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h通信协议

文章目录

  • 1.汽车以太网历史和由来
  • 2.总体架构
  • 3.物理层 - Layer1
  • 4.数据链路层 - Layer2
  • 5.网络层 - Layer3
    • 5.1.IPV4
    • 5.2.IPV6
  • 6.传输层 - Layer4
    • 6.1.UDP
    • 6.2.TCP
  • 7.其他
    • 7.1.MII、RMII、GMII、RGMII接口
    • 7.2.编码方式
      • 7.2.1 4B3B、3B2T、PAM3
      • 7.2.2 曼彻斯特
  • 8.疑问
    • 8.1.VLAN Flag在哪里?
    • 8.2.TxDescriptor结构
  • 9. 参考资料

记录车载以太网的学习笔记,大部分内容已经很成熟,也有很多博客进行讲解,此处主要是整合资源,方便查找资料。

继续补充过程中…

1.汽车以太网历史和由来

车载以太网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1世纪初,随着汽车电子架构的复杂化和智能化需求的提升,传统通信总线(如CAN、FlexRay)的带宽和实时性逐渐无法满足需求,以太网技术因其高带宽、成熟标准和可扩展性被引入汽车领域。以下是车载以太网的主要发展阶段:

1.早期探索与初步应用(2004-2011)

  • 2004年:宝马成为最早探索车载以太网的汽车制造商之一,当时面临CAN总线(500kbps)在软件更新(如1GB数据需16小时)和多媒体数据传输上的瓶颈4。

  • 2011年:博通(Broadcom)推出BroadR-Reach技术,采用单对非屏蔽双绞线(UTP)实现100Mbps传输,相比传统以太网(4对线)降低线束重量30%、成本80%,并解决车规级EMC问题36。

2.标准化与联盟成立(2011-2016)

  • 2011年:OPEN Alliance SIG成立,由博通、恩智浦、宝马等牵头,推动车载以太网标准化。该组织主导了**100BASE-T1(IEEE 802.3bw)和1000BASE-T1(IEEE 802.3bp)**等关键标准36。
  • 2012年:IEEE将音视频桥接技术(AVB)升级为时间敏感网络(TSN),提供低延迟、高可靠性的实时通信能力,适用于自动驾驶和车载娱乐系统310。
    -2015-2016年:IEEE正式发布100BASE-T1(2015)和1000BASE-T1(2016)标准,奠定车载以太网物理层基础311。

3.技术扩展与多场景应用(2017-2020)

  • 协议栈完善:车载以太网在TCP/IP基础上发展出面向服务的SOME/IP和基于IP的诊断协议DoIP,支持灵活的服务通信和远程诊断36。
  • 带宽提升:从100Mbps向1Gbps演进,并探索2.5G/5G BASE-T1标准,满足自动驾驶传感器(如激光雷达、摄像头)的高数据量需求511。
  • 行业合作:芯片厂商(如Marvell、Microchip)推出车规级PHY芯片,车企(如宝马、特斯拉)在高端车型中试点以太网骨干网络312。

4.智能化与未来趋势(2021至今)

  • 域集中架构:以太网成为**域控制器(如自动驾驶域、智能座舱域)**的核心通信 backbone,替代部分传统总线712。
  • TSN与实时性优化:TSN协议(如时间同步、流量调度)进一步强化,支持**软件定义汽车(SDV)**的动态重构需求37。
  • 更高带宽:10G+以太网(如10GBASE-T1)进入研发阶段,支撑车联网(V2X)和中央计算平台511。

2.总体架构

遵循OSI七层模型,除了物理层、UDP-NM、DOIP、SOME/IP、SD这五个模块为车载以太网技术协议规范之外,其余均为传统以太网技术。

备注:上图中可以看出标记为“IT”则为传统以太网技术协议规范,而标记为“Automotive”则为车载以太网技术协议规范。

3.物理层 - Layer1

车载以太网与传统以太网相比,车载以太网仅需要使用1对双绞线,而传统以太网则需要多对,线束较多。
同时,传统以太网一般使用RJ45连接器连接,而车载以太网并未指定特定的连接器,连接方式更为灵活小巧,能够大大减轻线束重量。除此以外,车载以太网物理层需满足车载环境下更为严格的EMC要求,对于非屏蔽双绞线的传输距离可达15m(屏蔽双绞线可达40m)。
虽然车载以太网只采用单对差分电压传输的双绞线,但是100M/s以太网可以通过回音消除技术来实现全双工通信。下面就通过表格形式列举出当前主流的物理层标准:

当下主流的车载以太网协议主要为IEEE 100BASE-T1以及IEEE 1000BASE-T1,常规使用可采用100BASE-T1,如果需要更高带宽,可选择1000BASE-T1。

4.数据链路层 - Layer2

数据链路层可细分为LLC(Logic Link Control)以及MAC(Media Access Control)两个层级。此两层级定义与作用如下:
LLC: 负责向上层提供服务,管理数据链路通信,链接寻址定义等,与所用物理介质没有关系;
MAC: 负责数据帧的封装,总线访问方式,寻址方式以及差错控制等,MAC层的存在则可以使得上层软件与所用物理链路完全隔离,保证了MAC层的统一性;
其中LLC子层的服务与服务在IEEE 802.2 LAN协议中有所定义,MAC层的主要功能作用则在IEEE 802.3中定义,并采用CSMA/CD访问控制方式,一般MAC层协议在俗称的“网卡”中实现。

5.网络层 - Layer3

5.1.IPV4

参考资料:IPV4数据报头部格式

5.2.IPV6

参考资料:IPv6数据报头部格式

6.传输层 - Layer4

6.1.UDP

TBD

6.2.TCP

TBD

7.其他

7.1.MII、RMII、GMII、RGMII接口

参考资料:MII、RMII、GMII、RGMII接口详解及硬件设计注意事项
Eth通信协议_第1张图片

7.2.编码方式

属于Layer1物理层内容。

7.2.1 4B3B、3B2T、PAM3

参考资料:车载以太网自学笔记

完整的数据发生过程:先经过4B3B转换,在经过3B2T转换,最后使用PAM3转换为具体总线上的电压。
4B3B转换:直接将4bit数据从新按照3bit进行划分。
Eth通信协议_第2张图片
3B/2T转换
PHY将每次接收到的3个bit转化为2个三进制电平值(取值范围是-1, 0,1) ,具体的对应关系如上图中的表所示。3个bit有8种组合(即2的三次方) ,2个电平值(TA/TB)有9种组成(每根线有三种电平,共3*3种组合) ,所以后者可以覆盖前者。
PAM3转换
TA/TB为最终转换出来的电平

物理总线速率计算:见参考文章。

7.2.2 曼彻斯特

参考资料:一篇文章让你读懂-曼彻斯特编码
两种表示方式,无特殊说明,均采用第二种约定。

8.疑问

8.1.VLAN Flag在哪里?

用于区分是否为MAC帧,没有VLAN Flag则为Basic MAC帧,当存在该字段时,则为VLAN MAC帧,即MAC帧可分为基本MAC帧(无VLAN)和标记MAC帧(包括VLAN)两种。

8.2.TxDescriptor结构

TDES0、TDES1为什么代码是给的6字节的MAC地址。

9. 参考资料

一文彻底搞懂OSI七层模型和TCP/IP四层模型
一文入门车载以太网,吐血整理!不看后悔!

你可能感兴趣的:(汽车,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