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scode # 前端 #记录
2025-4-25:
- 困,但学习(奶奶滴,为什么这么困:正确做法是有条件就暂时爬下来闭目养神一会儿)
-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工具:
- 写代码的:vscode
- 使得代码能被PC看懂的:浏览器(所以它其实是一个开发工具哦)
- HTML、CSS已经知道了一大半,尝试学习node.js(JS的运行环境,居然前后端都能写,它也是图灵完备语言呢;当初node.js下载配环境倒是麻烦,但理解了环境变量的意义和node.js瞎下载包的管理策略,就好多了)
- 总是忘记,企业开发中不会这样从头开始,而是使用框架(vue之类的),相当于平地起高楼的快速搭建工具了。
技能get:
- vscode快捷键:由此可分为vscode本身的快捷键、vscode插件的快捷键(每次更新,每安装一个插件快捷键都会不同啦)“但键不在多,够用则行,又不是吉尼斯世界纪录,脑子是索引而不是死板的存储库”
- HTML插件:Open in Browser/Live Server,差不多效果,但后者更加高级(简单概括:使用的前端协议不同,一个file协议,一个http协议)
记录:
shift+! | 快速HTML骨架(vscode针对HTML文件的) |
CTRL+/ | 快速对行注释(vscode快捷键,不是插件的,所以通用) |
alt+b | 快速在浏览器中打开文件,看渲染效果 |
与网络的交互:
HTML/CSS/JS都可以引入本地/在线资源。
- 要是企业的,一般是本地的,毕竟网络资源没了会影响到自己网站的显示啊(这里指的是不属于自己控制的第三方资源,要是自己管理的,可以)。个人的化,直接偷个懒倒是很方便
- 可以引用的资源多种多样,html\css\js代码、图片、音乐、图标以及API等等好多内容
- 这些内容又不是代码执行的,究其本质是告诉浏览器该做什么,给浏览器投入一堆输入(代码),然后浏览器执行(http请求在线资源、渲染…)后输出结果(所看到的页面),所以,前端代码本质上是描述给浏览器网页内容浏览器程序知道后在CPU上跑,最后得出结果给用户。(所以,硬件,永远的神)
HTML | 引入本地/在线CSS/JS、引入其他资源 |
CSS | 引入其他本地/在线CSS、引入其他资源 |
JS | 引入其他本地/在线JS、引入其他资源 |
本地/在线引入代码 | 方法总结: - HTML引入CSS/JS:外链式、嵌入式 、行内式 - CSS引入CSS:@import、CSS原生变量 - JS 引入JS: import/export、动态加载JS |
本地引入: 都支持 |
在线引入: HTML只能外链式引入,行内和嵌入不行 CSS支持@import JS支持动态加载、模块 |
||
其他资源 | 图片/视频/音频、字体/图标、JSON/数据文件、Web Worker/Service Worker…. |
骨架研究:
- 算得上是浏览器用来定位网页内容的大纲,所以才叫骨架嘛。
- 骨架承担的功能也多,除了给浏览器提供定位,也配置了相关初始设置,比如HTML版本、支持语言、编码模式…
正链:
专栏 · 源码解释
专栏 · 源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