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大模型通关秘籍】我的提示词工程19式进阶笔记 (萌新也能懂的保姆级教程)

开场白:

哈喽,各位正在AI浪潮中冲浪的小伙伴们!自从一脚踏入大语言模型(LLM)这个神奇的世界,我就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每天都被它的强大所震撼。但同时,我也曾困惑于如何与这个“最强大脑”更好地沟通,让它真正为我所用。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学习(当然,也少不了一位“高人老师”的指点),我总结出了一套从入门到进阶的提示词工程(Prompt Engineering)学习路径,涵盖了19个非常核心且实用的技术点。

如果你也曾对着AI的聊天框不知从何“提示”,或者想让AI的回答质量更上一层楼,那么这份笔记或许能给你一些启发。这不仅仅是技术的罗列,更是我作为一个初学者踩坑、思考、总结的心路历程。让我们一起,把AI调教成我们手中最得力的“神笔马良”吧!


第一阶段:打下坚实基础 (Foundational Core)

这个阶段就像是学习武功要先练好马步,目标是掌握与大模型进行有效、直接沟通的基本方法,让它“听懂人话”。

1. 零样本提示 (Zero-shot Prompting):AI的“理解力测试”

  • 核心思想: 就是直接甩给模型一个任务或问题,不给它任何“小抄”(范例)。它能不能搞定,全看它在“娘胎里”(预训练时)学到的本事。
  • 它为什么有用/目标: 这是最快速、最省事的办法,适合那些模型天生就擅长的简单任务,比如翻译个短句、做个简单总结。也能顺便摸摸模型的“智商”底线。
  • 简单样例:
    用户:把这句话翻译成英文:“今天心情像猫咪踩在钢琴上。”
    AI:My mood today is like a cat walking on a piano.
    
  • 行家心得: 简单直接,但对复杂任务就有点力不从心了。不过,这是每个LLM玩家的“新手第一招”。

2. 少样本提示 (Few-shot Prompting):给AI“打个样儿”

  • 核心思想: 怕模型get不到你的点?那就先给它做几个示范。在你的提示里放上一两个“输入-输出”的样板,模型就会学着你的样子,处理你新的输入。
  • 它为什么有用/目标: 当你需要模型输出特定格式、特定风格,或者处理一些模型可能不太熟悉、容易跑偏的任务时,这招特别灵。能有效提高准确性和一致性。
  • 简单样例:
    用户:给下列情绪打上标签(开心/难过/中性):
    文本:今天捡到一百块!
    标签:开心
    
    文本:我的冰淇淋掉地上了。
    标签:难过
    
    文本:明天可能要开会。
    标签:
    AI:中性
    
  • 行家心得: “照猫画虎”大法好!几个例子往往比长篇大论的指令更管用,尤其是在定义输出格式的时候。

3. 方向性刺激提示 (Directional Stimulus Prompting):低成本“风格遥控器”

  • 核心思想: 不想费劲给完整例子,又想控制输出的调调?试试这个。在提示里加个关键词或短语(比如“幽默地”、“正式地”、“悲伤地”),就像给模型一个微小的“方向盘”,引导它朝你期望的风格或内容偏航。
  • 它为什么有用/目标: 比少样本提示更省事儿,能低成本地微调生成文本的特定属性,比如风格、主题、情感等。
  • 简单样例:
    用户:用“浪漫”的风格描述一下“程序员加班写代码”。
    AI:夜深了,键盘上的字母在屏幕微光的映照下,仿佛是他指尖跃动的星辰。每一行代码,都是他为梦想编织的情诗,空气中弥漫着咖啡香和一丝只有他懂的、属于创造者的甜蜜。
    
  • 行家心得: 四两拨千斤!一个小小的词,就能让模型的“文风”大变样。多试试不同的“刺激词”,你会发现新大陆。

4. 元提示 (meta-prompting) (初级形式):给AI“设定人设”

