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冬季达沃斯“技术辩论”现场,Meta首席AI科学家、图灵奖得主 杨立昆(Yann LeCun) 抛出一个震撼观点:
“当前的大语言模型(LLM)范式将在3-5年内被淘汰。”
作为Meta人工智能实验室负责人,LeCun亲历了从卷积神经网络(CNN)到Llama开源大模型的技术浪潮。他的预言为何值得关注?当前AI究竟存在哪些根本性缺陷?本文将结合达沃斯论坛最新观点,解析未来AI革命的 四大突破方向。
案例对比:
✅ 创意场景:AI可轻松生成“大象在树枝上跳舞”的图片;
❌ 工业应用:但若用AI设计建筑结构,它无法计算大象体重导致的树枝承压极限。
LeCun尖锐指出:
“LLM就像从未接触过物理世界的‘数字婴儿’。”
尽管它们能处理海量文本,却无法理解“两个碰撞的球体必须遵守动量守恒定律”这类基础物理规则。这种缺陷直接限制了AI在 机器人、自动驾驶 等现实场景的应用可靠性。
尽管最新模型已支持超长上下文(如GPT-4 Turbo的128k tokens),但本质仍是 “滑动窗口式记忆”。LeCun比喻道:
“这如同让人通过锁眼窥视整本书——你永远无法建立连贯认知。”
当用户与AI助手持续交互数月后,系统仍可能遗忘关键对话历史。
OpenAI、Google等公司正在推进 “思维链”(Chain-of-Thought) 技术,试图让AI “先思考再回答”。
但LeCun认为,现有模型仍依赖 统计关联,而非真实推理:
“它们擅长模仿人类对话模式,却不懂‘若A>B且B>C,则A>C’的逻辑必然性。”
以 “预订最便宜机票” 为例,AI需要:
✅ 跨平台比价(官网/第三方)
✅ 理解用户隐含需求(是否接受红眼航班?偏好经济舱还是低价商务舱?)
✅ 动态调整策略(如价格突变时的备选方案)
现有系统在处理此类 多变量决策 时,仍面临规划层级单一、实时反馈迟滞等问题。
LeCun预测,突破上述瓶颈的关键在于构建 “世界模型” ——让AI像人类一样,通过 观察与交互 建立对现实世界的动态认知框架。这需要 三大技术融合:
结合 深度学习与符号逻辑,实现 可解释的推理。
通过 视频等时序数据,自动归纳 物理规律。
在 机器人等实体 中验证认知能力。
行业动态印证:
斯坦福教授李飞飞 创立的World Labs,正研发 “照片转交互式场景” 技术,可视为世界模型的早期实践。
Meta计划在2025年投入600亿美元 建设AI基础设施,重点支持 Llama开源生态的具身智能研究。
中国公司深度求索(DeepSeek) 凭借开源大模型获LeCun公开称赞,他认为:
“开源协作是突破技术封闭垄断的核心力量。”
LeCun描绘了一个颠覆性场景:
“当AI掌握世界模型后,一台通用机器人只需观察人类冲咖啡2次,就能自主规划操作步骤,半天内成为专业咖啡师。”
这种 “观察-学习-执行” 的能力跃迁,将彻底改变 制造业、医疗、服务业 等领域的生产力结构。
但实现这一愿景仍需突破:
技术层面:如何低成本获取海量物理交互数据?
伦理层面:当AI具备“常识”后,如何防止其推理出危害人类的方案?
商业层面:开源模式能否持续对抗OpenAI等闭源巨头的资源壁垒?
LeCun的预言揭示了一个本质问题:
当前AI的“智能”仍停留在模式匹配层面,而真正的突破需回归人类认知的本质——在物理世界中学习、推理与创造。
随着 世界模型技术 的演进,我们或许正在见证:AI将从 “鹦鹉学舌的文字魔术师”,进化为 “拥有常识的现实建构者”。
这场革命将如何重塑科技与社会的边界?开源生态能否成为创新的主引擎?
欢迎在 评论区 分享你的观点!
(本文部分观点援引自Yann LeCun在达沃斯论坛的公开演讲及Meta AI实验室技术白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