | 高置信输出,张量直接送 FPGA 后处理 |
NNIE 是达芬奇在轻量场景中的高效部署选择,配合 Android 或 LiteOS 系统可实现毫秒级模型响应与功耗控制,适用于 IoT、安防、轻量 AI 边缘节点的规模化推理部署需求。
在实际部署过程中,一个 SoC 通常需同时运行多个 AI 模型,如人脸识别 + 姿态检测 + 语音唤醒等。若缺乏合理的 Session 管理机制与执行上下文隔离能力,将导致推理冲突、内存复用错误或延迟突增问题。CANN Runtime 针对多模型场景提供了完善的 Model Manager
与 Session Pool
管理策略。
每个加载模型在 CANN 中作为一个 Session 实例
存在,核心状态结构包括:
session_id
: 全局唯一标识;model_handle
: 对应 .om
文件绑定的模型图结构;input_desc / output_desc
: 输入输出张量形状描述;context_config
: 包含优先级、目标设备、共享策略等参数;execution_state
: 当前执行状态(ready、running、wait、terminate);memory_region
: 分配的 Device Memory 映射地址段;CANN 支持如下加载方式:
系统根据 Session 的上下文配置进行资源分区,如张量池划分、NPU 核心独占与共享模式设定。
开发者可通过 ACL 设置每个 Session 的调度策略:
aclrtSetRunMode(session, ACL_DEVICE, ACL_HIGH_PRIORITY);
调度器将依据以下优先级顺序决定执行:
Session 间的调度可启用 preempt
机制,确保关键任务不被低优先模型阻塞。
为减少模型重复加载的系统开销,CANN 支持以下缓存策略:
开启缓存后,多次调用模型推理的首帧加载时间可从 300ms 缩短至 80ms 以下。
session_pool_size >= 3
;exclusive=true
);aclmdlQueryMemSize
预估内存消耗,避免系统碎片化。多模型管理能力直接决定了系统的推理稳定性与业务并行度,建议在产品方案设计阶段即做好模型优先级规划与资源复用建模,为后续部署调优提供基础。
在昇腾 NPU 的实际部署过程中,模型执行错误、张量地址非法、推理结果异常或延迟突增等问题并不罕见,尤其在 Android 系统中进行异构调度时更易出现多线程交叉、内存复用失败等情况。为此,CANN Runtime 与 ACL 提供了完善的错误捕捉机制和性能分析工具链,帮助开发者快速定位、修复与优化模型运行路径。
常见错误分类如下:
错误类型 | 日志表现 | 根因分析 |
---|---|---|
ACL_ERROR_BAD_ALLOC | Malloc device memory failed |
张量内存分配失败,可能为缓存池不足或张量泄露 |
ACL_ERROR_OP_LOAD | Kernel load failed |
算子未支持当前 SoC / precision,不在支持白名单内 |
ACL_ERROR_MODEL_EXECUTION | Execute failed, task timeout |
张量生命周期冲突,调度阻塞、资源抢占失败或中断超时 |
ACL_ERROR_INVALID_PARAM | Invalid input/output desc |
输入张量维度与模型定义不一致,需比对模型描述结构 |
ACL_ERROR_MEMORY_OVERFLOW | Memcpy failed |
张量对齐异常或访问了非法地址空间 |
推荐配置环境变量启用 ACL 日志:
export ASCEND_GLOBAL_LOG_LEVEL=3
export ASCEND_GLOBAL_LOG_PATH=/data/local/logs
所有错误日志将输出至 /data/local/logs/acl_*.log
,便于追踪调用栈与执行路径。
性能异常诊断应遵循以下流程:
启用 Runtime Profiling 工具
使用 msprof
工具包,开启任务级别 profiling 跟踪:
msprof -e ascend -f json -o ./output_dir --application pid=xxxx
分析关键耗时节点
利用图分析工具(如 Netron)比对高耗时算子所在位置,排查:
执行路径层级定位
使用 aclSetCompileOpt("debug_level", 3)
输出模型图构建细节与调度路径(CPU/NPU fallback);
内存与功耗分析
通过 aclQueryMemSize()
或系统 /proc/dts
查看实际张量占用与缓存命中率,并对比运行功耗曲线是否出现频繁抖动。
模型结构级优化建议
INT8
替代 FP16
;现象:运行时单帧耗时从 32ms 波动至 58ms,FPS 不稳定。
分析过程:
msprof
分析后发现波动帧中 Concat + Upsample
节点被调度至 CPU;.om
转换时未加入精度控制标记,导致部分 FP16 算子被转为高精度 fallback;--precision_mode allow_mix_precision
+ 设置 preferred_device=npu
重新编译模型;结果:推理延迟稳定在 31~34ms,波动消除。
推荐使用以下工具组合:
msprof
:任务与线程级 profiling;atc --output_type=debug_graph
:生成调试图;aclDump
:转储张量中间值用于精度比对;memtool
+ ion_debug
:设备内存布局与张量实际地址排查;benchmark_tool
