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解析 DeepSeek R1:强化学习如何驱动大模型推理能力的进化

引言

在 AI 竞赛日益激烈的时代,DeepSeek-AI 推出了 DeepSeek R1,试图以强化学习(RL) 直接训练推理能力,而非仅依赖传统的监督微调(SFT)。这一思路不仅为大规模语言模型(LLMs)带来了新的训练范式,还在跨任务推理迁移上表现出潜力。
本文将深入解析 DeepSeek R1 的架构、训练方法和对比实验,并从多维度审视其局限性与未来发展方向。同时,我们也会在文中介绍 DeepSeek R1 蒸馏到多个小规模模型的过程及其在下游任务的效果表现,以期为学术与开源社区提供可参考的实践经验。


1. DeepSeek R1 体系概览

1.1 系列版本

DeepSeek R1 主要包括两个核心版本:

  1. DeepSeek R1-Zero
    采用纯强化学习进行训练,未使用任何人工标注或监督微调数据,旨在验证从零开始通过 RL 学习推理能力的可行性。

  2. DeepSeek R1
    在 R1-Zero 的基础上,加入**冷启动数据(Cold Start Data)**以及多阶段训练策略,进一步提升了模型的可读性、稳定性与语言一致性。

在此基础上,DeepSeek-AI 还提供了蒸馏版本,将 DeepSeek R1 的推理能力迁移至 QwenLLaMA 等开源模型,推出了从 1.5B70B 参数量的多个版本,并开放相关权重,以便社区在更轻量的条件下享受 DeepSeek R1 的推理优势。

1.2 与传统 LLM 方法的比较

  • 传统 LLM 训练: 以监督微调(SFT)为主,需要大量人工标注的数据,并辅以指令微调(Instruction Tuning)或 RLHF(人类反馈强化学习)等方法来提升对话质量。
  • DeepSeek R1: 更强调直接训练模型的推理能力,减少对人工标注的依赖。RL 方式能够让模型自主“试错”,在多步推理场景下逐步学习自我反思与**复杂推理链(Chain of Thought, CoT)**等能力。

2. 训练方法:强化学习激发推理能力

本节将介绍 DeepSeek R1 的训练框架,从纯强化学习强化学习与监督结合,再到多规模模型的蒸馏,力求为读者清晰呈现其核心思路和实验依据。

2.1 DeepSeek R1-Zero:强化学习自我进化

2.1.1 核心算法:Group Relative Policy Optimization(GRPO)

在传统强化学习中,Proximal Policy Optimization (PPO) 常被用于对话或序列决策任务。然而,PPO 需要训练价值网络或引入复杂的估计函数。为此,DeepSeek R1-Zero 采用了 Group Relative Policy Optimization (GRPO),一种基于群体奖励的算法,其特征包括:

  • 群体基准值估计:通过同时采样多个对话或推理路径,统计群体平均奖励作为基准值;
  • 相对奖励更新:模型仅根据自身与群体基准值的相对表现做梯度更新;
  • 低计算资源需求:相比传统需要单独训练价值网络的 RL 方法,GRPO 的实现更为轻量级。

参考文献:

  • He et al. (2024). Group-based Rewards in Large Language Model Training.
  • Schulman et al. (2017). Proximal Policy Optimization Algorithms. arXiv
2.1.2 奖励建模与推理格式
  • 准确性奖励(Accuracy Reward):根据模型输出与参考答案的匹配程度,或在特定评测脚本下运行结果是否正确来定义。
  • 格式奖励(Format Reward):为确保模型推理过程遵循统一的模板(如 ... 表示思考过程, ... 表示最终答案),在推理格式合规时给予额外奖励。
2.1.3 自我进化能力

在 RL 训练中,DeepSeek R1-Zero 会经历大量多步推理与自我纠错(self-reflection)的过程,因而逐步学会:

  • 多步分解:将复杂任务拆解为多个可行子问题;
  • 链式推理:保持上下文信息的一致性,进行类 CoT(Chain of Thought)的推理;
  • 自我反思:在中间步骤出现错误时,及时修正思路并再次尝试。

示例
问题:一个袋子里有 5 个苹果和 3 个橙子,拿出 2 个苹果后还剩下多少个橙子?

