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码三味:众里寻他千百度

我是从初中开始接触编程的。那时候不知道怎么找到C的免费编译器,只好写Free Pascal。大学后知道了CodeBlocks,知道了dev C, 但花在代码的时间并不多。我真正全身心投入编程学习,是在工作之后了。

第一份工作是“电子工程师”,但我不通“电子”,也不算合格的“工程师”。主管让我学C#,写上位机,我学了,写了,并在之后两年中日益精进,成了本命语言。在CSDN发了大大小小的文章,一半都是C#相关的。我为C#付出过很多精力,甚至读完了几本C#的高阶图书,也用C#完成了多个项目,有些项目我申请了专利和软著。现在主页的签名是“精通C#”,有玩梗的成分,也是对自己的鞭策与期许。虽然咱菜,但咱努力啊,每天在工作之余刷算法、设计模式,写博客,写专利,怎么不算一只勤学好问的小菜鸡呢。

毕业后,不是要学C#吗,我就在互联网上找资源,找到了MicrosoftLearn, 一星期的时间看完了语法,又开始找书,网上推荐的是《深入解析C#》,我拿到手却发现读不懂。一直到工作一年,实现了几个项目,我重新拿起这本书,才开始读懂。读得不过瘾,还买了《Effective C#》《C#多线程》,反反复复地啃,反反复复地读,同时C#的项目也没有停,我这才有了点登堂入室的感觉。设计模式里说,代码的不足之处是“坏味道”,推而广之,好的代码也是有味道的,而且是好味道。

那,这是什么味道呢?应该是甜的,每次看到oj上的绿色,还有成功运行的程序,心里会有成就感。也带点涩,种种bug、次次加班,解决那些漏网之鱼的bug,这不苦,但是养头发的中药苦。作为一个程序媛,我觉得颜值和代码能力都很重要,所以每次感觉头上凉了,都会吃点何首乌补补,这一点也算个人特色吧。(摊手)

还有刺激的味。看到新思路、新算法,挠头挠久了,就会误以为在长脑子。对我这样的小白而言,入职初期,时常会有这样的“辛辣刺激”的新东西。一开始也是漫无目的地看题,后来知道了LeetCode,知道了《代码随想录》,就开始一篇文章接一篇文章地看,一道题接一道题地ac。最开始只是背代码,后来是想代码,最后不需要参考已有的代码,可以自己完全独立地写一道题。从“递归”到“回溯”,从二叉树到图,我知道我在进步。从前高深莫测的算法,现在自己也可以敲出来,于是这辣,也爽口,也开胃。真的,脑子是越用越像个脑子的,就像饭量会因为开胃菜变大一样。

还有味。作为一个业余读者(好像专业读者并不多),我喜欢读各种东西,最近猛刷编程类教程,还有武侠小说,什么“手中无刀,心中有刀”“刀人合一”,武侠小说的作者当然不懂武功,但我真的是程序员。我知道一步步学习一门技能多么磨人,我知道小说里万里挑一的天才与我无关,而且哪怕是书中的炮灰角色,我都要拼尽全力才能接近他们的水准,说得容易做的难,总是要亲手做一件事,才知道曲折与内涵,而不是大而泛之的“境界”。当然,武侠与武功关系不大,武侠本质上是童话,是爽文,是“善”的理想,是“义”于江湖。但编程呢?编程的本质是什么?我想,编程的本质是创造,是上帝,程序员像上帝一样思考,我们是硅基生物的创世祖。

归纳下毕业两年以来的经验,在这里分享给认真听故事的你,谢谢你的阅读:

1. 基础编程语法,看网络教程。推荐菜鸟网站。

2. 在项目中学习,在实战中成长。如果找不到项目,就按博客里、书里的例子敲。我的博客中有很多趣味项目,欢迎尝试复现。

3. 有问题,先上网搜索,问AI,最后才是问别人。一开始问问题会很难,因为没有大体的了解,但现在的AI可以帮助你梳理思路。

4. 推荐的网站:

(1) 代码随想录代码随想录

(2)设计模式设计模式

你可能感兴趣的:(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