:对比多种模型编译策略下的性能差异。通过细致的异常捕捉与系统级性能分析流程,开发者可有效提升模型部署稳定性与运行效率,确保达芬奇 NPU 在 Android 系统中的推理任务具备可观测、可控制与可优化能力。
截至 2025 年,昇腾系列平台已经在嵌入式边缘计算、智能终端、车载 SoC 等多个领域实现规模化落地。其与 Android 系统深度融合将成为未来主流边缘 AI 设备推理的技术路径。下一代 NPU 调度架构、模型混合编译、分布式资源协同等能力正逐步向 Android 平台开放,未来将呈现以下趋势:
从 Task-level 到 Graph-level 的异构调度
当前调度粒度仍以 Task 为主,未来调度器将感知完整图结构,动态拆图并做异构分发。
全芯片 AI Pipeline 统一调度
达芬奇架构将与 GPU、ISP、VPU 等模块共用调度器,形成 AI Task Pipeline,引入 QoS 管控机制。
支持细粒度在线编译与微调(On-device Tuning)
昇腾平台将具备 runtime 图重构能力,允许边运行边做模型优化。
Neural Engine Framework (NEF) 模式落地:
Android 将 AI 推理作为系统服务,昇腾平台可作为内建 Provider 参与统一调度。
模型版本切换与 OTA 热更新机制:
支持模型热加载 / 替换,结合签名校验与 ACL 权限绑定实现端侧安全模型更新机制。
统一 Profile 接口支持端云协同优化:
所有模型运行数据结构标准化输出,可用于云端模型优化建议与能耗追踪。
昇腾与 Android 的融合正在从“驱动层对接”向“体系级协同”跃迁。未来,面向智能穿戴、轻车载、家居边缘等场景的 AI 架构,将以达芬奇 NPU 为核心,配合 Android 原生调度能力实现高性能、低功耗的多模态 AI 能力边缘化部署闭环。掌握这一体系化演进路径,将成为开发者在端侧 AI 生态中长期立足的关键。
个人简介
作者简介:全栈研发,具备端到端系统落地能力,专注人工智能领域。
个人主页:观熵
个人邮箱:[email protected]
座右铭:愿科技之光,不止照亮智能,也照亮人心!
观熵系列专栏导航:
AI前沿探索:从大模型进化、多模态交互、AIGC内容生成,到AI在行业中的落地应用,我们将深入剖析最前沿的AI技术,分享实用的开发经验,并探讨AI未来的发展趋势
AI开源框架实战:面向 AI 工程师的大模型框架实战指南,覆盖训练、推理、部署与评估的全链路最佳实践
计算机视觉:聚焦计算机视觉前沿技术,涵盖图像识别、目标检测、自动驾驶、医疗影像等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应用案例
国产大模型部署实战:持续更新的国产开源大模型部署实战教程,覆盖从 模型选型 → 环境配置 → 本地推理 → API封装 → 高性能部署 → 多模型管理 的完整全流程
Agentic AI架构实战全流程:一站式掌握 Agentic AI 架构构建核心路径:从协议到调度,从推理到执行,完整复刻企业级多智能体系统落地方案!
云原生应用托管与大模型融合实战指南
智能数据挖掘工程实践
Kubernetes × AI工程实战
TensorFlow 全栈实战:从建模到部署:覆盖模型构建、训练优化、跨平台部署与工程交付,帮助开发者掌握从原型到上线的完整 AI 开发流程
PyTorch 全栈实战专栏: PyTorch 框架的全栈实战应用,涵盖从模型训练、优化、部署到维护的完整流程
深入理解 TensorRT:深入解析 TensorRT 的核心机制与部署实践,助力构建高性能 AI 推理系统
Megatron-LM 实战笔记:聚焦于 Megatron-LM 框架的实战应用,涵盖从预训练、微调到部署的全流程
AI Agent:系统学习并亲手构建一个完整的 AI Agent 系统,从基础理论、算法实战、框架应用,到私有部署、多端集成
DeepSeek 实战与解析:聚焦 DeepSeek 系列模型原理解析与实战应用,涵盖部署、推理、微调与多场景集成,助你高效上手国产大模型
端侧大模型:聚焦大模型在移动设备上的部署与优化,探索端侧智能的实现路径
行业大模型 · 数据全流程指南:大模型预训练数据的设计、采集、清洗与合规治理,聚焦行业场景,从需求定义到数据闭环,帮助您构建专属的智能数据基座
机器人研发全栈进阶指南:从ROS到AI智能控制:机器人系统架构、感知建图、路径规划、控制系统、AI智能决策、系统集成等核心能力模块
人工智能下的网络安全:通过实战案例和系统化方法,帮助开发者和安全工程师识别风险、构建防御机制,确保 AI 系统的稳定与安全
智能 DevOps 工厂:AI 驱动的持续交付实践:构建以 AI 为核心的智能 DevOps 平台,涵盖从 CI/CD 流水线、AIOps、MLOps 到 DevSecOps 的全流程实践。
C++学习笔记?:聚焦于现代 C++ 编程的核心概念与实践,涵盖 STL 源码剖析、内存管理、模板元编程等关键技术
AI × Quant 系统化落地实战:从数据、策略到实盘,打造全栈智能量化交易系统
大模型运营专家的Prompt修炼之路:本专栏聚焦开发 / 测试人员的实际转型路径,基于 OpenAI、DeepSeek、抖音等真实资料,拆解 从入门到专业落地的关键主题,涵盖 Prompt 编写范式、结构输出控制、模型行为评估、系统接入与 DevOps 管理。每一篇都不讲概念空话,只做实战经验沉淀,让你一步步成为真正的模型运营专家。
点个赞,给我一些反馈动力
⭐ 收藏起来,方便之后复习查阅
关注我,后续还有更多实战内容持续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