  • 核心思想: 这不是直接让模型干活,而是先给模型“上规矩”、“定角色”。比如告诉它“你现在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历史学家”,或者“请用苏格拉底的诘问方式与我对话”。
  • 它为什么有用/目标: 能让模型更好地进入状态,以特定的视角、知识储备和行为方式来处理你的后续问题,让沟通更高效,输出更符合你的预期。
  • 简单样例 (角色和行为指导):
    用户(元提示):
    你是一名资深的产品评测编辑,以犀利、客观但语言风趣著称。接下来我会给你一些产品信息,请你进行评测。
    
    --- (后续用户开始提问) ---
    用户:评测一下这款最新的智能手表,它有心率监测和10天续航。
    AI:(以风趣犀利的编辑口吻)嚯,心率监测加十天续航?听起来像是想让我的手腕变成养生仪和永动机的混合体啊!不过,真正的考验还得看它日常抽不抽风,操作傻不傻瓜……
    
  • 行家心得: 先“Pua”好AI的角色,后面的对话就顺畅多了!这就像给演员递剧本,入戏了才精彩。

第二阶段:提升推理与输出质量 (Enhancing Reasoning & Output Quality)

基础打牢了,接下来就要学习怎么让AI“更聪明”一点,让它的思考更深邃,输出更靠谱。

5. 链式思考 (CoT) 提示 (Chain-of-Thought Prompting):教AI“学霸式解题”

  • 核心思想: 遇到复杂问题,别指望AI一口吃个胖子。CoT就是教模型“学霸思维”,在少样本提示的范例里,不仅给出答案,还把解题的“一步、两步、三步”都写出来。这样,模型在遇到新问题时,也会学着分解步骤,边想边说。
  • 它为什么有用/目标: 对数学题、逻辑推理这种需要“绕几道弯”的任务,效果拔群!不仅能提高正确率,还能让模型的思考过程“可视化”,方便我们检查它到底错在哪儿。
  • 简单样例:
    用户:
    问:一个农夫有17只羊,除了9只以外都死了。他还剩几只羊?
    答:这是一个文字游戏。如果“除了9只以外都死了”,那么关键词是“除了9只”,意思就是这9只是活下来的。所以答案是9。
    
    问:我姐姐的年龄是我弟弟的两倍。我弟弟4岁。5年后,我姐姐几岁?
    答:
    AI:首先计算姐姐现在的年龄。弟弟4岁,姐姐是弟弟的两倍,所以姐姐现在是 4 * 2 = 8岁。
    然后计算5年后姐姐的年龄。姐姐现在8岁,5年后就是 8 + 5 = 13岁。
    所以答案是13。
    
  • 行家心得: “慢即是快”,引导AI把思考过程写出来,反而能更快得到正确答案。对付那些喜欢“瞎蒙”的AI有奇效!

6. 生成知识提示 (Generated Knowledge Prompting):让AI“先备课再开讲”

  • 核心思想: 就像老师讲课前要备课一样。在让AI回答一个高难度问题前,先让它围绕这个问题生成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关键概念。然后,把这些“备课笔记”作为上下文,再让它正式回答。
  • 它为什么有用/目标: 能帮AI“激活”相关的知识储备,加深对问题的理解,输出的答案自然就更准确、更全面。特别适合那些知识密集型的问答。
  • 简单样例:
    用户(第一步:生成知识):请简要介绍“墨菲定律”的核心观点和至少两个生活中的例子。
    AI(第一步输出):
    核心观点: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
    例子1:你急着出门时,平时不堵车的路段突然就堵车了。
    例子2:面包掉地上时,往往是涂了黄油的那一面着地。
    
    用户(第二步:结合知识回答问题):
    根据你对墨菲定律的理解,如果我出门旅游前反复检查了所有行李,但总担心会忘带东西,这算不算墨菲定律的体现?为什么?
    AI(第二步输出):这可以看作是墨菲定律的一种心理投射。虽然你反复检查,但“担心忘带东西”本身就创造了一种“可能会忘带东西”的可能性。如果最终真的忘了什么(哪怕是很小的东西),你可能就会归因于墨菲定律。不过,更准确地说,这可能更多是焦虑情绪的表现,而不是定律的必然结果。
    
