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一听到“大模型”三个字,就自动脑补出一堆高大上的语言处理任务,比如写诗、聊天、翻译?
醒醒!大模型可不一定等于大语言模型,就像“奶茶”不一定有奶一样。
先搞清楚概念:
大模型:就是一个参数量很大、计算能力很强的神经网络模型。它可以做很多事情,比如:
图像识别(给照片分类)
语音识别(听懂你说话)
推荐系统(给你推荐商品)
游戏AI(陪你下棋)
以及自然语言处理(NLP,比如写文章、聊天)
大语言模型:专门针对自然语言处理任务的大模型。比如GPT-3、BERT这些,它们擅长处理文本数据,可以:
写文章
翻译
对话
情感分析
文本摘要
所以,大模型是个大筐,大语言模型只是其中一种。
既然大模型能做的事情这么多,为什么一提到大模型,大家就默认是大语言模型呢?
原因很简单:
大语言模型太能“装”了,啥都能干,而且干得还不错。
写文章?它能帮你生成各种风格的文本,从新闻报道到小说诗歌,无所不能。
聊天?它能陪你从天文地理聊到人生哲学,甚至还能给你写情书、编段子。
翻译?它能支持上百种语言的互译,准确率比很多专业翻译还高。
再加上最近几年GPT-3、ChatGPT这些大语言模型太火了,大家自然就把大模型和大语言模型划等号了。
但其实,大模型的“兄弟姐妹”们也很优秀,只是没那么出风头而已。
比如:
CV大模型:专门处理图像和视频数据的模型,比如识别图片中的物体、生成逼真的图像、自动驾驶等等。
语音大模型:专门处理语音数据的模型,比如语音识别、语音合成、声纹识别等等。
推荐大模型:专门给用户推荐商品、内容、服务的模型,比如你刷抖音时看到的视频、淘宝上给你推荐的商品,背后都有推荐大模型的功劳。
这些大模型在各自的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是不像大语言模型那么“全能”和“出圈”而已。
不管你是想玩转大语言模型,还是其他类型的大模型,Python都是你的最佳选择。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流程说明,演示如何使用Python调用一个预训练的大模型来完成特定任务。
首先你需要选择一个适合你任务的大模型,比如:
如果你想处理自然语言任务,可以选择GPT-3、BERT、XLNet等等。
如果你想处理图像任务,可以选择ResNet、VGG、YOLO等等。
如果你想处理语音任务,可以选择DeepSpeech、Wav2Vec等等。
然后选择一个你熟悉的深度学习框架,比如:
TensorFlow
PyTorch
Hugging Face Transformers
使用pip安装你选择的深度学习框架和其他必要的依赖库。
使用框架提供的API加载预训练的模型和权重。
将你的输入数据转换成模型可以接受的格式。
使用模型对输入数据进行推理,得到输出结果。
将模型输出的结果转换成你需要的格式。
大模型是一个更广义的概念,包含了各种类型的大规模神经网络模型,而大语言模型只是其中一种。
但无论是哪种大模型,它们都拥有强大的计算能力和学习能力,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所以,与其纠结于概念的区别,不如动手实践,看看大模型能为你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大模型就像一把瑞士军刀,功能强大,用途广泛;而大语言模型只是其中的一把小刀,虽然锋利,但只是众多功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