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储型XSS漏洞解析

一、存储型XSS漏洞的核心原理

  1. 定义与攻击流程 存储型XSS(Stored XSS)是一种将恶意脚本永久存储在服务器端​(如数据库、文件系统)的跨站脚本攻击方式。其攻击流程分为四步:

    • 注入阶段:攻击者通过输入点(如留言板、评论框)提交恶意脚本(如)。

    • 存储阶段:服务器未过滤输入,直接将恶意脚本存储至数据库或文件。

    • 触发阶段:其他用户访问包含恶意脚本的页面时,脚本自动加载并执行。

    • 危害扩散:恶意脚本窃取用户敏感信息(如Cookie、会话令牌)或篡改页面内容。

  2. 典型代码漏洞示例

    // 未过滤用户输入,直接存储到数据库(高危漏洞)
    $userInput = $_POST['message'];
    $db->query("INSERT INTO messages (content) VALUES ('$userInput')");

    若用户输入

    则所有访问该页面的用户Cookie将被窃取。


二、存储型XSS的独特危害

  1. 持久化影响

    • 恶意脚本长期存在于服务器,所有访问者均可能受害,传播范围远超反射型XSS。

    • 案例:某招聘平台允许上传HTML简历,攻击者嵌入恶意脚本后,所有查看简历的用户会话被劫持。

  2. 复合攻击场景

    • 蠕虫传播:结合社交功能(如论坛、私信),恶意脚本可诱导用户自动转发,形成链式传播。

    • 钓鱼与数据泄露:通过篡改页面内容(如伪造登录框)或窃取用户隐私数据(如支付信息)。

  3. 高级利用手法

    • 文件上传漏洞:攻击者上传含恶意脚本的PDF、SVG等文件,用户访问文件时触发XSS。

    • 富文本编辑器绕过:未严格过滤的编辑器允许插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