  • 行家心得: 知识不够,自己来凑!这招能有效提升AI回答深度问题的能力。

7. Prompt Chaining (提示链):任务“流水线作业法”

  • 核心思想: 遇到一个大任务搞不定?那就把它拆解成一串小任务,每个小任务对应一个专门的提示。上一个小任务的输出,可以作为下一个小任务的输入或参考。
  • 它为什么有用/目标: 化繁为简,让每个步骤都更可控、更容易调试。特别适合那些需要多个环节处理才能完成的复杂需求。
  • 简单样例: 目标是“根据用户提供的主题,写一首七言律诗,并对诗中用典进行解释。”
    • 提示1 (生成诗歌): “请围绕主题‘秋日思乡’,创作一首七言律诗。”
      • AI输出1 (诗歌):[…一首关于秋日思乡的七言律诗…]
    • 提示2 (找出用典,使用输出1): “请找出以下诗歌中可能存在的用典:‘[粘贴AI输出1]’。列出用典词语即可。”
      • AI输出2 (用典词语):例如:“折柳”、“雁足传书”
    • 提示3 (解释用典,使用输出2): “请分别解释以下词语的典故含义:‘折柳’、‘雁足传书’。”
      • AI输出3 (典故解释):[…对两个词语的详细解释…]
    • 提示4 (整合输出,使用输出1和输出3): “请展示以下诗歌,并在诗歌后附上相关典故的解释:诗歌:‘[粘贴AI输出1]’;典故解释:‘[粘贴AI输出3]’”
  • 行家心得: “分而治之”的智慧!把大象装进冰箱分几步?提示链就是这个道理。

8. 自我一致性 (Self-Consistency):AI的“集体投票法”

  • 核心思想: 这招通常和CoT联用。简单说,就是让AI用CoT的方式对同一个问题“想”好几次(比如调整temperature参数让输出更多样),得到好几个不同的推理路径和答案。最后,哪个答案出现的次数最多,就信哪个!
  • 它为什么有用/目标: 能进一步提高复杂推理任务的准确性。毕竟,AI偶尔会“思路短路”走错路,但正确的答案往往更容易通过不同的“脑回路”达成共识。
  • 简单样例: (这更像是一个“后台操作”,而非直接给用户的提示)
    • 操作流程:
      1. 针对一个复杂的数学应用题,使用CoT提示,让模型生成5次解答。
      2. 得到的5个答案可能是:120, 120, 150, 120, 110。
      3. 因为答案“120”出现了3次,是“票数”最多的,所以最终采纳“120”为答案。
  • 行家心得: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在这里是一个“诸葛亮”自己分裂成三个“臭皮匠”再投票)。对于那些答案唯一的推理题,这招能有效提升稳定性。

9. 思维树 (ToT - Tree of Thoughts):AI的“头脑风暴+决策树”

  • 核心思想: 如果CoT是沿着一条线思考,ToT就像在脑子里长出一棵大树,同时探索好几条不同的思考路径(树枝)。每走一步,模型可以蹦出好几个“中间想法”(树节点),然后自己评估哪个想法更有前途,就顺着哪个想法继续往下长新枝;如果发现某条路是死胡同,还能“倒回去”试试别的路。
  • 它为什么有用/目标: 专门对付那些需要反复琢磨、规划、或者可能有很多条路能通向罗马的复杂问题(比如写小说构思、下棋、解很难的数学题)。它通过系统性的探索和评估,让AI的决策更深思熟虑,而不是“一条道走到黑”。
  • 简单样例: (用构思小说情节举例)
    • 初始目标: 写一个关于“时间旅行者试图改变历史却引发更大灾难”的故事。
    • ToT探索可能:
      1. 可能的“改变点”分支:
        • A. 阻止一场战争 -> 评估:可能导致更强的独裁者出现。
        • B. 拯救一位关键科学家 -> 评估:可能导致某个重要科技未被发明。
        • C. 改变自己父母的相遇 -> 评估:可能导致自己不存在,逻辑悖论。
      2. 选择分支B继续探索“更大灾难”:
        • B.1 科学家活下来后,发明了毁灭性武器。
        • B.2 科学家活下来后,他的理论导致了社会思想的极端分化。
      3. 模型会不断评估每个“想法节点”,选择最有戏剧冲突和创新性的路径深入。
  • 行家心得: 这让AI从“线性思考者”进化成了“策略规划师”。虽然实现起来复杂,但理解这个思路对我们设计更高级的提示很有启发。

