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千古英雄

文字来源: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苏东坡》_书画_央视网(cctv.com)

一道美食,蕴藏生活智慧,古今中外东坡肉皆家喻户晓;一首词,《明月几时有》传唱大江南北;一种生活态度,凝练幸福生活的秘诀。一提到苏东坡,总会引起人们亲切敬佩的微笑。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苏东坡,近千年来,他的形象不断地被呈现、描绘和刻画。人们诵读苏东坡的文章辞赋,临摹他的书法,谈论他的生平轶事。他是永不过期的偶像,追随者不分老幼,跨越古今。是什么铸就了苏东坡的魅力,让人们对他喜爱至今?

第一章 雪泥鸿爪

公元1079年腊月,北宋王朝最高司法机关御史台的监狱里,关押着一个特殊的囚犯,苏东坡。在牢狱里,苏东坡度过了一百多个日夜,旷日持久的大雪,让苏东坡怀念起老家眉山——岷江河边,一座温暖向阳的小城。

公元1037年,苏东坡出生在四川眉山。民间传说,就在这一年,眉山一座原本郁郁葱葱的大山,不知为何,突然花草凋零,树木枯萎。

今天的三苏祠,曾经是苏家的老宅。唐宋八大家中,有三位从这扇门里走出来。他们就是苏洵、苏轼和苏辙父子三人。公元1056年春天,苏东坡生平第一次,离开了生活近二十年的故乡眉州,他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起,前往汴京(今河南开封)参加科考。欧阳修是这场考试的主考官,他也是北宋文坛的领袖。当时,空虚造作的文风泛滥。欧阳修改变了科举考试的方法,就是你心里有什么,你就写什么,用一种自然的笔触,表达自己的心灵。阅卷时,欧阳修读到了一篇文风质朴、立论深邃的文章。他拍案叫好,打算把此人取为第一。当时的科考是糊名的,不知道此文具体谁作,不过经欧阳修猜想应该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做,所以给第一不太合适,就给了他第二名。拆去糊名的纸片,欧阳修才发现这篇文章的作者,并非曾巩,而是苏东坡。

2015年苏东坡生日这天,一群“苏学"爱好者集聚一堂,举办一场为苏东坡祝寿的活动,名曰”寿苏会“。众人关注的焦点,则是东道主吴笠谷收藏的一方古砚。这方古砚,原是王巩——王定国,当时送给苏东坡的。得到这方古砚,吴笠谷十分欣喜,他感觉自己在冥冥之中,与相隔千年的偶像取得了联系。

在文人地位极高的宋朝,苏东坡二十岁高中进士,三十岁时他已成为名头最响亮的大文豪。公元1061年,苏东坡来到凤翔府任职。年轻气盛的苏东坡和太守陈希亮,个性不合,他们的关系陷入了僵局。不久,苏东坡找到了一个“报复”的机会,太守陈希亮修建了一座凌虚台,邀请苏东坡撰写一篇文章。 苏东坡借着凌虚台感今怀古,暗含讽刺,没想到,这篇文章,陈希亮一个字也没有改,刻在石碑上,立于凌虚台旁。

苏东坡入仕之初的宋仁宗年间,表面的太平之下,掩盖的是积贫积弱的王朝。公元1067年,年轻的宋神宗即位。他任用王安石实行改革,力图自强,这就是王安石变法。别有企图的官员混进变法机构,新法没有起到正面效果,朝廷官员以支持变法与否,而分裂成两派,内耗式的党争愈演愈烈。宋神宗急于做出改变。宋神宗的急切,王安石的独断,让苏东坡陷入了忧虑。明知是以卵击石,苏东坡还是忍不住要发声,他写下了《上神宗皇帝书》,就经济、军事以及变法提出自己的见解。

苏东坡的劝谏无法扭转大局,王安石变法的第三年,欧阳修辞去官职,退隐临泉。不久后,司马光也向朝廷递交辞呈,隐居洛阳。公元1071年,七月里,苏东坡来到杭州任通判。在江南绵绵细雨中,他听到了百姓的哀怨与痛哭。此后苏东坡先后在密州、徐州和湖州等地出任地方官。他在杭州修水井,在密州捕杀蝗虫。在远离朝廷的地方,苏东坡实实在在地在为百姓造福。苏东坡率领军民抵御洪水,得到了皇上的嘉奖。苏东坡便在湖州写了《湖州谢上表》(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但苏东坡不会想到,这让朝廷上的小人们妒火中烧。弹劾苏东坡在上表中,大放厥词,愚弄朝廷。接着他们找出苏东坡的诗集,指责苏东坡讥讽朝政。(