 袋子里有5苹果3橙子,取出2苹果不影响橙子数,仍有3橙子 
 3 

尽管 DeepSeek R1-Zero 展示了可观的自发推理能力,但在语言可读性、风格一致性等方面仍存在局限。为此,DeepSeek-AI 在 R1 版本中引入了外部数据与精细化训练策略。


2.2 DeepSeek R1:结合冷启动数据与多阶段训练

为解决 R1-Zero 版本在可读性不佳、语言混合等问题上遇到的瓶颈,DeepSeek R1 添加了“冷启动数据”并融入多阶段训练流程:

  1. 冷启动阶段

    • 数据来源与规模:由预训练模型 DeepSeek V3 大规模生成多种任务的 CoT 数据;涵盖数学推理、法律问答、通用写作、翻译等。规模约 50 万条,其中包含一定比例的多语言数据。
    • 人工筛选:基于错误率、可读性与格式合规率等指标进行初步过滤;通过专业标注团队复查其中的关键推理步骤。
  2. 推理强化学习

    • 在冷启动模型基础上,引入语言一致性奖励,进一步强化模型在多语言场景下保持风格统一;
    • 同时保留准确性和格式奖励,确保在自我进化的过程中不会牺牲正确率与结构化输出。
  3. 拒绝采样与监督微调(SFT)

    • 对在推理强化学习阶段生成的低质量对话进行拒绝采样,过滤不符合预期或逻辑错误的内容;
    • 结合 DeepSeek V3 的多领域数据再次进行监督微调,以提升语言流畅度可读性
  4. 全面强化学习

    • 最终阶段在综合场景下进行 RL 训练,涵盖对话生成、信息检索、翻译、写作以及安全性过滤等子任务;
    • 进一步优化模型的推理深度、用户友好性与鲁棒性

2.3 蒸馏:从大模型到小模型的推理迁移

DeepSeek R1 还将自身的推理能力通过**蒸馏(Distillation)**的方式迁移至 Qwen、LLaMA 等开源模型,推出了 1.5B、7B、8B、14B、32B、70B 等多档模型版本。与直接对小模型进行监督微调或 RL 训练相比,“教师—学生”蒸馏可在较少训练资源下显著提升小模型的推理表现。

  • 蒸馏核心流程

    1. 基于 DeepSeek R1 生成标准推理样本 (带有 结构)。
    2. 小模型(学生)以模仿损失(Mimicking Loss)的方式学习教师(DeepSeek R1)输出,包括中间思考过程和最终答案。
    3. 在关键领域(如数学推理、代码生成)可再追加小规模 RL 或 SFT 来微调学生模型的特定能力。
  • 效果对比

    • 实验表明,相比直接对小模型进行纯 RL 训练,蒸馏方式能稳定获得约 5%~10% 的准确率提升(根据内部对比实验,在相同计算预算和训练轮次的前提下)。

3. Benchmark 测试结果:DeepSeek R1 vs. 竞品

本节评测基于公开或社区约定的数据集,以及部分内部自定义测试集。以下结果仅代表特定实验条件下(同样的硬件、相似超参数设置、近似批量大小)的对比。

3.1 数学推理

  • AIME 2024:指的是 DeepSeek-AI 在内部仿照 AIME(American Invitational Mathematics Examination)难度水平设计的新题集,共计 500 余题,综合考查代数、几何、组合、数论等。

    • DeepSeek R1:达成 79.8% 的 Pass@1 正确率;
    • OpenAI-o1-1217(内部标注为 GPT-4 的某测试版本):约 79.2%
    • :基于同一套题目测试,DeepSeek R1 以微弱优势领先。
  • MATH-500:一个社区通用数学推理数据子集(非官方完整 MATH 数据集),在难度上适中。

    • DeepSeek R197.3% Pass@1;
    • 最优开源模型对比:如 Alpaca 等 ~80% 左右;
    • :因部分题目在社区已有公开解答,可能带来训练时的“见题”偏差,结果仅作参考。

3.2 编程推理

  • Codeforces Internal Set:DeepSeek-AI 收集了自 Codeforces 公开题库中提炼的 300 道中难度题目,用自动化测试脚本判断解决正确性。