10. Reflexion (反思框架):AI的“错题本+复盘”

  • 核心思想: 让AI学会“复盘”。当它完成一次任务(或者说一次尝试)后,不光看结果,还要对自己的表现进行“反思”和评估,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并生成一些“下次改进意见”(反思性文本)。这些“意见”会用来指导它下一次的尝试。
  • 它为什么有用/目标: 通过“自我批评”和“经验总结”,让模型在特定任务上不断进步,越做越好。尤其适合那些可以通过试错来优化的场景。
  • 简单样例: (更像是一种训练或互动方法)
    • 任务: 让AI写一首关于春天的诗。
    • 第一次尝试: AI写了一首平平无奇的诗。
    • 你给出反馈/评估: “意境不够优美,用词有点陈旧。”
    • Reflexion过程: AI(或辅助它的系统)记录这个反馈,并生成“反思笔记”:“上次的春天诗歌被评价为意境平平、用词陈旧。下次应尝试使用更生动、更具画面感的词汇,并从更独特的角度切入春天的意境,比如微观的生命力或春雨的细腻。”
    • 第二次尝试: AI参考“反思笔记”再写一首,理论上会比第一首有所进步。
  • 行家心得: 教会AI“吾日三省吾身”,它才能持续进化,而不是在同一个地方反复跌倒。

第三阶段:拓展模型能力——与外部世界互动 (Expanding Capabilities - Interacting with External World)

模型自身的知识总有边界,这个阶段我们要学习如何让它“走出去”,连接外部的知识和工具。

11. 检索增强生成 (RAG - Retrieval Augmented Generation):给AI一本“实时参考书”

  • 核心思想: LLM虽然博学,但知识库截止于训练数据,而且容易“一本正经胡说八道”(幻觉)。RAG就是给它配个“外挂”知识库(比如公司内部文档、最新的行业报告、维基百科等)。用户提问时,先从这个知识库里搜相关的资料,然后把这些资料连同问题一起喂给LLM,让它参考着回答。
  • 它为什么有用/目标: 大大缓解“幻觉”问题,让AI能用上最新的、领域专属的、甚至是私密的知识来回答问题,答案的准确性和时效性飙升。
  • 简单样例: (通常需要系统支持,不仅是单个提示)
    • 用户问题: “介绍一下2025年最新发布的XX手机的拍照功能有哪些升级?”
    • RAG系统流程:
      1. 检索: 从“最新手机评测数据库”中找到XX手机2025年款的评测文章片段,重点是拍照部分。
      2. 增强上下文: 把检索到的片段(比如:“…主摄升级到1英寸大底,新增电影级人像虚化,支持8K视频录制…”)和用户问题组合。
      3. 喂给LLM生成答案:
        背景资料:XX手机2025款拍照亮点:主摄采用1英寸大底传感器,提升了暗光表现;新增电影级人像视频虚化功能;支持最高8K 30帧视频录制。
        问题:介绍一下2025年最新发布的XX手机的拍照功能有哪些升级?
        请根据以上背景资料回答。
        
    • AI输出: “2025年最新发布的XX手机在拍照方面主要有三大升级:首先,主摄像头传感器尺寸提升至1英寸,增强了暗光拍摄能力;其次,新增了电影级人像视频虚化;最后,它支持高达8K 30帧的视频录制。”
  • 行家心得: 这是目前让LLM回答垂直领域问题、减少胡说八道的最实用技术之一!相当于给AI“开卷考试”的权利。

