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时间紧迫的软考高项考生:从真题、论文、资料到刷题

距离软考高项考试仅剩不到80天,备考时间紧迫,容错空间极小。有疯友建议让我写写备考的误区都有哪些,特别是致命的,毕竟前面提到过了,容错空间极小!

今天就来系统聊聊这个话题。其实备考的误区有很多,但是致命的不能太多,所以我只说4个致命误区。

误区一:按部就班学教材,脱离考试实战需求

这个误区很常见,经常发生在追求完美的伙伴身上,哈哈。 很多伙伴认为“教材学完=考试无忧”,于是花数月时间,逐页啃《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教程》,甚至逐字背诵十大知识领域的输入输出工具(ITO)。然而很遗憾,这样的努力可能并不能换来软考高项证书。

因为既然高项是一种考试,那么就会有教材理论和真题考试的脱节现象。疯疯同学我随便举个例子,比如教程中在讲“项目范围管理”章节时,会详细讲解WBS的分解原则,但是真题呢?除了简单粗暴考查分解原则之外,还可能会以“某项目因需求蔓延导致延期,让你给出解决措施”的形式出现。所以看到没有?仅死记理论而不懂结合场景分析,答题时极易答非所问。

另外,作为考试用的官方教程,对理论点的描述不是以考试重点作为导向,而是以讲明白作为导向,但是考试却不是这样的,比如49个管理过程,从历年的考试真题统计数据看,存在冷热两级分化的现象,所以平均发力反而浪费精力,讲到这里,顺便提一下《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适用第4版大纲)一站通关》这本书,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生的。

那么,如何避开这个误区呢?

很简单,就是以真题为纲,逆向拆解考点。首先建议先研究至少近5年真题,梳理高频考点(如挣值计算、风险应对策略),再回归教材有针对性的学习。当然《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适用第4版大纲)一站通关》这本书已经帮你做完了这个工作,而且研究得更透彻,研究了十几年的真题数据。

误区二:过度押宝论文,忽视基础隐形关联

这个误区经常发生在已经参加过高项考试的同学身上,这些同学笃信 “论文决定生死”,于是将全部精力用于打磨论文上,却忽略了一个事实——论文高分的前提是扎实的基础知识。随便哪一年论文真题出来看看,比如刚刚过去的2024年真题为例,论文题目为“论信息系统项目的成本管理”,高分考生普遍在文中引用“项目成本基准形成过程”“ S曲线图”等细节,而这些细节恰来自《成本管理》章节的基础知识。

关于这个误区,指尖疯过去说过了很多次,这里不用再赘述,避开这个误区的方法也很简单,那就是双轨并行,以基础赋能论文。每天划分一部分时间专攻基础考点(比如我前面提到的一站通关图书中的上百个考点精华),再用一部分时间结合真题论文题练习“知识点迁移”,把教程中的知识点,迁移到自己的论文中。举个例子,学习“质量管理七工具”时,同步构思如何将其应用于论文的质量控制部分。

误区三:迷信免费资料,付出高昂时间成本

“免费资料满天飞”是备考初期最常见的陷阱。我记得很多年前有个报指尖疯的考生,曾分享过他之前的经历:为节省报班费用,他耗时两周收集了10个G的“全网最全备考包”,结果发现其中大部分内容是重复的,甚至还有旧版本的过时资料,并且资料非常凌乱、缺乏体系,所以最终几乎没怎么看,再加上免费拿到的也不珍惜,于是耽误了整整一年,最后不了了之

其实你自己可以算一笔经济账:假设自己时薪50元,每天花1小时筛选低质资料,80天累计浪费4000元时间成本,远超一份优质辅导课程的价格。若因此延期一年拿证,错失的职场晋升机会成本可能会更高。

误区四:盲目刷题万遍,不懂提炼底层逻辑

“刷题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真的吗?

未必!甚至适得其反。我见过不少类似的考生,刷了好几千道题后仍没有考过,因为题目的数量远远不重要,做题的质量才更重要!

如果你仅仅是机械刷题,比如你遇到一道关于“关键路径”的题目,第一遍可能会因为没有考虑虚活动而错误,第二遍可能会因为混淆总浮动时间与自由浮动时间的计算公式再次错误,所以相比无脑刷题,分析错误根源,对备考的考点进行逻辑提炼反而更加重要。

所以我推荐给你的对策是:最好能够用20%的题覆盖80%的考点。怎么实现呢?同一套题刷3次:

一刷:限时模拟,暴露知识盲区;

二刷:逐题分析,标注错因(如概念混淆、公式遗忘);

三刷:同类合并,提炼通用解法

最后,无论还剩多少时间备考,对软考高项而言(其实对所有的软考都是这样),与其说是考试,不如说是策略博弈。避开上述四个误区的对策,本质是建立“以终为始”的备考观——从真题反推重点、用基础支撑论文、借优质资料提效、靠深度做题破局。当你不再被“虚假努力”蒙蔽,每一步都精准踩在得分点上时,高级证书自然如探囊取物

你可能感兴趣的:(软考中高项大讲堂,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软考高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