    • DeepSeek R1:能在一次提交(Pass@1)下解决 65.9%
    • GPT-4o(OpenAI GPT-4 的另一个版本)在相同测试条件下约 67%
    • :DeepSeek R1 与 GPT-4o 的差距在 1% 左右,整体处于同一量级。
  • LiveCodeBench:针对动态代码执行进行测评;

    • DeepSeek R165.9% Pass@1;
    • Claude 3.563.0% 左右(内部测评);
    • :此处结果与 Codeforces Internal Set 分数相近,说明 DeepSeek R1 在编程推理任务中具备较稳定的表现。

3.3 语言理解

  • MMLU 子集:在主流的多任务语言理解评测(MMLU)中选取若干子集(如历史、数学、物理、生物)共 5,000 道题,采用多选形式。

    • DeepSeek R190.8% (子集测试);
    • OpenAI-o1-121791.8%
    • :此结果并非官方完整 MMLU 全量测试,仅供对比参考。
  • GPQA Diamond:内部构建的高级问答测试,含较多推理题与跨知识领域问题。

    • DeepSeek R171.5%
    • Claude 3.5:约 69.0%
    • GPT-4o:约 73%
    • :对高级知识和推理能力要求较高,R1 位列中上水平。

4. 局限性与未来方向

4.1 泛化能力

  • 在多轮对话中,DeepSeek R1 仍可能出现过度重复或逻辑跳跃的问题;
  • 针对函数调用与 JSON 输出等结构化任务,有时难以保持格式严谨度。

4.2 多语言混合问题

  • 深度融合中英双语时,模型偶尔会在句子中混用多种语言;
  • 需要进一步在大规模多语言语料中进行 RL 或 SFT 来优化语言切换能力。

4.3 提示词敏感性

  • 实验中观察到,DeepSeek R1 在零样本(Zero-shot)推理时效果较好,而少样本(Few-shot)提示有时会使模型答案趋于冗长或过拟合到示例模式;
  • 后续会针对 Prompt Engineering 进行更深入的优化。

4.4 软件工程与代码理解

  • 目前尚未在大规模软件工程场景(如大型代码仓库理解、调试任务)进行深度 RL 训练;
  • 未来将扩充编程语料与调试对话数据,使模型在软件工程任务中更具实用性。

改进设想

  • 引入多语言联邦学习架构,引导模型在不同语言、不同领域的协作推理;
  • 结合更多开源 API 使用数据,优化函数调用与代码生成能力;
  • 在 Prompt 侧添加自适应策略,根据用户输入上下文动态选择提示模版,降低提示词的敏感度。

5. 结论

DeepSeek R1 通过纯强化学习RL 与监督微调结合的分阶段策略,显著强化了 LLM 的复杂推理自我反思能力。在数学、编程和多领域语言理解等任务上,其表现已接近甚至超过部分高规格商业模型。关键创新包括:

  1. 引入 GRPO 算法:更轻量化地实现 RL,节约训练资源;
  2. 冷启动 + 多阶段训练:在保证推理深度的同时兼顾可读性与一致性;
  3. 蒸馏到小模型:在更小的参数规模下保持较高推理能力,为开源社区提供实用选择。

面向未来,DeepSeek-AI 将持续在工程化、跨语言、Prompt 友好度等方面精进 DeepSeek R1,推动“强化学习+推理优化”在更广泛领域中落地。随着蒸馏模型和训练脚本的进一步开源,期待更多研究者与开发者一同挖掘其潜能,为 LLM 世界带来更多创新与便利。


附录:示例与引用

A.1 示例推理过程

用户: 我有一个列表 [2, 3, 6, 9] ,请问如何判断它能否构成等差数列?

 等差数列需要相邻两项差值相同;
列表差值:3-2=1,6-3=3,9-6=3,不相同;
因此不能构成等差数列。


 这不是等差数列 

A.2 参考或相关链接

  1. MMLU Benchmark (Brown et al., 2020)
  2. Proximal Policy Optimization (PPO)
  3. DeepSeek-AI 官方 GitHub

如何在本地部署可参考 本地部署DeepSeek R1:打造私人AI助手完全指南

播客英文版:【深度解析】强化学习的魔力:揭秘DeepSeek-R1的惊人表现

你可能感兴趣的:(智元启示录,人工智能,deep,learning,DeepSeek-R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