12. Program-Aided Language Models (PAL - 程序辅助语言模型):让AI“写代码算数”

  • 核心思想: LLM虽然能理解自然语言,但做数学计算、精确的逻辑推理时还是容易翻车。PAL就是让LLM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生成能解决问题的代码(比如Python),然后执行这段代码,把代码的运行结果作为最终答案。
  • 它为什么有用/目标: 强强联合!结合LLM的语言理解能力和代码的精确执行能力,专门攻克LLM的“计算短板”。
  • 简单样例:
    用户:一个篮子里有12个苹果,小明拿走了1/4,小红又放进去了3个。现在篮子里有多少个苹果?请用程序辅助思考。
    
    AI(内心OS可能是生成并执行了这段Python):
    # Python
    initial_apples = 12
    ming_took_ratio = 1/4
    hong_added = 3
    
    ming_took_count = initial_apples * ming_took_ratio
    apples_after_ming = initial_apples - ming_took_count
    current_apples = apples_after_ming + hong_added
    # 最终会把 current_apples 的值(比如9)返回给LLM整合
    
    AI(最终呈现给用户):
    篮子里原来有12个苹果。
    小明拿走了 12 * (1/4) = 3个苹果,此时剩下 12 - 3 = 9个苹果。
    小红又放进去了3个苹果,所以现在篮子里有 9 + 3 = 12个苹果。
    答案是12个。
    
  • 行家心得: “君子动口不动手”,LLM动口(生成代码),计算机动手(执行代码),完美解决算术难题!

13. ReAct框架 (Reason and Act):AI的“思考-行动-观察”循环

  • 核心思想: 让LLM像个智能代理一样,能够“思考”(Reasoning)下一步该干嘛,然后“行动”(Action)——比如调用外部工具查个天气、搜个资料,接着“观察”(Observation)行动的结果,再根据结果进行下一步的“思考”和“行动”,形成一个动态的循环,直到任务完成。
  • 它为什么有用/目标: 赋予LLM与外部世界互动、动态规划、获取实时信息的能力,让它能搞定更复杂的、需要多步骤交互才能解决的实际问题。
  • 简单样例:
    • 任务: “查找目前全球票房最高的电影是哪部,以及它的导演是谁?”
    • LLM (ReAct流程模拟):
      1. Thought: 我需要找到全球票房最高的电影。我应该使用搜索引擎。
      2. Action: Search("全球票房最高电影")
      3. Observation (工具返回): 《阿凡达》,票房约29.23亿美元。
      4. Thought: 我已经知道电影是《阿凡达》了。接下来需要找它的导演。
      5. Action: Search("电影《阿凡达》导演")
      6. Observation (工具返回): 詹姆斯·卡梅隆。
      7. Thought: 我找到了电影名和导演名,任务信息都齐了。
      8. Action: Finish("目前全球票房最高的电影是《阿凡达》,其导演是詹姆斯·卡梅隆。")
  • 行家心得: 这是让AI从“聊天机器人”进化到“智能助手”的关键一步!它学会了自己找工具、查资料来解决问题。

14. 自动推理并使用工具 (ART - Automatic Reasoning and Tool-use):AI的“万能工具箱”

