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线性动力学笔记C3.4叉型分岔

提示:文章写完后,目录可以自动生成,如何生成可参考右边的帮助文档

文章目录

  • 前言
  • C3 bifurcation
    • 3.3 叉型分岔(pitchfork bifurcation)
      • 1.超临界叉型分岔
        • 标准型为:
        • 例3.4.1
      • 例3.4.2
      • 2.次临界叉型分岔


前言

提示:这里可以添加本文要记录的大概内容:

参考书《Nonlinear dynamics and chaos》 Steven H. Strogatz
本节重点Note第三章3.4叉型分岔内容,图片来自于该书


C3 bifurcation

3.3 叉型分岔(pitchfork bifurcation)

叉型分岔主要针对含有对称性的问题

1.超临界叉型分岔

标准型为:

x ˙ = r x − x 3 \dot{x} = rx - x^3 x˙=rxx3
该方程是关于 x x x对称的,也就是说我们将 x x x换成 − x -x x后方程不变,因此方程是关于原点对称的.
根据标准型方程,我们可以画出 x ˙ \dot{x} x˙ x {x} x变化的相图如下
非线性动力学笔记C3.4叉型分岔_第1张图片

其中 r < 0 r<0 r<0,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稳定的不动点 x ∗ = 0 x^*=0 x=0,当和 r = 0 r=0 r=0时我们仍能得到一个较稳定的不动点,但是趋向不动点速度(decay)更慢,当 r > 0 r>0 r>0时,我们可以得到三个不动点,此时 x ∗ = 0 x^*=0 x=0这个不动点变得不稳定,而 x ∗ = r , x ∗ = − r x^*=\sqrt{r},x^{*}=-\sqrt{r} x=r ,x=r 是稳定的不动点。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分岔图:
非线性动力学笔记C3.4叉型分岔_第2张图片

例3.4.1

控制方程为 x ˙ = − x + β t a n h x \dot{x}=-x+\beta tanh{x} x˙=x+βtanhx,其中参数为 β \beta β
(这是一个统计力学关于磁性和神经网络的模型)

分析如下
我们可以参考之前画图的解决方法,画出 y = x y=x y=x y = β t a n h ( x ) y=\beta tanh(x) y=βtanh(x)的曲线
随着 β \beta β增加曲线会变得陡峭,当两个曲线相切时会发生超临界叉型分岔,我们可以用数值方法求解得到它的临界值. 接着我们可以画出分岔图如下
非线性动力学笔记C3.4叉型分岔_第3张图片

例3.4.2

这个例子我们在2.7势使用过;
控制方程为 x ˙ = r x − x 3 \dot{x}=rx-x^3 x˙=rxx3

我们可以得到它的势函数为
V ( x ) = − 1 2 r x 2 + 1 4 x 4 V(x)=-\frac{1}{2}rx^2 + \frac{1}{4}x^4 V(x)=21rx2+41x4,对于不同的 r r r我们可以画出势函数的图如下
非线性动力学笔记C3.4叉型分岔_第4张图片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当 r < 0 r<0 r<0 r = 0 r=0 r=0时只有一个稳定的不动点,而当 r > 0 r>0 r>0时有一个不稳定的不动点和两个稳定的不动点,这是一个超临界叉型分岔.

2.次临界叉型分岔

在我们之前的例子中,超临界叉型分岔的标准型为 x ˙ = r x − x 3 \dot{x}=rx-x^3 x˙=rxx3其中三次项可以看作稳定项. 这可以看作恢复力来把 x ( t ) x(t) x(t)拖回到 x = 0 x=0 x=0的位置. 如果现在我们把三次项该为一个是一个破坏稳定的项,也就是说:
x ˙ = r x + x 3 \dot{x} = rx+ x^3 x˙=rx+x3
那么我们把它作为次临界分岔的标准型. 那么次临界分岔的分岔图如下:
非线性动力学笔记C3.4叉型分岔_第5张图片
此时两个非零不动点 x ∗ = ± r x^*=\pm \sqrt{r} x=±r 是不稳定的,并且只在 r < 0 r<0 r<0存在. 而三次项会将轨迹拉项无穷远处,也叫爆炸(blow up)
而在现实的物理系统中,这种爆炸式的不稳定往往会被隐含的更高阶项稳定
例如
x ˙ = r x + x 3 − x 5 \dot{x}=rx+x^3-x^5 x˙=rx+x3x5
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分岔图:
非线性动力学笔记C3.4叉型分岔_第6张图片
r ∈ ( r s , 0 ) r \in (r_s,0) r(rs,0)时,我们可以定性地看到有两个不同的稳定状态出现,也就是 r s r_s rs处产生了鞍点分岔(saddle point bifurcation),而初始状态 x 0 x_0 x0会决定靠近哪一个不稳定的不动点. 同时不动点 x ∗ = 0 x^*=0 x=0对小微扰稳定,对大微扰不稳定.
不稳定分支当 x x x大于一定值后又会变得稳定,并且这个稳定分支在 r > r s r>r_s r>rs时候一直存在.

不同的稳定状态会带来跳跃(jump)或滞后现象(hysteresis). 我们以下图为例,把这个过程拆分成四个步骤:
非线性动力学笔记C3.4叉型分岔_第7张图片
(1): 我们从 x ∗ = 0 x^*=0 x=0开始,缓慢增加 r r r,当 r r r达到0时, x x x会失去稳定性
(2): 此时状态会有一个不稳定的不动点跳跃至一个大分支(branch)上.
(3): 进一步增加 r r r,会沿着分支运动
(4):如果降低 r r r,也会沿着分支运动,但是会保留在这个分支上;只有当 r < r s rr<rs时,才能使状态发生改变跃入另一个稳定的状态(hysteresis)

你可能感兴趣的:(笔记,数学建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