凛然相对敢相欺,

直干凌空未要奇。

根到九泉无曲处,

世间惟有蛰龙知。

《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二首其一》)此时的苏东坡,还高枕无忧,有人偷偷告诉苏东坡,他的诗被检举揭发了。御史台发出了逮捕苏东坡的命令,最先得知这个坏消息的,是苏东坡的好友,当朝驸马王诜。王诜立刻派人向苏东坡通风报信。前来抓捕苏东坡的差官气势汹汹,径直闯入州衙,苏东坡战战兢兢的迎了出来。面对差官,苏东坡说这次恐怕我性命难保,可否让我回去给家人交代一下,差官回应当下你还罪不至死。差官嘴上这么说,做法却很粗暴,他下令差役用绳子把苏东坡捆起来,押往京城受审。

御史台是北宋最高司法机关,御史台的大院里,树上经常落有乌鸦,因此人们也把这里称为乌台。关押苏东坡的地方,正是乌台监狱。苏东坡知道自己凶多吉少,于是把含有剧毒的金丹埋在土里。他准备在有朝一日,必须面对死亡时,自我了断。苏东坡的儿子苏迈,经常到牢里送饭。父子俩约定,说有朝一日我要是被判了死刑,你就给我送一条鱼。不久后,苏迈渐渐没了盘缠,决定暂时离开汴京,去找朋友筹钱。他找来亲戚,替自己为父亲送饭。结果这个亲戚,可能就想给苏东坡改善生活,送了一条鱼过去。苏东坡一看这鱼,完了,这下完了,绝对要死了。苏东坡想到自己命不久矣,于是他给自己最牵挂的弟弟苏辙,写了两首诗。(一作:予以事系御史台狱,狱吏稍见侵,自度不能堪,死狱中,不得一别子由,故和二诗授狱卒梁成,以遗子由。

其一: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人间未了因。

其二:

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

《狱中寄子由二首》)

苏东坡一生,宦海几度沉浮,兄弟间的深厚情谊,是他最大的慰藉。苏东坡第一次为官,到凤翔赴任,在途中他给苏辙写了一首诗(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

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

还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

路长人困蹇驴嘶。

《和子由渑池怀旧》)。雪泥鸿爪,这四个字成为苏东坡宿命般的写照。

此时,雪泥鸿爪都已从苏东坡的视线里消失。他对世界充满善意,他无法理解自己何以遭受这样的噩运。苏辙说,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有人想要置苏东坡于死地。然而在这生死之际,挺身为苏东坡说情的人更多。

朝廷的判决终于降临,苏东坡贬官黄州,任团练副使。身为有罪的官员,苏东坡不准擅自离开黄州,不得签署公文。“乌台诗案"终于尘埃落定,苏东坡走出御史台的监狱,是在公元1079年旧历除夕之前,他已在这里被关押了一百三十天。

公元1080年正月初一,苏东坡在漫天风雪中,踏上了通往黄州的路途。那时的他,一身鲜血,遍体鳞伤,“乌台诗案”让他领教了朝廷的黑暗。所幸,他没有被送上断头台。前路迷茫,苏东坡不知道等待自己的将是怎样的命运。他不会想到,天高地远的黄州,将成为他人生的转折之地。

第二章 一蓑烟雨

公元1079年,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乌台的黑狱,从此成为苏东坡的精神炼狱。在被关押了一百三十天后,苏东坡在漫天风雪中踏上了被贬黄州的路途。

11世纪,那个慷慨收留了苏东坡的黄州,是一片萧索之地。连接荒凉黄州与外界的,是一条古老的驿道。黄州虽远,毕竟给了苏东坡一个喘息的机会,让他慢慢适应眼前的黑暗。苏东坡一路风尘,踉踉跄跄地到了黄州。

因一时无处落脚,定慧院的方丈把一间尘封已久的小屋,借给了苏东坡,惊魂未定的苏东坡整天闭门不出。苏东坡在写给朋友的信中说,自从被贬到黄州,平生亲友,

你可能感兴趣的:(生活,苏轼,东坡居士,子瞻,千古英雄,定风波)