  • 核心思想: 这是对LLM使用工具能力的一个泛称,ReAct是实现它的一种具体框架。核心就是让LLM不再只是个“嘴炮”,而是个能熟练使用各种“工具”(计算器、搜索引擎、日历API、代码解释器等)的“实干家”。它能根据你的任务需求,自己判断什么时候该用什么工具,怎么用,然后把工具返回的结果整合到它的思考和回答中。
  • 它为什么有用/目标: 大大扩展LLM的能力边界,让它能处理需要实时信息、精确计算、甚至与真实世界设备交互的任务。
  • 简单样例: (本质上和ReAct的例子很像,强调的是工具的自主选择和使用)
    • 用户: “帮我预订明天下午2点从中关村到国贸的快车,并告诉我大概需要多少钱。”
    • LLM Agent (内部运作):
      1. 思考: 需要调用打车应用的API。需要确定日期、时间、起止点。还需要查询预估价格。
      2. 行动1: 调用打车API(操作="预估价格", 起点="中关村", 终点="国贸", 时间="明天14:00", 车型="快车") -> 工具返回:“预估价格85元,预计用时45分钟。”
      3. 思考: 价格和时间已知。用户要求预订。
      4. 行动2 (可能需要用户确认后): 调用打车API(操作="下单", 起点="中关村", 终点="国贸", 时间="明天14:00", 车型="快车") -> 工具返回:“订单已创建,单号XXXXXXXX。”
    • AI输出: “好的,从中关村到国贸的快车,明天下午2点出发,预估价格为85元,预计用时45分钟。我已经为您创建了订单,单号是XXXXXXXX。”
  • 行家心得: 有了工具箱,AI就从“秀才”变成了“工程师+管家”,能办的事儿可就多太多了!

第四阶段:自动化与优化提示 (Automating & Optimizing Prompts)

这个阶段更偏向于希望提升效率的开发者或重度用户,目标是让机器帮我们设计和优化提示。

15. Active-Prompt (主动提示):AI的“精准补习法”

  • 核心思想: 这是对“少样本提示”中那些“范例”进行智能筛选的技术。它不是随便找几个例子给模型看,而是通过一种“主动学习”的策略,找出那些对模型来说最“懵圈”、最有信息量、最能帮它“开窍”的问题或例子,然后由人工(或者其他方式)给出高质量的解答或CoT推理过程,再把这些“精选错题”加入到少样本提示中。
  • 它为什么有用/目标: 用更少但质量更高的“补习材料”(范例),达到更好的少样本学习效果。尤其是在人工标注范例成本很高的时候,这招能省不少事儿。
  • 简单样例: (更像是一种策略)
    • 背景: 你有一堆复杂的逻辑推理题,想让AI学会用CoT解答,但给每个题都写详细的CoT步骤太累了。
    • Active-Prompt策略:
      1. 先用一个比较通用的CoT提示,让AI尝试做一批题。
      2. 分析AI的答案,找出那些它答错的、或者回答时犹犹豫豫(比如输出的置信度很低)的“老大难”题目。
      3. 你亲自出马,为这些“老大难”题目精心编写完美无缺的CoT推理步骤。
      4. 把这些“高质量错题集”加入到你的少样本提示库里,再去让AI挑战新的题目,它的表现通常会更好。
  • 行家心得: “好钢用在刀刃上!”与其给AI一堆它已经会了的简单例子,不如挑几个它最搞不懂的难题,重点辅导,效率更高。

16. 自动提示工程师 (APE - Automatic Prompt Engineer):让AI“自己当家教”

  • 核心思想: 这招更狠,直接让LLM自己来发现、生成甚至优化那些能让它在特定任务上表现更好的提示!通常是这样的:你给它一个任务(比如情感分类),再给它一些“教材”(输入输出的配对样本),然后让一个“高阶LLM”(或者专门训练的提示生成模型)来琢磨,生成一堆候选的提示词。接着,用另一个“裁判LLM”或者实际的任务表现来给这些提示词打分,选出那个“冠军提示”。
  • 它为什么有用/目标: 把人类从繁琐的、有时候甚至有点“玄学”的提示词调试工作中解放出来。尤其对于复杂任务,AI自己琢磨出来的提示,有时候比人想的还好用!
  • 简单样例: (这是一个“元(Meta)”过程)
    • 任务: 将用户评论分为“赞扬”、“抱怨”或“中性建议”。
    • APE系统输入:
      • 一些训练样本:(“这家的服务太棒了!”, “赞扬”), (“等了半小时才上菜,差评!”, “抱怨”) …
      • 一个非常粗糙的初始指令:“分析以下评论的情感。”
    • APE系统内部运作:
      1. “提示生成LLM”开始头脑风暴,生成各种提示变体,比如:
        • “将评论 {评论内容} 归类为赞扬、抱怨或中性建议。分类:”
        • “以下用户反馈 {评论内容} 表达了哪种主要情绪(赞扬/抱怨/中性建议)?情绪:”
        • “指令:对文本进行情感定性。选项:赞扬,抱怨,中性建议。文本:{评论内容}。定性结果:”
      2. 用这些新生成的提示在一些测试样本上跑一下,看哪个提示下模型的分类准确率最高。
    • APE系统输出: 一个经过优化的、效果最好的提示,比如:“指令:对文本进行情感定性。选项:赞扬,抱怨,中性建议。文本:{评论内容}。定性结果:”
  • 行家心得: “自己的事自己干”,让AI自己卷自己,去找到和自己沟通的最佳方式。这有点像让学生自己出题考自己。

17. 元提示 (meta-prompting) (高级形式):AI的“自我进化编程”

  • 核心思想: “元提示”在这里升级了!在高级形式下,它不再是简单地给AI定角色,而是直接指示AI如何去生成或改进针对特定任务的、更具体的“子提示”,或者指导AI进行更复杂的自我行为模式调整和学习策略优化。上面提到的APE,其实就是元提示高级应用的一个典型例子。
  • 它为什么有用/目标: 实现提示策略的自动优化,或者在更宏观的层面上控制模型的学习、适应和解决问题的“元认知”能力。
  • 简单样例 (指导AI生成解决特定问题的子提示):
    用户(元提示,给一个高级的“提示设计助手AI”):
    我需要设计一个提示,这个提示的目的是让另一个语言模型(执行模型)能够将一段高度技术性的学术论文摘要,改写成一篇面向中学生的科普短文。
    请你为我生成这个“改写任务”的提示。这个提示应该:
    1. 清晰说明输入(学术摘要)和期望输出(科普短文)。
    2. 强调目标读者是中学生,语言要生动、易懂、有趣。
    3. 要求保留核心科学信息,但去除不必要的专业术语。
    4. 可以要求执行模型使用类比或生活中的例子来解释难点。
    5. 提示本身要简洁明了。
    
    AI(“提示设计助手AI”生成的,给“执行模型”用的子提示):
    "任务:将以下学术论文摘要改写为一篇面向中学生的科普短文。
    学术摘要:'{在此处粘贴摘要内容}'
    改写要求:
    - 目标读者:中学生。
    - 语言风格: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引人入胜。
    - 内容核心:准确传达原文的核心科学发现和意义。
    - 术语处理:避免使用不必要的专业术语;如必须使用,请用简单语言或生活实例加以解释。
    - 解释方式:可适当运用比喻、类比来解释复杂概念。
    输出:[此处为改写后的科普短文]"
    
  • 行家心得: 这就像是“提示的提示”,或者说是给AI一个“如何学习如何工作的框架”。掌握了这个,你就从“用户”晋升为半个“AI训练师”了!

第五阶段:前沿与特定领域技术 (Advanced & Domain-Specific)

当你对以上技术都有了不错的理解和实践后,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定需求,向这些更前沿、更专门的领域发起挑战了!

18. 多模态思维链提示方法 (Multimodal Chain-of-Thought Prompting):AI的“图文并茂式思考”

  • 核心思想: 把我们前面讲的“链式思考(CoT)”大法,从纯文本升级到“图文声并茂”的多模态场景。也就是说,模型不仅要处理文字,还要看懂图片、听懂声音。在给模型的范例里,不仅要展示文字问题和答案,还要带上图片(或其他模态信息),并且把结合图片内容进行逐步推理的过程也写出来。
  • 它为什么有用/目标: 让模型在那些需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综合多种信息来源)才能搞定的复杂多模态任务上,也能像学霸一样条理清晰地思考。
  • 简单样例:
    用户:
    [图片展示:一个盘子里放着2根香蕉、3个苹果和1个橙子]
    问题:这张图片里,如果拿走所有的苹果,还剩下多少个水果?请给出思考过程。
    范例答案(CoT形式):
    1. 首先观察图片,识别水果种类和数量:有2根香蕉,3个苹果,1个橙子。
    2. 问题是拿走所有苹果后剩下的水果数量。
    3. 图片中有3个苹果,拿走它们。
    4. 剩下的水果是2根香蕉和1个橙子。
    5. 所以,剩下的水果总数是 2 + 1 = 3个。
    答案是3。
    
    [图片展示:一张迷宫图,标有起点S和终点E]
    问题:请描述从S到E的一条可行路径,并用箭头序列表示。
    AI(可能输出的CoT式回答):
    1. 我观察到起点S在迷宫左上角,终点E在右下角。
    2. 从S开始,我尝试向下走一步。
    3. 然后向右走两步,遇到障碍。
    4. 回溯一步,尝试从上一个节点向下走。
    5. ... (描述探索过程) ...
    6. 最终找到一条路径:下 -> 右 -> 右 -> 下 -> 下 -> 右。
    路径箭头序列:↓ → → ↓ ↓ →。
    
  • 行家心得: 这让AI不仅能“读万卷书”,还能“行万里路”(看万千图景)。未来AI与真实世界交互的核心技术之一。

19. 基于图的提示 (Graph Prompting / Graph-based Prompting):给AI一张“知识网络图”

  • 核心思想: 我们知道,很多知识和信息天然就是网络状的(比如社交关系网、概念之间的联系、地铁线路图)。这种技术就是把这些“图结构”(节点和它们之间的连接关系)信息,作为提示的一部分喂给LLM。这可以是直接查询知识图谱里的信息,也可以是利用图的结构来引导模型进行更复杂的推理(比如在图中找最短路径、推断两个节点间接关系等)。
  • 它为什么有用/目标: 帮LLM更好地理解事物之间复杂的、结构化的关系,让它在需要基于“关系网”进行思考或生成内容的任务中表现更出色。
  • 简单样例: (一个非常简化的知识图谱查询)
    用户:
    已知以下知识图谱片段(简化表示):
    (实体: "复仇者联盟") -[类型是]-> (类型: "电影系列")
    (实体: "钢铁侠") -[是成员]-> (实体: "复仇者联盟")
    (实体: "钢铁侠") -[扮演者是]-> (演员: "小罗伯特·唐尼")
    (实体: "美国队长") -[是成员]-> (实体: "复仇者联盟")
    (实体: "美国队长") -[扮演者是]-> (演员: "克里斯·埃文斯")
    
    问题:请问“复仇者联盟”中有哪些已知的成员,他们的扮演者分别是谁?
    
    AI:根据提供的信息,“复仇者联盟”已知的成员包括:
    - 钢铁侠,其扮演者是小罗伯特·唐尼。
    - 美国队长,其扮演者是克里斯·埃文斯。
    
  • 行家心得: 让AI学会看“关系图”,就能更好地理解这个复杂的世界了。对构建更智能的问答系统、推荐系统很有帮助。

结语:你的AI探索之旅,未完待续!

呼~一口气梳理完这19种提示词工程技术,是不是感觉信息量满满,又对AI的强大有了新的认识?

记住,同学,这份笔记只是你探索AI世界的起点和地图。理论学得再好,不去实践也是纸上谈兵。每当你学到一个新技巧,都请务必打开你手边的AI工具,亲手试一试,改一改,看看它会给你怎样的惊喜(或者惊吓,哈哈!)。

提示词工程是一个日新月异、充满无限可能的领域。保持你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大胆去尝试,去创造,你一定能在这个时代,成为那个最会与AI共舞的人!

如果未来在学习和实践中还有新的感悟和困惑,也欢迎随时回来交流!

祝你的AI学习之旅,收获满满,乐趣无穷!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工智能,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